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研究首次向人們展現了一類可自我復制的致病蛋白,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的可能。
當人類感染了引發瘋牛病的病毒后,就會患上克雅病,具體癥狀為大腦逐步萎縮退化,導致患者智力迅速減退。從該病已有的案例看,90%的患者會在出現臨床癥狀后一年內死亡。這一疾病的罪魁禍首即為朊蛋白,一種發生錯誤折疊的蛋白,它能誘導周圍的正常蛋白質也發生同樣的錯誤折疊,并不斷自我復制,成群聚集。科學家已經知道,這類可自我復制的致病蛋白,會引發罕見的大腦功能紊亂性疾病,如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發現的庫魯病。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朊蛋白幾乎對所有,或者說對至少包括阿爾茨海默病、亨廷頓病、帕金森病等疾病在內的、由錯誤折疊蛋白聚集而引發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皆有影響。
直到不久前,科學家都認為,造成此類嚴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錯誤折疊蛋白,并不會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然而今年9月,《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向人們展現了此類蛋白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的可能。
在這項新研究中,倫敦大學學院的神經病學家約翰·科林奇(John Collinge)及同事對8名在36~51歲間死于克雅病的患者進行了尸檢。這些患者都曾在接受生長激素治療(后來發現他們使用的生長激素被朊蛋白污染了)后感染了克雅病。而真正令人驚奇的是,研究人員發現,雖然研究對象中有6名患者年齡尚輕,不應出現阿爾茨海默病的癥狀,但他們的腦內都存在成塊的β-淀粉樣蛋白,而這正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典型病征。
雖然這一最新發現堪稱是“爆炸性”的,但有專家認為,對于這一研究結果我們還不能妄下定論。比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約翰·特羅揚諾夫斯基(John Trojanowski)就指出,這一研究的實驗對象數量有限,不具有普遍性,同時并沒有直接證據能證明該疾病具有傳播性。不過,倘若最終真的可以證明,阿爾茨海默病與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有著大致相同的傳播途徑及病理機制,那么只要找到其中一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其他疾病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休斯敦健康科學中心的神經病學教授克勞迪奧·索托(Claudio Soto)指出,“上述研究中涉及到的病例也許只是個例,然而重要的是,搞清楚這一基本原理或許會為開發新的療法及診斷方式提供幫助”。目前研究人員普遍認為,體液中成塊的傳染性蛋白與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包括索托及科林奇在內的眾多研究人員正致力于探索檢測體液中此種蛋白的方法,希望以此推動醫學診斷的進步。
不過,此類檢測多半面臨巨大挑戰。今年9月,德國圖賓根大學的馬蒂亞斯·尤克爾(Mathias Jucker)及同事就在《自然·神經科學》雜志網絡版上發文指出,要找出微乎其微的β-淀粉樣蛋白,即潛伏在實驗老鼠腦內的疾病“種子”,必須使用極為細致靈敏的方法。這些“種子”即使經過6個月的潛伏期后,依舊可以重新獲得致病能力。所以,這些與朊蛋白類似的β-淀粉樣蛋白,很可能在疾病癥狀出現很早之前,就已存在于大腦內了,只是當時含量較低沒有被常規測試檢測出來。
斯坦利·普魯西納(Stanley Prusiner,因發現朊蛋白獲得199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今年夏季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指出,一種潛在的類朊蛋白可能引發多種疾病。普魯西納及同事發現,這種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的變異型α-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可引發多系統萎縮癥(multiple-system atrophy,一種罕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探索這些致病蛋白的變體在結構上有何不同,及其獨特結構對致病性的影響,勢必將成為未來研究的重點。“已有證據表明,朊蛋白及β-淀粉樣蛋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具有的生物學功能亦不相同,”美國埃默里大學的拉里·C·沃克(Lary C. Walker,參與《自然·神經科學》雜志刊登的那項研究)說,“我相信,認識到這些不同,對深入了解此類疾病大有裨益”。
不斷出現的新證據使越來越多科學家開始懷疑,與朊蛋白致病相似的過程,或許是所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制。普魯西納也認同這樣的質疑,因為在1997年諾貝爾獎頒獎現場的演講中,他就曾預測:了解朊蛋白的構成方式有利于人們了解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以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ALS)等在內的更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從而開發出新的療法。
圖“神經卷軸”探針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T2188101、21972005)等資助下,北京大學段小潔研究員團隊發揮腦科學、生物醫學工程以及物質科學交叉背景的優勢,在高通道植入式神經電極研制方......
近日,華南師范大學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本馳應邀在《認知科學趨勢》(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發表Spotlight短文,介紹了基于顯著干擾的外源性注意的神經加工機......
脊髓損傷可導致嚴重的殘疾。現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用包裹脊髓的微型柔性電子設備,成功記錄了大腦和脊髓間的神經信號。這一設備首次實現360度安全記錄信號,提供脊髓活動的完整圖像。研究結果發表在新一期《......
百年神經外科發展史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即經典神經外科時期、顯微神經外科時期和微創神經外科時期。2012年,中國科學院啟動了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腦功能聯結圖譜計劃”,目標是對特定腦功能的神經聯結通路和網......
磁共振和淀粉樣蛋白PET圖像。圖片來源:《自然·醫學》1月29日,《自然·醫學》再次發表重磅研究:五名兒童時期曾經接受尸體來源人類腦垂體生長激素治療的人,出現了早發的進行性認知障礙,符合阿爾茨海默病的......
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或阿爾茨海默病,與大腦中蛋白質聚集的沉積有關。當細胞廢物清除系統存在缺陷或超負荷時,這些聚集物會積累。一種主要與免疫系統信號傳導過程相關的蛋白質NEMO可以防止帕金森病中發生......
德國明斯特大學、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和牛津大學聯合團隊現已開發出一種所謂的基于事件的架構,該架構使用光子處理器,通過光來傳輸和處理數據。與大腦類似,這使得神經網絡內的連接不斷適應成為可能。這種可變的連接是......
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蔣彬教授課題組在發展場誘導的原子神經網絡力場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原子模擬是人們在微觀層面理解復雜化學、生物和材料體系的光譜、......
代謝組學研究已經確定了介導細胞信號傳導、競爭和疾病病理學的小分子,部分原因是大規模社區努力測量數千種代謝物標準品的串聯質譜。然而,在臨床樣品中觀察到的大多數光譜不能與已知結構明確匹配。令人驚訝的是,用......
核磁共振儀器被譽為“尖端醫療設備皇冠上的明珠”,對于心腦血管、神經和腫瘤等多種重大疾病影像診斷有重大意義,但這項技術長期被國外封鎖。不久前,我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器研制成功,開始量產。將核磁共振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