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12-05 12:43 原文鏈接: 重磅!基金委:對博士生的直接資助試點開展

      據基金委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次試點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資助優秀本科生。首批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大等八所試點高校,第一批獲資助的本科生已產生。

      據報道,對于下一步的改革計劃,基金委主任竇賢康表示:“自然科學基金委將繼續與教育部加強合作,試點開展對博士生的直接資助。”

      基金委報道全文如下:

      “參加面試的學生選題面向前沿,思路清晰,基礎扎實,學有余力,自信得體。他們對基礎研究有濃厚興趣,富有創新激情和能力,展現出優秀學子的風采,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談及對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評審工作的感想,南京大學副校長陸延青教授如是說。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北京、合肥兩地舉行了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以下簡稱“青年學生項目”)評審會議,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八所試點高校的優秀本科生申請人進行了面試考察。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竇賢康出席開幕式,并全程觀摩評審,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吳巖出席開幕式并觀摩評審,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高瑞平主持開幕式。

      竇賢康指出,科技發展的未來在青年人才。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培養,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作為我國資助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自然科學基金委要深刻領會這些指示精神,把青年人才培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高站位和更長遠的眼光,立足自身定位,著眼全局,在青年人才培養上想實招、謀新招、出硬招、見實效。

      竇賢康強調,從人才成長規律來看,及早發現并有針對性地培養優秀青年人才,將有助于其早日脫穎而出,并在日后獲得長足發展。為此,自然科學基金委在現有人才資助體系基礎上,設立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將資助端口前移,旨在及早選拔人才,培育科學素養,激勵創新研究,為構建高質量基礎研究人才隊伍提供“源頭活水”。

      “據我了解,從國家層面遴選出最優秀的本科學生,通過基金項目支持,增強他們的科學素養,激發他們的興趣,鼓勵他們進行創新研究,這在國際上是非常少見或者可以說是沒有的。”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吳巖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扶持和跟蹤培養這些優秀學生,必將能為我國培養出更多高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

      兵貴神速,以只爭朝夕的勁頭推進工作

      “之前基金委來我們學校調研時,我就表示開展青年學生項目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并希望能夠盡快推動落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羅毅說,“我原本以為即使順利,這個項目最早也得明年才能夠啟動。但沒想到才過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我就作為評審專家來和這些優秀學子們交流了。”

      2023年5月,自然科學基金委形成設立青年學生項目的初步構想。6月,竇賢康帶隊先后前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八所高校進行調研,與各高校主要負責同志、科研人員、學生及管理人員代表圍繞進一步加強對青年人才支持開展深入交流。7月,正式啟動青年學生項目,組織試點高校推薦申請。8月,組織會議評審擇優遴選。

      “盡管時間緊、任務重,但如果這個項目對于我國青年人才培養有很大的益處,那我們就應該馬不停蹄、不遺余力地盡快推動實施。”竇賢康談到青年學生項目實施進程時表示,“‘兵貴神速’,我們在8月底前完成全部的評審工作,就是為了能在9月份完成項目的立項與撥款,讓學生們新學期開始時就能著手開展課題,投入到項目研究中來。”

      啟發引導,在交流研討中培養興趣激發潛能

      為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自然科學基金委在項目評審的前一天特別邀請了潘建偉院士、羅毅教授等知名科學家為參加評審的本科生作學術報告。“今后,我們還要為他們提供更多參加綜合性高端科學家論壇的機會。”竇賢康表示,“我們希望通過讓國內外頂尖學者與優秀本科生面對面交流,作報告、談經歷、講感悟,激發他們的科研興趣,啟發和引導他們走上科研之路。”

      在項目評審預備會議和開幕式上,竇賢康反復強調,在評審過程中,各位專家要充分考慮本科生的特點,不要采取評杰青、優青那樣“答辯”的方式,而是要把他們組織起來,進行“交互式”討論。“跟這些本科生們探討科學問題,看他們的科學基礎知識是否扎實,對科學是否有熱情,這些都是從事科研所必不可少的素質。”竇賢康特別提醒,“更重要的是要盡可能地去啟發和引導他們,激發他們對科研的興趣。”

      在項目評審會議上,各組專家在認真聽取項目匯報、查閱相關材料,并進行提問和討論的基礎上,投票遴選出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順利完成評審任務。

      “參加這次項目申請讓我收獲滿滿,感觸很深。在短短的8分鐘匯報和17分鐘交流中,我深深感受到評審老師們的熱情和專業。這是我最充實、也是我最享受的25分鐘。”清華大學學生李子曦離開會場時說,“我覺得這次面試并不是一次簡單的答辯考核,而是和領域專家進行深入學習和面對面交流的大好機會。我最感動的是,有些專家老師在答辯結束后仍然和我繼續討論問題,對我的項目方向給予深入指導,讓我對于項目的技術路線、未來目標和細節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這真是一次非常難忘的經歷!”

      穩中求進,以務求實效的態度實干篤行

      “青年學生項目是今年新設立的項目,受到方方面面的廣泛關注。我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不斷提高評審質量,把真正優秀的青年學生選出來。”竇賢康談到,“‘蹄疾而步穩’,我們最后決定剛開始時青年學生項目范圍小一點,采用‘推薦+評審’的模式,對部分高校的本科生進行試點,力求做到‘少而精’。此次參加會評的申請人都是各高校按照相關要求優中選優遴選出來的。為了讓這些優秀學生都能獲得培養和支持的機會,會議評審沒有設定名額限制,表現優異的申請人都能獲得資助。”這項改革舉措公布伊始,科技界也有一些疑慮。然而,竇賢康在聽取學生面試交流后對此充滿信心:“這些學生具備扎實的研究基礎,研究思路清晰,表達自信得體,展現出明顯的發展潛力和培養價值。”

      “參加面試的學生都表現得特別優秀。考慮到全國在校本科生的數量,這已經不止是‘萬里挑一’了,而是超過‘十萬里挑一’。能把這樣一群最有科研天賦的孩子們選出來提前培養,既具前瞻性又具戰略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潘翀興奮地說,“希望青年學生項目能夠持續辦下去,越辦越好,在十年、二十年后結出碩果!”

      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評審會議的召開,標志著自然科學基金委在加大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資助力度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對于下一步的改革計劃,竇賢康表示:“自然科學基金委將繼續與教育部加強合作,試點開展對博士生的直接資助,并根據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人才資助體系,使科學基金在支持青年人才開展基礎研究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相關文章

    中國科協青托工程專項計劃首批托舉3000余名博士生

    記者4日在此間獲悉,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首批入選3226人,他們將在拓寬學術視野、增強學術鍛煉、加快學術成長等方面獲得專項培養,托舉期為2025年1月至2026年12月。中國科協于2......

    明晰博士生“進站”意愿,避免博士后成“博士候”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博士后隊伍建設,并相繼出臺了多項相關政策文件。比如,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發布,明確提出要推動高校將博士后作為教師重要......

    中國科協開展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

    中國科協辦公廳關于試點開展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的通知科協辦發組字〔2024〕22號各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協,各有關高校科協:為深入貫徹黨的......

    大規模擴招后,博士生教育面臨三大挑戰

     ■郭英劍近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了最新一批博士學位授權點名單,引發了學界與社會有關博士生擴招的熱議。事實上,早在202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教育部印發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

    優化培養模式構建合理的博士生考評機制

    博士研究生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最高層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結合點。近年來,我國博士生招生規模繼續呈擴張趨勢,截至2023年在校博士生已達61.25萬人。然而,與之相隨的是博士生延期畢業率居高不下,......

    提升博士生培養質量,難點如何突破

    編者按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是衡量一個國家教育競爭力的關鍵標志,也是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主渠道。近期,圍繞研究生教育,不少高校開啟了一系列改革,無論是學制的變化、導學關系的改革還是碩博點......

    這個選擇,他們不后悔!

    編者按國家獎學金、朱李月華獎學金、中國科學院大學三好學生、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永清環保獎學金……在國科大博士生李強和陳高杰看來,優秀是追求,也是一種習慣。昔日的少年已成長為青年人才,他們追逐科學夢......

    博士生教育該如何為公共利益服務

     《洛杉磯書評》是美國一本著名的文學評論雜志,其內容涵蓋國內外的圖書評論。前不久,該刊發表了一篇題為《博士生教育的未來》的文章,作者為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中心公共實驗室主任哈特曼與同校的人類學......

    博士生培養,如何為學術圈留住“對的人”

    今年5月,程偉(化名)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答辯。在此之前,他曾面臨人生道路的選擇——是留在自己畢業的這所“雙一流”高校工作,還是接收福建省某地選調生的“offer(錄用通知)”,開啟自己的公務員生涯。......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科技獎、青年獎等多個獎項名單公布

    ......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