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5-03 09:33 原文鏈接: “阿爾法磁譜儀2”升空搜尋暗物質和反物質

      包括中國研究人員參與的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阿爾法磁譜儀2”,4月29日(當地時間)由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送入國際空間站,開始長達十余年的尋找反物質、暗物質、多重宇宙以及探測宇宙射線之旅。

      這一項目投入達20億美元,領導者為我們熟知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對于搜尋在地球上還沒有任何現身苗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該儀器身負厚望。1998年,其前身“阿爾法磁譜儀1”曾為同樣目的升空探索,但沒有收獲。

      探索未知的“阿爾法磁譜儀2”

      2009年末,美國《科學》雜志在公布當年十大科學突破的同時,預測2010年最值得關注的研究方向,阿爾法磁譜儀(AMS)名列其中。

      2010年8月底,在位于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研究機構)阿爾法磁譜儀實驗室,“阿爾法磁譜儀2”組裝完成,后被運往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等待航天飛機載它一程。

      在升空到站后,“阿爾法磁譜儀2”將沐浴著宇宙射線永恒的安置在國際空間站上。其實自2010年起,國際航天領域的科研趨勢已越來越傾向于提高國際空間站的科研資源利用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俄羅斯航天局、歐洲航天局都在探討如何協調該站內的人力物力。

      這是被認為繼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空間站計劃、強子對撞機計劃之后的又一個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研究人員來自美、歐、亞三大洲16個國家和地區的56個研究機構,包括中國的中科院電工研究所、高能物理所以及數所大學。整個項目由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構思、設計,再由概念化帶入實際。

      “這就是所謂心血結晶,”美國媒體這樣評論道,“如果這臺儀器按計劃實現目標——探測到了暗物質的蛛絲馬跡,那它將給丁肇中帶來人生中另一座諾貝爾獎杯。”

      美國《大眾科學》雜志在線版28日文章稱該儀器為“世界最大的太空實驗設備”,且該型的阿爾法磁譜儀超級靈敏,設計出生就是一個目的——研究宇宙最深處的謎:所有的反物質曾發生過什么?又是什么產生了暗物質?

      據歐洲核子研究中心27日發表的公報,丁肇中介紹項目時稱,“阿爾法磁譜儀2”將從空間探索反物質、暗物質和宇宙射線等問題,然而最令人興奮的是,它將探測未知。

      它的未來與科學的未來

      英國《自然》雜志在本年初展望2011重大科學進展時就指出:“暗物質的關鍵時刻到來”。意大利巨石峰國家實驗室進行的XENON100實驗、美國的低溫暗物質搜尋實驗計劃(CDMSII)等都在殫精竭慮地搜尋暗物質粒子。

      至于反物質,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等實驗設施都在對其虎視眈眈。就在上個月末,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首次觀察到了新型反物質反氦-4,這是迄今科學家觀察到的最重反物質。盡管宇宙中不一定存在很多反氦-4,但“阿爾法磁譜儀2”會致力其他更重的反核或宇宙中某個包含更多反物質的區域,它們將更能說明問題。

      早在1998年6月2日,前輩“阿爾法磁譜儀1”就開始隨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升空進行科學探索,其研究目標與它的2代相同。“阿爾法磁譜儀1”拿到了大量的數據,不過當然,那一次并沒有發現科學家所要的暗物質和反物質,不然現在科學的一切恐怕都要變了番模樣。

      隨后,對第2代的研制開始。按照當時計劃,在2004年“阿爾法磁譜儀2”就應由航天飛機送入太空中。但2003年“哥倫比亞”號失事事件痛傷NASA,也使航天飛機可靠性備受詬病,“阿爾法磁譜儀2”的行程因此受到牽連,被一再拖后。

      于是,研究人員們決定對“阿爾法磁譜儀2”這一型的設備進行改進:其中包括曾嘗試用超導磁體代替永磁體,但最終的模擬空間測試讓科學家決定依舊使用永磁體。目前“阿爾法磁譜儀2”采用的永磁體仍是1998年1代在太空實驗時使用的。

      在“阿爾法磁譜儀2”抓走人們眼球的同時,不能忽略的是,此次發射也是“奮進”號航天飛機最后一次執行飛行任務。這一任務期為14天,目的就是為把“阿爾法磁譜儀2”設備“押送”往國際空間站。此后,緬懷它的人們或許只能到航天博物館去憑吊航天飛機曾經的輝煌。但按照美國《大眾科學》雜志的說法,(如果磁譜儀有了改變人類科學的發現),那此次“押送”將成為航天飛機所有飛行任務中最大的成就。

    相關文章

    最靈敏暗物質探測器觀測結果公布

    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被認為是暗物質主要候選粒子之一。26日,世界上最靈敏暗物質探測器LUX-ZEPLIN(LZ)的觀測結果公布。結果顯示,沒有證據表明WIMP的質量超過9GeV/c2(千兆......

    最靈敏暗物質探測器觀測結果公布

    光電倍增管可以檢測粒子相互作用的信號。圖片來源:桑福德地下研究設施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被認為是暗物質主要候選粒子之一。26日,世界上最靈敏暗物質探測器LUX-ZEPLIN(LZ)的觀測結果......

    銀河系暗物質暈形狀為接近球形的扁橢球

    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和蓋亞衛星觀測數據,來自該臺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首創了“時光動畫”新方法,并基于此揭示出當前銀河系的暗物質暈形狀為接近球......

    韓國新實驗室有望平息暗物質爭議

    暗物質困擾了物理學家20多年。意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LNGS)的DAMA/LIBRA實驗一直在記錄其探測器中每年的閃光波動,這似乎是暗物質的跡象。但沒有人能夠明確復制這些發現。但據《自然》報道,在......

    無錫攜手清華,一起尋找“暗物質”

    4月21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第五代寬視場光譜巡天望遠鏡關鍵技術設計驗證與研制”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江陰召開。在當天的會議上,清華大學深空技術中心揭牌。第......

    新宇宙地圖表明暗物質塑造了宇宙

    據《自然》報道,天文學家通過追蹤遙遠星系團的X射線,重建了近90億年的宇宙演化歷程。該分析支持了宇宙學標準模型。根據該模型,神秘的暗物質的引力作用是宇宙結構形成的主要因素。“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偏離宇宙學......

    波蘭開展物質和反物質的對稱性研究

    波蘭雅蓋隆大學科研人員耗時七年對正電子原子中的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對稱性進行了測試。科研團隊利用創新的光子記錄技術來測量電子與正電子湮滅時(特別是正電子原子湮滅時)產生的光,以期檢驗標準模型的預測,或者......

    一個假想粒子的“尋寶游戲”

    暗能量與暗物質被稱為“21世紀初物理學天空的兩朵烏云”,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高宇和暨南大學理工學院教授楊嶠立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不約而同地指出,經過多年探索,物理學家開始意識到,被......

    NASA暗物質之旅波折:SuperBIT望遠鏡從太空邊緣釋放數據膠囊!

    導讀:一個望遠鏡從太空邊緣掉落的原因,這是有關暗物質、氣球望遠鏡的故事NASA的SuperBIT氣球望遠鏡充氣,NASA的超高壓氣球在新西蘭瓦納卡機場充氣。這個氣球在40天內環繞地球的南半球飄行了將近......

    美國構建可分析宇宙暗物質的軟件系統

    美國能源部宣布其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通過超級計算機構建了分析宇宙暗物質的軟件系統“Nyx”。該軟件可根據理論預測當期的觀測數據。如果觀測數據顯示出不同的情況,則表明觀測結果存在問題,或者理論存在差距。美能......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