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環境生物修復研究中心吳龍華課題組依托中國科學院土壤環境與污染修復重點實驗室,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師范大學等單位,以我國重金屬污染農田土壤修復、農作物安全生產的發展需求為導向,以綠色、徹底、低成本修復為基本理念,通過近十年的努力,針對我國南方酸性紅壤區大面積鎘中低污染農田土壤(全量Cd<1 mg kg-1, 土壤pH<6),研發了基于超積累植物伴礦景天吸取的高效修復綜合技術,使土壤鎘(Cd)的年去除率達到30%以上;研發了基于低積累品種-水分調控-復合鈍化聯合的稻米鎘安全生產技術,通過伴礦景天與Cd低積累水稻的輪作,或與玉米等的間套作,可在不影響正常農業生產的情況下,通過2~5年實現鎘中低污染酸性土壤的徹底修復。
該課題組自2012年起在湖南省湘潭縣建立了鎘中低污染農田土壤植物聯合修復技術示范基地,面積30多畝,通過種植伴礦景天2年,土壤全量鎘從0.64 mg kg-1降至0.22 mg kg-1,低于土壤環境質量二級標準(GB15618-1995),稻米中鎘濃度下降85%,極大地降低了土壤鎘污染的食物鏈風險,僅湖南省就有上百萬畝適用這種植物修復技術的污染農田。課題組將進一步做好技術的驗證工作,闡明技術原理,研發修復植物的安全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技術,以利于技術的推廣和產業化。
該研究得到科技部“863”計劃課題“農業種植園區肥料與農藥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及示范”(2012AA06A204)資助。
鎘中低污染紅壤植物聯合修復技術示意圖
中低污染紅壤植物聯合技術鎘去除效率
湘潭修復基地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梁翠月團隊,研究揭示了大豆根系“顧此失彼”應對酸性土壤低磷、鋁、錳脅迫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分別在線發表于......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鄭棉海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青年科學家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土壤微生物固氮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日分別發表于《微生物系統》(mSy......
細胞衰老與人體的胚胎發育、損傷再生、癌癥和衰老等生理病理過程緊密關聯。不過,同樣是“年邁”的細胞,卻有好有壞,有些在體內作亂,有些則默默守護健康。但如何精準識別衰老細胞中的“好細胞”與“壞細胞”卻是個......
關于再次公開征求國家標準《粒子加速器輻射安全與防護規定(二次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規范粒子加速器的輻射安全與防......
巖石水在地球關鍵帶發揮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同生境土壤和表層巖溶帶是如何影響植物蒸騰的,目前尚不清楚,沒有研究從植物水分獲取和耗散連續體的角度定量分析植物對不同生境及干旱的響應。基于根系和葉片的生......
2003年,科學家在火星軌道飛行器拍攝的圖像中發現了許多形似蜘蛛的結構,遍布火星南半球,令人驚訝不已。至于這些地質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一直難以確定。這些巨型結構形態鮮明且獨特。它們通常以一個中心為起始點......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鄧琦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驥合作,研究揭示了土壤碳分解酶對氮添加響應的菌根調控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oftheTotal......
8月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山東海陽一體化小型堆示范......
標題:Reviewonantibioticpollutiondynamics:insightstooccurrence,environmentalbehaviour,ecotoxicity,and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