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12-10 16:44 原文鏈接: 長征火箭迎第四百次發射:以火箭的速度向上生長

       12月10日,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實踐六號05組衛星送入太空。當天是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誕辰110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在他指揮首次發射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迎來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00次發射。

      實現第4個“100次”,僅用33個月

      據了解,從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第一飛”至今,長征火箭51年間實施了中國92.1%的航天發射任務,先后將700余個航天器送入太空,發射成功率為96.25%。在400次發射里,前三個“100次”分別用時37年、7年半和4年多,而最新的“100”次從2019年3月10日至今,僅用33個月。

      數據顯示,新百次發射期間,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持續高密度發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負責研制的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保持年均10次以上的發射頻次,以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長征七號系列運載火箭為代表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達25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的發射任務共計45次(長征二號丁13次、長征四號乙系列26次、長征六號6次),并參與了5次長征五號系列任務(CZ-5火箭3350助推器)。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看來,長征火箭4個百次發射,可以概括為從無到有100次,更高更遠200次,脫胎換骨300次,大國重器400次。運載火箭作為進入太空的運載工具,是一切太空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也決定了中國太空探索舞臺的高度和大小。近年來長征系列火箭相關技術突飛猛進,在可靠性、成功率、入軌精度等方面均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國之重器”400次

      第四個100次發射期間,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年均37次發射,打破中國航天紀錄。中國首個空間站核心艙、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神舟載人飛船、天舟貨運飛船、北斗三號導航衛星等“國之重器”均由長征火箭送入太空。

      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保持年均10次以上的高密度發射頻次,完成全部北斗導航發射衛星的任務,助力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長征五號遙四火箭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直接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這是長征五號的首次應用性飛行,便“一飛成名”助力中國正式邁入“行星探測”時代。

      長征五號遙五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首次實現了中國地外天體采樣返回,為中華民族的探月夢增添了新的注腳。

      載人航天工程“三箭客”長征五號B、長征七號、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相繼出場,筑“天和”、運“天舟”、送“神舟”,為中國空間站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日趨成熟,中國火箭海上發射將逐步實現常態化。

      據悉,目前,正在服役的11個基本型長征火箭具備發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軌道和不同類型航天器的能力,并能支撐無人深空探測。

      “長征家族”新成員不斷涌現

      第四個100次發射期間,不僅涌現出長五B、長七A、長八等新成員,“長征家族”不斷壯大,重型運載火箭、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等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也取得突破。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這是專門為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建設而研制的一型新型運載火箭,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級,是中國目前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

      2020年12月22日,長征八號運載火箭完成首次飛行任務,將中國運載火箭太陽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從3噸提升至4.5噸。據了解,長征八號運載火箭已開始可重復使用方面的研究,預計年發射次數將達20次,有力支撐中國中低軌道發射任務。

      2021年3月12日,長征七號甲運載火箭發射成功,該型火箭是在長征七號火箭的基礎上,與長三甲系列火箭三子級組合形成的三級火箭,是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的主力構型,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不低于7噸,同時具備零傾角軌道、奔月軌道等高軌發射能力。

      新一代運載火箭不僅采用無毒、無污染的推進劑,運載能力也成倍增長,令中國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高。

      此外,據航天科技集團有關專家介紹,目前,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重型運載火箭等正在按計劃開展研制,將有力推動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測、木星探測、載人月球探測、首次火星采樣等航天重大工程開展。據了解,新一代載人火箭在規劃中可將25噸有效載荷直接送入奔月軌道,或者70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

    相關文章

    “墨子號”:讓一個“瘋狂設想”變為現實

    文丨《中國科學報》記者王敏在浩瀚的星空里有一顆衛星獨一無二它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初步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保密通信體系它就是由中國自主研制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從2003年萌發......

    我國成功發射千帆極軌01組衛星

    8月6日14時4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成功將千帆極軌01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這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30次飛行。......

    燒毀的衛星正在污染大氣

    7月11日,當SpaceX獵鷹9號火箭的第二級未能達到足夠高的軌道時,它發射的20顆星鏈衛星注定要以失敗告終。幾天之內,這些衛星就會落入地球大氣層,燃燒成“人為流星雨”。這種“火熱的脫軌”是航天器使用......

    中法天文衛星完成載荷開機測試并探測到首個伽馬暴

    近日,發射升空僅兩周的中法天文衛星傳來喜訊。經過在軌測試,衛星平臺工作正常,衛星與地面四十多個VHF快速通信站建立了實時連接,中法雙方四臺有效載荷均已完成開機測試。其中,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制的......

    俄羅斯衛星解體砸中GPS和“星鏈”衛星?

    速覽-沒有證據表明,俄羅斯衛星解體系人為蓄意所致,初步分析認為“資源號-P1”解體源于一次“低強度爆炸”,該爆炸可能是由外部刺激引發或內部結構故障導致的推進系統失靈。-沒有證據顯示美國GPS衛星及星鏈......

    中法天文衛星完成載荷開機測試并探測到首個伽馬暴

    近日,發射升空僅兩周的中法天文衛星傳來喜訊。經過在軌測試,衛星平臺工作正常,衛星與地面四十多個VHF快速通信站建立了實時連接,中法雙方四臺有效載荷均已完成開機測試。其中,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制的......

    接力前行,他們為衛星打造“慧眼”

    2017年11月15日凌晨,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附近的一個山溝溝里,有兩個身影在靜靜等待火箭發射。他們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技物所)研究員顧明劍和鈕新華。深秋時節,室外溫度為零下1......

    3套600瓦霍爾電推進系統成功將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獲悉,我國自主研制的3套600瓦霍爾電推進系統先后在軌完成超過500小時的連續點火工作,于5月30日成功將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圓滿完成軌道抬升任務。據悉,此次應用的......

    走近科研實驗室中的青年團隊

    “我們有不少新發現,其中一些引起了全球天文學家的高度關注。”五四青年節這一天,國家天文臺青年科研人員孫惠還在分析著愛因斯坦探針衛星源源不斷傳回的觀測數據。4月27日,愛因斯坦探針衛星首批在軌科學探測圖......

    我國首顆低傾角軌道降水測量衛星風云三號G星投入業務運行

    據中國氣象局5月1日消息,風云三號G星正式投入業務運行。此前,風云三號G星通過了試運行工作驗收和運行方案評審,專家組一致認為風云三號G星星地系統業務狀態滿足業務運行要求,并已具備正式業務運行的條件。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