實驗概要
了解鑒別酵母菌的實驗方法。
鑒定酵母菌的分類。酵母菌的分類依據是根據它的形態特征、生理生化反應特征來確定的。在分類前將菌體細胞進行分離純化,得到由單細胞長成的菌落,然后再進行形態特征和生理生化鑒定。
實驗原理
微生物學的類別分門、綱、目、科、屬、種,生產酒精用酵母菌屬于微生物中的真菌門、子囊菌綱、原子囊菌亞綱、內孢霉目、內孢霉科、啤酒酵母屬、卡爾斯伯酵母屬等。
(一)形態特征的鑒定
把酵母菌接種到麥芽汁固體培養基上,讓它長成菌落,觀察其菌落的形態、顏色、質地、邊緣、表面等特征。把它再接種到液體麥芽汁培養基中,觀察是否能產生醭、試管或培養儀器表面壁上能否形成菌環,培養液中是否產生沉淀、混濁程度等。另外,還要取樣在顯微鏡下觀察其單細胞的形態、大小、能否形成孢子、孢子的大小以及繁殖方式等。
(二)生理生化特征的鑒定
酵母菌的生理生化特征主要表現為發酵葡萄糖、果糖、蔗糖、麥芽糖等糖類的能力。同時,還需測定利用其它碳水化合物、同化酒精、耐酒精,利用硝酸鹽還是硫酸鹽,發酵產酸、產醋、耐溫、耐酸、抗重金屬離子、抗雜菌性等的能力。
最后,根據以上得出的形態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查閱有關資料,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一類酵母菌,就可以歸屬于某一屬。
一、酵母菌糖發酵試驗
酵母菌在厭氧條件下能分解糖類,產生各種有機酸、氣體和其它產物。酵母菌種類不同對各種糖類的發酵能力各異。因此,這是鑒別酵母菌種類的一項重要依據。
酸的產生可根據培養基中溴甲酚紫(pH6.8-5.2由紫變黃)或溴麝香草酚藍(pH7.6-6.0由藍變黃)指標劑顏色的改變來確定。產氣可由發酵管氣泡的產生予以證實。
二、酵母菌碳源同化試驗
碳是酵母菌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約占酵母菌體重量的50%,為酵母菌生命活動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組成其結構的物質。酵母菌對各種碳源的利用,因種類不同而異。這是酵母菌分類鑒定的一個重要依據。
三、酵母菌氮源同化試驗
酵母菌蛋白酶不分泌于菌體外,故酵母菌對復雜的蛋白質不能利用,酵母菌對一些較簡單的含氮化合物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
四、酵母菌生長曲線的測定試驗
酵母菌屬于單細胞真核型微生物,把一定數量的酵母菌接種于的液體培養基中,在適宜的溫度下培養時,它的生長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在其生長過程中,定時取樣測定酵母菌細胞數量,然后以酵母菌細胞數的對數作縱坐標,生長時間作橫坐標,繪制所得的曲線叫生長曲線。此生長曲線大致可劃分為四個階段:調整期、對數生長期、穩定期和衰退期。
主要試劑
1. 酵母菌糖發酵試驗
糖發酵基礎液,1.6%溴甲酚紫或0.2%溴麝香草酚藍溶液,葡萄糖、乳糖、半乳糖和麥芽糖,啤酒酵母斜面菌種。
2. 酵母菌碳源同化試驗
實驗材料
1. 酵母菌糖發酵試驗
糖發酵基礎液,1.6%溴甲酚紫或0.2%溴麝香草酚藍溶液,葡萄糖、乳糖、半乳糖和麥芽糖,啤酒酵母斜面菌種。
2. 酵母菌碳源同化試驗
無碳基礎培養基,啤酒酵母斜面菌種,0.5%的葡萄糖、蔗糖、乳糖、半乳糖、麥芽糖溶液。
3. 酵母菌氮源同化試驗
無氮基礎培養基,啤酒酵母斜面菌,0.5%的蛋白胨、硫酸銨、硝酸銨和尿素溶液。
4. 酵母菌生長曲線的測定試驗
酵母菌增殖培養基,蘋果酒酵母斜面菌種。
實驗步驟
一、酵母菌糖發酵試驗
1) 糖發酵基礎液配制好后,按培養液容量的1%加入糖,分裝于杜氏發酵管中(培養液的高度約為4-5厘米),再在試管內加入倒置的小玻管(約0.4×2.0-2.5厘米)一支。每種糖設三個重復管,<121℃>高壓滅菌15分鐘。
2) 將酵母分別接入上述各發酵管中,置<30℃>下培養48-72小時,另以不接種者作對照
3) 如產酸則培養液pH值下降而變黃色;如產氣,則必先產酸,并在杜氏小管頂端出現氣泡。
4) 結果記錄。以“ ”表示產酸,“<0”>表示產氣,“+”表示產酸產氣,“-”表示無變化,“堿”表示產堿。
二、酵母菌碳源同化試驗
生長圖譜法
1) 無碳培養基內加入2%的水洗瓊脂,融化后冷卻至45<-50℃>,到至平板。
2) 接種新鮮培養的啤酒酵母于1毫升無菌生理鹽水內,攪勻后倒入上述未凝平板內,搖勻待凝。
3) 皿底用特種蠟筆寫上被測試各種碳源的標記。
4) 用不銹鋼匙,按標記加入相應的米粒大小的碳源,并以葡萄糖作對照。
5) <28℃>下培養24-48小時后觀察結果。
三、酵母菌氮源同化試驗
1、液體試管法
方法同二,以被測試的氮源代替碳源,不加任何氮源作空白對照。
2、生長圖譜法
方法同二,以被測試的氮源代替碳源,不加任何氮化物作空白對照。
3、結果觀察
1)液體試管中溶液pH值的變化。
2)生長圖譜中測量形成菌落的大小,說明對各種氮源的利用情況。
四、酵母菌生長曲線的測定試驗
1、將培養24小時左右的酵母斜面菌種,用無菌水洗下菌苔,以3000轉/分的速率離心,得菌體。將酵母菌體沉淀物再用無菌水洗2-3次后,制備酵母菌懸液(細胞數量約106左右/毫升),測數備用。
2、取上述菌懸液1毫升于盛有清亮的酵母增殖培養液的試管中,<25℃>下培養,以此為起始時間,記錄起始溶液的細胞數。并在培養1,2,4,6,8,9,10,11,12,14,16,20,22,24小時時分別取樣檢測酵母菌細胞數量。
3、酵母菌細胞數量的檢測
方法①:活菌計數法。此法是將以上定時取出的被檢樣品作一系列稀釋后,取一定量體積(在0.1-1毫升之間)的稀釋液涂布于盛有固體培養基的培養皿內,在<25℃>下培養24小時左右,計算培養皿內菌落數就可測出溶液中活菌數量。
方法②:血球計數板計數法。此法是先將以上定時取出的被檢樣品作一系列稀釋后,使菌落數約為105-106個/毫升,取一滴稀釋液滴于血球計數板內,在顯微鏡下直接計算細胞總數。
4、繪制生長曲線
以酵母菌細胞數的對數作為縱坐標,以培養時間作為橫坐標,畫出酵母菌的生長曲線。并分析酵母菌群體的生長規律。
附表1 酵母菌分屬鑒定結果
菌種號 | 形態特征 | 生理特征 | |||||||||||||||
群體 | 個體 | 假菌絲 | 子囊孢子 | 葡萄糖發酵 | 類淀粉化合物的生成 | 硝酸鉀同化 | 肌醇同化 | 其他 | |||||||||
巨大菌落 | 沉淀 | 瞨 | 環 | 島 | 細胞形狀大小 | 無性繁殖方式 | Kleyn | Gorodkowa | 馬鈴薯塊 | 石膏塊 | |||||||
附表2酵母種的鑒定結果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