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張長芹、吳之坤等專家在對重慶市城口縣大巴山地區進行野外考察時,采集到了中國特有瀕危植物種川東燈臺報春(Primula mallophylla Balf. f.)的標本,這是近百年來對該種除模式標本外的再度發現。對該種植物的野外調查結果已發表于最近一期的《云南植物研究》上。
專家們根據野外觀察及采集到的材料,對過去該種的特征描述中存在的一些疑問進行了澄清,更正和補充了其形態描述,確認了其原始描述中對花色的描述;對歷史上與該種混淆的幾個種列出了檢索表;研究了該種的染色體數目及核型,其染色體數目為2n=22,核型為2n=18m+4sm,與同組的其它種相近似;同時根據國際通用的“紅色名錄等級及標準”對其瀕危等級進行了評估,認為川東燈臺報春現在的狀況為瀕危(EN),亟需對其進行保護以及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
據悉,川東燈臺報春的模式標本由P. Farges于19世紀末期在川東城口區(今重慶市城口縣)大巴山地區首次采集并存放于法國巴黎植物標本館(Farges 1181),后被以不同的種名保存于英國邱園及愛丁堡植物園的標本館,1916年I. B. Balfour根據這些材料發表了此新種,此后再沒有植物學家采集到該種植物,因此在2004年出版的中國紅色名錄中,該種植物被認為已滅絕(EX)。川東燈臺報春花色艷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該種植物的再次野外發現,對于研究報春花屬植物的起源與分化,報春花屬植物的資源利用和保護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秦跟基教授課題組在Nature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rabidopsisTCP4transcriptionfactorinhibitshi......
德國科隆大學的研究人員在NatureAging期刊發表了題為:InplantaexpressionofhumanpolyQ-expandedhuntingtinfragmentrevealsmecha......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與廣西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生物學期刊《生態與進化》上刊發論文,發表了一個目前已知為我國橫斷山區所特有的苦苣苔科植物新種“黃鸝馬鈴苣苔”,為我國的苦苣苔科植物又添加了新成員......
植物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通過根系分泌多種化合物,從而影響鄰近植物生長發育的現象,被稱為植物化感作用。早在2300多年前植物學作為一門學科建立之初,亞里士多德的學生、“植物學之父”提奧弗拉斯特就觀察到化......
菊科植物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和超強的環境適應性,常被視為在進化上最為成功的植物,但是其背后的分子遺傳機制尚不明確。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楊效曾團隊和北京大學李磊團隊在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題為“Co......
喀斯特碳酸鹽巖在垂直方向上經過強烈的溶蝕作用,使得降水通過巖石的裂隙分散入滲,形成以峰叢為主的巖溶地貌。巖溶作用使得喀斯特坡面土層淺薄,持水能力較差,加之沿坡發生土壤侵蝕,導致自下而上的巖土結構、水分......
一花一葉,一草一木,自然奧妙,點滴現于平實生活。近日,由王瑛、譚如冰、王晨緋主編的《嘿,你的生活被這些植物改變了》一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以引人入勝的科普寫作模式引導讀者進行探索和體驗,建立......
生物鐘作為植物細胞內在計時機制,通過協調基因表達的節律性和代謝穩態等,使植物更好地適應地球自轉和公轉引起的晝夜性和季節性環境變化。當植物內源生物鐘系統和外界光-暗周期相一致時,植物會獲得最佳生長,因此......
6月26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艷麗研究團隊與英國塞恩斯伯里實驗室馬文勃研究團隊,在《細胞》(Cell)上,發表了題為Pathogenproteinmodularityenableselabor......
遷地種植現場丹霞山管委會供圖中新網韶關6月24日電(王堅王子杰)記者24日從韶關市丹霞山管委會獲悉,被緊急運送至華南國家植物園(下稱“華南植物園”)的7株韶關丹霞梧桐近日已萌發新芽新葉,標志著丹霞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