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恩澤(1924 ~ ), 四川成都人。石油化工催化專家,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 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中國綠色化學的開拓者。1980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 世紀60 年代參加磷酸硅藻土疊合、鉑重整、小球硅鋁裂化、微球硅鋁裂化催化劑的研制, 奠定中國石油煉制催化劑制造技術的基礎;70 年代倡導分子篩裂化催化劑、一氧化碳助燃劑以及鉬鎳磷加氫催化劑等的研發、生產和應用;1980年以后,指導開展新催化材料和新反應工程的導向性基礎研究,包括非晶態合金、負載型雜多酸、納米分子篩以及磁穩定床、懸浮床催化蒸餾等;90年代開拓中國綠色化學領域,指導化纖單體己內酰胺成套綠色制造技術的開發。21世紀以來 指導建設生物煉油化工廠,研發從農林生物質可再生資源生產生物柴油及化工產品。科研成果大多已工業化, 有些取得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曾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和中國石油學會副理事長。獲2007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世紀,化學工業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國際科技界已經提出,化學工業在21世紀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是開發從源頭根治環境污染的綠色化學技術。
1995年,已年過七旬的閔恩澤率先進入綠色化學領域,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綠色化學與技術——推進化工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院士咨詢課題組組長。結合國內情況,咨詢組提出了發展綠色化學與技術、消滅和減少環境污染源等7條建議。同時,他逐步將自己在石油化工催化方面的科研活動引上了綠色化學化工之路。
1997年,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聯合資助的“九五” 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環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與化學反應工程” 正式啟動,閔恩澤任項目主持人,他組織相關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優勢研究力量,圍繞開發綠色石油化工工藝技術的科技前沿,在新催化材料、新催化反應和新反應工程三方面開展導向性基礎研究。
“噴氣燃料臨氫脫硫醇” 就是利用新催化反應導向性基礎研究成果開發的典型綠色煉油工藝技術之一。噴氣燃料中的硫醇不僅使油品發出臭味,而且對飛機材質有腐蝕, 還影響燃料的熱穩定性。為脫除硫醇, 國外先是采用液體堿催化劑的方法,但排放的廢堿對環境污染較大;后又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 嘗試開發固體堿催化劑以求緩解污染, 效果仍不明顯。為了根治污染問題,利用噴氣燃料中的硫醇最易加氫脫除的原理,閔恩澤另辟蹊徑,提出低壓、低氫/ 油比、低溫等緩和條件下加氫脫硫醇的新構思,并在短時間內開發成功噴氣燃料臨氫脫硫醇(RHSS) 新工藝,使得廢渣排放降低99.8%,且顯著降低操作費用, 還特別適合從多種原料油生產合格的噴氣燃料。目前中國內地利用該工藝,已建成7 套15 萬~100萬噸噴氣燃料的工業裝置,年總加工能力420萬噸,占國內新建或改建裝置加工能力80%的份額。
己內酰胺成套綠色制造技術是運用新催化材料、新催化反應和新反應工程導向性基礎研究成果開發綠色石化新工藝的集中體現 中國石化巴陵分公司和石家莊化纖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初共花費62億元人民幣,從國外引進兩套年產5萬噸的己內酰胺生產裝置,生產中產生了大量污染物。 2000年前后,由于國外己內酰胺傾銷等原因,兩套裝置年虧損合計近4億元。2002年,閔恩澤擔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十條龍” 科技攻關組副組長,利用一系列導向性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的綠色技術,策劃、咨詢、現場指導兩套己內酰胺生產裝置的綠色化擴能改造。這些技術包括石科院的環己酮氨肟化、磁穩定床加氫、超臨界CO2再生催化劑,湖南大學的環己烷仿生氧化和湘潭大學的苯法甲苯法組合工藝等。 改造后, 兩套裝置分別擴建至年產14萬噸和16萬噸, 設備改造投資分別為原引進裝置的1/4和1/5。2005年,不僅實現了年盈利共2億元的扭轉, 而且消除了廢渣、廢氣排放對環境的污染。己內酰胺成套綠色制造技術作為中國石化的世界領先技術在國內外展覽,引起業內生產企業的密切關注和高度評價。
在綠色化學的道路上,閔恩澤不僅科技成就豐碩,還于2005 年11月組織籌建中國化學會綠色化學專業委員會,積極推動綠色化學在中國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系統的發展綠色化學的學術思想: 促進人類社會, 尤其是化學工業可持續發展, 根本途徑是大力發展綠色化學,發展綠色化學技術需要依靠技術自主創新,利用無毒無害原料和可再生資源, 開發無毒無害催化劑、溶劑以及原子經濟反應和高選擇性反應, 實現從源頭根治環境污染;產品環境友好,可生物降解,回歸自然。
2001年起,年近80歲高齡的閔恩澤指導博士生開展生物柴油生產工藝研究。 目前已開發成功了利用餐飲業廢油為原料, 環境友好的“近臨界醇解” 生物柴油生產新工藝,2008年已建成工業示范裝置。 2006年, 他主編出版了《生物柴油產業鏈的開拓——生物柴油煉油化工廠》 (中國石化出版社),系統介紹了生物柴油產業的現狀以及原料、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與發展趨勢,提出了發展中國生物柴油煉油化工廠的設想。 為開發以可再生生物資源為原料生產高附加值、可生物降解環境友好專用化學品技術,2008年10月閔恩澤在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創建了“恩澤生物質精細化工實驗室”,并親自擔任實驗室主任, 指導相關基礎和應用研究。 2007年,他主持中國科學院學部咨詢項目“生物質煉油化工廠——推動能源化工邁上碳水化合物新時代”。通過對國內外生物質產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的調研,結合中國國情,提出建設木質纖維素、淀粉和油料等不同原料類型生物質煉油化工廠的模型、需要開發的關鍵技術和相應技術開發方向。項目的研究成果將為中國生物質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支撐,推進中國可再生能源研究向可再生資源研究的轉變,將中國生物能源化工引領到一個新高度。
1955年,中國只有三座年產各10萬噸的煉油廠, 被國外譏為“小茶壺” 煉油,石油煉制催化劑領域是一片空白。 在石油工業部正確決策的引導下, 閔恩澤持續50多年直接參加、指導或組織領導石油煉制和石油化工催化劑研究和開發,為建立和發展齊魯、長嶺、蘭州和撫順四大催化劑廠打下堅實的基礎。它們的產品占據國內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為50多家煉油廠的1.5 億多噸油產品和5000萬噸化工原料提供生產上必需的各種催化劑。 石油煉制催化劑生產技術的發展, 有力地支撐了中國煉油工業整體水平的提高, 煉油廠規模已發展至年產千萬噸, 中國煉油能力和催化裂化裝置加工能力均列世界第二位。進入21世紀,噴氣燃料加氫精制、己內酰胺成套綠色制造技術等,中國首創的綠色煉油和石化新工藝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在辛勤工作、不斷鉆研科學的同時,閔恩澤始終沒有忘記積極培養中國科技發展的后繼力量。從1987年起,他先后指導了50多名學生, 包括博士生20多名,博士后10多名。 他通過實踐認識到, 進行催化劑研究的人才有了, 但真正能夠把催化劑從實驗室做到工業化的人才還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成長起來。 耄耋之年的他不僅沒停止在科研領域的耕耘與播種, 還把自己50多年自主創新的經驗和教訓寫下來, 編撰成《石油化工——從案例探尋自主創新之路》 一書,2009 年1月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所選案例真實生動,容易理解,有助于培養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創新型人才。
回味多年科研和生產工作的風雨曲折,閔恩澤覺得,要成功,先做人。 他常對學生說,做人首先要勤奮,資歷淺陋沒關系,只要肯下工夫,花兩倍、三倍的時間和精力,總能把事情做好;還要嚴謹做事,開拓創新。在處事上,要誠信、寬容和謙虛,這樣才能團結別人、使自己融入集體,發揮團隊的力量,共結碩果。
ACAIC2024主題論壇4智能生物傳感技術創新論壇在ACAIC2024大會上,由深圳大學醫學部生物醫學工程學院主辦的“智能生物傳感技術創新論壇”成功召開。論壇主席張學記教授(深圳大學)、召集人劉輕舟......
國家藥監局關于江蘇為真生物醫藥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利康祥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飛行檢查情況的通告(2024年第43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檢查組對江蘇為真生物醫藥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利康祥運生物科......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李榮斌與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夏紅德等人構建出全新的矢量化熱分析理論框架和方程方法。據介紹,這一理論和方法的誕生,既為復雜反應過程的檢測分析提供了科學的研究范式,更從根本原理上支撐國產熱......
27日,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北京和香港同步發布“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新質生產力技術備選清單(2024)”。“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新質生產力技術備選清單”......
9月24日至25日,世界機器人大賽首屆太空機器人大賽在長沙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劉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人因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善......
2009年2月,國際期刊《自然》發表題為《中國晶體——藏匿的珍寶》的采訪調研文章,認為中國禁運氟代硼鈹酸鉀晶體(KBBF),將對美國功能晶體相關領域的研究和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并斷言“其他國家在晶體生長......
文丨《中國科學報》記者王昊昊“其他國家在晶體生長方面的研究目前看來還無法縮小與中國的差距。”2009年2月《自然》雜志一篇題為《中國“藏匿”的晶體珍寶》的調研文章引發國際同行廣泛關注其中認為中國禁運氟......
“看到了改善的跡象,盡管這些改善可能要到明年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同比略有增長,團隊執行很棒,可市場仍然安靜”“繼續下跌,但邊際改善,下半年可能會更好。”……伴隨外資儀器儀表巨頭們最新季度財報的陸續披......
羅漢果苷是一類來自藥用植物羅漢果(Siraitiagrosvenorii)的三萜皂苷類次生代謝產物,具有高甜度低熱量等特點,在食品添加劑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其中羅漢果苷V(M5)和賽門苷I(S......
除了濁度去除法,以下方法也可用于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絮體沉降速率測定:觀察加入微生物絮凝劑后形成的絮體在單位時間內的沉降速度,沉降速度越快,通常表明絮凝效果越好。比阻測定法:用于評估微生物絮凝劑對污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