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黨中央、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舉行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胡錦濤、溫家寶、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
全國共有352個項目獲得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39項(一等獎空缺,二等獎39項),國家技術發明
獎5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50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55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19項,二等獎235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5人(單位)。
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閔恩澤院士和著名植物學家吳征鎰院士獲得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并分獲500萬元獎金。此前,李振聲、葉篤正、吳孟超、劉東生、王永志、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10位科學家獲此獎項。
另外,來自沈鼓集團的工人楊建華,上海寶鋼的工人王軍和江蘇東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農民發明家王子純三人,分別摘得了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楊建華獲獎的“離心壓縮機、鼓風機機殼拼裝制造技術”,完成了我國風機行業的一次重大工藝革命,打破了少數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使他所在的沈鼓集團成為我國唯一擁有這一制造技術的企業。王子純獲獎的“高性能鐵路數字信號電纜的研發與產業化”,在許多重要鐵路干線的電氣化建設中廣泛使用,為我國鐵路提速作出了貢獻。
閔恩澤院士
中國煉油奠基人
1924年2月出生,四川成都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高級顧問。
獲獎理由:主要從事石油煉制催化劑制造技術領域研究,是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獲獎感言:“我只是個上臺領獎的代表,這個獎是全國幾代石化人集體智慧的結晶。”
他的“催化人生”:20世紀50年代,我國石油煉制催化劑領域還是一片空白,如今,國產催化劑早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這其中的一些重大創新和變化,幾乎都無法繞過閔恩澤的名字。
1960年,他捧出質量優于國外產品的小球硅鋁裂化催化劑;1981年,他研究開發成功半合成分子篩裂化催化劑;1995年起,他擔任“環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和反應工程”項目主持人……
如今,這位80多歲的長者,其關注點早已放到綠色化學領域。他指出:“生物柴油是替代石油柴油的清潔燃料之一。而要使其能在市場競爭中立足,還要配套開發高附加值的生物化學品。目前,世界各國生物柴油的發展步伐快得不得了,我們必須抓緊。”
他說:“我們不僅要急起直追,而且要爭取到技術領先權。在別人屁股后面跑,永遠超不過人家。”
每當北京有一家新的川菜館開張,閔恩澤都忍不住要立刻趕去。他喜歡吃川菜,尤其喜愛“麻辣燙”。他還詼諧地用“麻辣燙”來比喻創新的體會:“創新好似吃‘麻辣燙’,又辣又愛。堅持下去,終獲成果!”
吳征鎰院士
中國植物活詞典
1916年6月出生于江西九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著名植物學家。
獲獎理由:他是中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權威學者。是中國植物學家發現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
獲獎感言:“我的工作是大家齊心協力做的居多,今天個人得到國家如此重大的褒獎,我只能盡有生之力,多帶一些年輕人走到科學研究的正路上。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給大家做墊腳石。”
他的“草木人生”:“原本山川,極命草木”,這句古話說的是要盡力探索草木的本源。這八個字也正是吳征鎰院士一生的寫照。
他參與組織領導《中國植物志》的編纂,為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建立了戶口本。
他定名和參與定名的植物分類群有1766個,涵蓋94科334屬。以他為代表的三代中國植物分類學家改變了中國植物主要由外國人命名的歷史。
他全面而系統地回答了中國種子植物的組成和來龍去脈問題,提出了中國植物區系的熱帶親緣等創新觀點。他對植物分布區類型的劃分及其歷史來源的論述,是植物學、生態學領域的經典篇目。
他在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提出了諸多前瞻性和戰略性的設想和建議。1956年他率先向國家提出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建議,提出了在云南建立24個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和具體方案。1999年,他又提出了建立國家“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設想……
由于對植物研究的深厚功底和廣博知識,他被稱為中國植物的“活詞典”。
獲獎成果特點
■科技促進民生
獲200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的項目“王碼五筆字型”,在計算機技術普及與傳播漢字和中華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系統化生物芯片和相關儀器設備的研制及應用”在生物芯片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方面有重要突破,將在疾病診療方面提供重要技術手段,對于改善人民健康水平將發揮重要作用。
■突出“原始創新”
多個獲獎項目在原始性創新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并取得了被國際公認的領先科研成果。如自然科學二等獎的項目“熱河脊椎動物群的研究”,科學家通過近10年的工作,在鳥類及其飛行和羽毛的起源,恐龍、翼龍、早期鳥類、哺乳類和兩棲類的進化,地層學以及熱河生物群的綜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原創性成果。
■青年成為生力軍
200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獲獎人員中,45歲以下的中青年占61%。獲獎項目第一完成人中有海外留學經歷的項目共90項,占通用項目總數的33%。
■創新體系更完善
反映原始創新能力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項目主要由大學、科研院所完成,而體現科技與經濟社會緊密結合、反映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項目則主要由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分別完成或者合作完成。這表明,我國的國家創新體系正不斷趨于完善。
新聞背景
五大國家科學技術獎
我國設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項國家科學技術獎。這些獎項每年評審一次。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獲獎者必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獎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
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是健全科技管理體制、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
2月28日,第三屆北京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二期舉行,5000余名業界精英、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出席。本屆大會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術與產業發展,以“好用、易用、愿用——以突破性創新加速AI......
作為新材料領域的技術專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首席科學家兼科技委主任彭壽自履職以來,持續聚焦材料創新及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建言獻策。今年全國兩會,彭壽再度圍......
“很可惜,作為科技期刊出版大國,我們到現在還沒有一個類似《自然》和《科學》那樣的國際頂級期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吳宏偉委員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國內期刊與國際頂級期刊的差距主要是在影響力上。中......
亞洲高山區發育著規模僅次于南極和北極的冰川,其形成冰湖的水位年際怎樣變化?如何影響環境和下游地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三極觀測與大數據團隊聯合中外合作伙伴,最新完成“亞洲高山區冰湖水位空間格局與變......
不僅人類會遇到肥胖問題,狗狗也會。據法新社報道,在美國《科學》雜志6日發布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收集241只拉布拉多犬的口水樣本并進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一種名為DENND1B的基因與寵物狗肥胖......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量超過3.6萬億元,達到36130億元,比上年增長8.3%,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3.6萬億元的研發投入,展現......
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應用基礎研究被視為突破“卡脖子”技術、連接創新鏈與產業鏈之間的關鍵橋梁。如何讓這座橋梁更好地發揮作用?讓實驗室的突破更快轉化為產業競爭力?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痼疾?兩會期間......
近期,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更好服務新型工業化》文章中表示,“深入研究完善發行上市、私募創投等制度安排,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競爭力,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和適配性”。科創板作......
2025年全國兩會大幕開啟,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圍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標、新舉措,尤其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的部署,備受矚目。一、新興產業培育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