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精度溫室氣體綜合探測衛星(DQ-2)紫外高光譜大氣成分探測儀(EMI-NL)通過了航天八院環境衛星項目辦組織的正樣交付驗收評審。
紫外高光譜大氣成分探測儀(EMI-NL)是國產第三代超光譜大氣痕量氣體監測載荷,擁有獨立的天底與臨邊觀測模塊,能獲取大氣痕量氣體高空間分辨率水平分布與垂直廓線,主要用于定量監測全球和區域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臭氧(O3)和甲醛(HCHO)等痕量污染氣體成分的分布和變化,用以分析人類活動排放和自然排放過程對大氣組成成分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EMI-NL載荷性能指標大幅提升,天底對地空間分辨率達到7*7平方公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增加了臨邊同步觀測模式,臨邊切高分辨率為2公里。該載荷具備公里級別的空間分辨率、天底臨邊同步雙模式同步觀測,對辨識污染源位置、量化點/面源排放通量、研判區域間相互影響等具有重要作用。
經討論,評審專家組認為紫外高光譜大氣成分探測儀(EMI-NL)正樣產品按照正樣研制技術流程完成了所有研制工作,經測試、試驗,功能、性能滿足任務書要求;研制過程質量受控,未發生質量問題;文檔資料齊全,符合《八院衛星型號產品交付驗收實施要求》,同意通過評審。
DQ-2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中規劃的業務星,具有主被動方式結合獲取高光譜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溫室氣體、污染氣體及氣溶膠等大氣環境要素的遙感檢測能力。DQ-2衛星共配置五臺有效載荷,其中紫外高光譜大氣成分探測儀(EMI-NL)、云和氣溶膠成像儀(CAPC)分別由安光所環境光學中心和光學遙感中心承擔研制任務。
近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生態環境監測儀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以下簡稱“總站質檢中心”),在總站北京昌平興壽檢測基地組織開展了首批“環境空氣溫室氣體(CO2、CH4和N2O)連續自動監測系統”和“光散射法環......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山地冰川加速融化,我國山地冰川也正在經歷強烈消融,冰川徑流總體呈現增加趨勢。冰川加速融化是否會促進底部的溫室氣體釋放至大氣,以及冰川退縮后融水系統是否會釋放或吸收溫室氣體?冰......
二氧化碳和硝基苯作為典型的溫室氣體和水體污染物,亟待處理。當前的處理方法是將二氧化碳還原為低附加值的碳質燃料,將硝基苯還原為毒性較低的苯胺。然而,硝基苯和二氧化碳也是潛在的碳氮資源。因此,一種一箭雙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與凍土工程重點實驗室的杜志恒副研究員及其研究團隊,在山地冰川溫室氣體源匯特征的研究上取得了進展。這項研究以我國祁連山最大的大陸性冰川——老虎溝12號冰川......
甲烷作為一種具有快速升溫效應的溫室氣體,對其排放進行控制是低成本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重要措施之一。控制甲烷排放不僅可以有效控制全球升溫速度,還會帶來減少對流層臭氧濃度、改善空氣質量、預防煤礦事故......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要求,將溫室氣體管控納入環評管理,規范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技術......
多年凍土區經歷了顯著的氣候變暖,其增溫速率為全球平均值的2~4倍。氣候變暖引起的凍土融化會導致多年凍土中長期封存的有機質被微生物分解,以CO2等溫室氣體的形式釋放至大氣,從而加劇氣候變暖。作為劇烈的凍......
瑞典和美國科學家對北極地區所有三種主要溫室氣體進行評估,發現北極永久凍土區域向大氣排放的碳比吸收的碳多,導致地球進一步變暖。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全球生物化學循環》雜志。科學家一直以來并不確定永久凍......
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劉霞)瑞典和美國科學家對北極地區三種主要溫室氣體評估發現,北極永久凍土區域向大氣排放的碳比吸收的碳多,導致地球進一步變暖。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全球生物化學......
生態系統退化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而退化生態系統通常是溫室氣體排放源。當前,全球尺度上生態恢復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的方向、程度和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張克榮團隊和張全發團隊,收集了全球已有的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