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淵(1937年— )
分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1937年生于浙江三門,1956年考入南京大學化學系,1961年畢業后留校任教。在超微電極與生物分子電子器件、生物電化學與仿生催化、新型納米仿生界面的構建與生物傳感、微流控芯片等涉及生命分析化學的研究領域均有卓越建樹。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全國科學大會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獲中國僑聯科技進步帶頭人、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2016國際Nature集團杰出導師終身成就獎、美國化學會會士等榮譽。200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青年時期的陳洪淵。
從初出茅廬的年輕教師成長為分析化學學科的領頭人,陳洪淵不僅將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引入電分析化學領域,推動其向世界級水平發展,還為我國、為世界培養了許多化學領域的優秀人才。
矢志報國,艱難求知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內外交困,出生于這樣時代背景下的陳洪淵,懷揣著對知識的熱愛踏上了漫漫求學路。
陳洪淵1937年12月24日出生于浙江省三門縣的一個小村莊,并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光。他出生時,因抗日戰爭爆發,其父中止了在上海中法國立工業大學的學業,回鄉與兄長創辦了楓溪小學,為村里的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機會。1943年,6歲的陳洪淵進入該小學就讀,以背詩書、描格帖的形式開始接受教育啟蒙。
父親與伯父對他的家庭教育,為他奠定了牢固的國學基礎。陳洪淵后來的一手好書法就是幼時父親教的,同時,父親也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教給他諸多道德品質以及謀略智慧。
1947年,陳洪淵到海游小學繼續學習,并開始了他的寄宿生涯——路途遙遠、生活艱辛,甚至毛衣里都生了虱子。后因患大葉性肺炎,陳洪淵休學赴滬求醫,借住在堂姐家中。
彼時,堂姐陳敬之、堂姐夫俞圣祺作為中共地下黨員,以上海光華大學學生的身份從事革命活動。年少的陳洪淵機敏、懂事,在他們工作討論時為他們站崗放哨。其間他接觸到艾思奇著的《大眾哲學》一書,書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簡明講解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臺州解放后,陳洪淵考取了三門縣立初級中學,在這里他遇到了終生難忘的恩師沈慎文。沈老師講述了著名化學家侯德榜的事跡,讓他萌生了學習理科、學習化學的理想。
斷續完成初中學業后,陳洪淵因家境窘迫而又險些中斷學業。在三門中學校長楊亞靜的鼓勵下,他順利考入了浙東地區的名校——臺州中學。懷揣一顆向學之心的陳洪淵也在此初露崢嶸,高中三年間各門成績均名列前茅,幾乎每一學期都被評為“三好學生”。他先后擔任班長、學生會學習部長和學生會秘書,頗受好評。
在高中老師的教導與激勵下,在“向科學進軍”口號的感召下,深受鼓舞的陳洪淵對核物理專業產生了濃厚興趣,決心投身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報效祖國。
1956年,陳洪淵被南京大學化學系錄取,未能如愿進入核物理專業。來到金陵后,他曾就此給時任南大化學系主任的戴安邦先生寫信,詢問是否可以轉專業。在戴安邦先生和物理系系主任魏榮爵先生的勸解與鼓勵下,陳洪淵最終安下心來,留在化學系潛心學習,并在第二年因成績優異被選入新成立的放射化學專業。
在南大化學系就讀期間,陳洪淵可謂是全面發展,既是學業上的學霸,也是各類活動的積極分子。因為放射化學專業的特殊性,除了放射化學、放射性測量等專業主課外,陳洪淵還必須學習高等數學、核物理和應用電子學、脈沖技術等多個學科的相關課程。
受限于學校經費,有些課程缺少相關實驗設備,陳洪淵就和同學們一起利用已有的實驗裝置組裝完成實驗。此外,他還曾在同學們共同組建的電子儀器廠擔任廠長,這極大地鍛煉了他的動手能力。
各學科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積累,為陳洪淵后來在分析化學領域做出重要成果打下了堅實基礎。
沉迷于知識探索的同時,陳洪淵沒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而是以一腔熱血積極投入到學校的各種社團活動中,并且以親和力、感召力和高中學生會經歷贏得了同學們的信賴和推崇,曾被選為班聯會主席(即現在的學生會)、團支部書記,并獲得“優秀團員”榮譽。
踔厲奮發,上下求索
1960年,南大貫徹《高校六十條》,并著手挑選一部分優秀學生作為預備教師提前留校,陳洪淵被選入化學系分析化學教研室承擔部分教研工作。次年畢業,陳洪淵正式留校任分析化學教研室助教,自此踏上了分析化學領域的求索之旅,也開啟了在南大60余年的教學與科研生涯。
時任分析化學教研室副主任的高鴻教授認為,分析化學專業的教師應該有更多的數學和電子學知識。陳洪淵此前的學習經歷,讓他再一次脫穎而出,成為這一高瞻遠矚思路下的第一批重點培養對象。
成為預備教師后,陳洪淵不僅需要承擔相關的分析化學教學與科研任務,還要不斷跨界學習其他知識。他不僅學習了電子學、數理方程相關課程,還直接加盟物理系舉辦的“無線電師資培訓班”,脫產進修,參加“無線電掃盲”。
面對不斷跨界,陳洪淵每一次都義無反顧地接受挑戰。他給自己的定位十分明確——“做一個又紅又專的優秀教師”。
陳洪淵剛進入分析化學教研室,便協助高鴻從事電分析化學的基礎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的研究,特別是極譜分析基礎理論研究。
1960年,捷克電化學家J.Koryta教授來南大做“極譜電極過程動力學”的系統講學。這對南大的科研方向產生了很大影響。
陳洪淵從中獲得啟發,在高鴻的指導下推導出關于“耦聯化學反應的交流極譜化電流理論”的方程式,于《南京大學學報》上發表了論文處女作——《交流極譜研究I.催化電流理論》。這篇論文的稿費頗豐,對當時月工資只有53.4元的陳洪淵來說是極大的驚喜,每每談及此事更是滿臉自豪。
不久,“理論脫離實際”的聲音響起,初出茅廬的年輕教師陳洪淵停下了基礎理論研究,轉向試制電子儀器的工作。1965年他與同事研制出“線性掃描示波極譜儀”和“雙向整流型檢測相應可調的振動子方波極譜儀”,并在“教育部直屬高校科研成果展覽會”上展出。
“文革”期間,南大的教育科研事業受到嚴重摧殘。陳洪淵先后參加南京長江大橋建設勞動、液氨體系中的硅烷還原法生產多晶硅等一線工作,后又被下放到溧陽農場參加勞動。盡管歷經諸多艱辛,陳洪淵仍保有一顆追求真理的赤忱之心,在勞動之余堅持求索,不忘思考科學原理。
南大恢復招生后,陳洪淵又擔任了工農兵學員的班主任,教授《儀器分析》《分析化學中的電子技術》等課程。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科研工作者迎來了“科學的春天”。而南大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之一的“近代極譜分析基礎理論”,便是高鴻、陳洪淵等人的成果。
然而,10年科研事業的停滯,拉大了我國同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差距。為彌補這一損失,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南大決定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出國學習,吸收先進知識。陳洪淵曾因學過德語,被選派至當時的西德訪學。
赴德訪學期間,陳洪淵跟隨電分析化學家Rolf Neeb教授,爭分奪秒、潛心研究。其高超的數理推導能力與深厚的理論基礎令同事折服。
兩年時間,陳洪淵如饑似渴地吸收著國際上最前沿的理論與觀點,取得了不少成果。他還曾對Neeb教授推導出的一個電化學電流與溫度關系的公式提出質疑,重新歸結出經驗公式,獲得了Neeb的贊譽。
在埋首科研的同時,陳洪淵還擔任德國留學支隊的黨支部書記,定期在中國駐德領事館組織支部會議。這也是他留學生活中極為難忘的記憶。
這段留學經歷使陳洪淵受益匪淺。他接觸到化學科研最前沿的內容,徹底改變了之前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思維。
學成歸來的陳洪淵脫胎換骨,帶著國際化的學術視野與科研能力,接替高鴻擔任分析化學教研室主任。此后,他不僅推動了南大分析化學的學科發展及人才隊伍建設,更為我國分析化學的跨越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砥礪前行,任重道遠
在陳洪淵任分析化學教研室主任的10余年間,南大分析化學學科也曾面臨諸多危機。面對挑戰,陳洪淵迎難而上、敢為人先,創造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
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一批教師的退休和高鴻的調任,南大分析化學學科一度面臨摘掉博士點“帽子”的窘境,人才隊伍青黃不接是陳洪淵彼時面臨的最尷尬局面。
在師資力量不足、學科地位難保、人才儲備緊缺等多重危機下,他頂住了壓力,從“聚焦研究方向”和“壯大人才隊伍”兩條線開始布局、規劃學科發展:立足于學科自身內涵建設,穩扎穩打、穩步推進;在著重培養和儲備人才的同時,積極引進國外優秀人才充實隊伍。他還將自己的科研經費拿出來支持剛引進的年輕教授,讓出自己的學生來充實他們的研究力量。
在這段日子里,陳洪淵帶領團隊砥礪前行,在電分析化學領域積極開展國內外合作與交流,在超微電極與生物分子電子器件、生物電化學與仿生催化、新型納米仿生界面的構建與生物傳感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
尤其是微電極技術領域,他與學生鞠熀先的成果——中超微陣列電極“屏蔽效應”,被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寫進題為《微電極的定義、特征和應用》的正式技術報告中。
2001年11月,陳洪淵因在電分析化學基礎和應用的多個前沿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當選院士后,陳洪淵并未停下“窮究物性”的腳步。他以前瞻性的眼光、戰略性的思維聚焦行業前沿,帶領團隊從傳統的分析研究領域快速轉向了面向生命科學研究的分析科學前沿,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開啟了微電極分析、生物修飾電極、光譜電化學、毛細管電泳、環境元素形態分析、化學發光分析、免疫分析、DNA傳感與材料分析化學等新的研究方向,成功開拓了“生命分析化學”這一嶄新的前沿領域。
盡管碩果頻摘,進入耳順之年的陳洪淵還有一個心愿。在他看來,一個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平臺建設,重點實驗室對于分析化學學科的意義非比尋常,“在我退休之前,能夠建一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是我一生對南大最大的貢獻,也是我一生最大的成就”。
“唯實惟先,善作善成。”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并非一帆風順。
2003年陳洪淵申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時,險些錯過了時間。情急之下,他還是全力爭取,時常通宵工作。憑借著這股韌勁和毅力,他帶領團隊在逆境中奮起。
在籌劃重點實驗室的過程中,陳洪淵立足于“生命過程”這一多層次、多元的、復雜的化學反應過程,進行高屋建瓴式的戰略思考,率先提出“生命分析化學”這一新名稱,帶領團隊成功申報并籌建了中國第一個“生命分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后又成為“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該重點實驗室緊跟前沿研究動態,積極應對危機和挑戰,并長于謀略規劃,以分析化學為基礎,與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和生物醫藥等相互交叉滲透,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授為主體,銳意創新、團結協作的研究團隊。不僅維護了南大分析化學學科在國內的領先地位,更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力,將分析化學帶上了新的高度。
家國情懷,篤行不怠
在南大分析化學學科建設和自身學術科研過程中,陳洪淵始終懷揣家國情懷,秉持著“窮究物性”的創新理念,敢為人先、激勵奮進,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培養人才,帶領團隊在分析化學學科邁上新臺階。
陳洪淵赴德留學期間,曾有機會延期回國獲取博士學位,但他為了南大分析化學教研室的發展和為了盡早報效祖國,如期結束訪學。
回國時還用自己獲得的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基金會的資助,帶回了一臺國內難求的電化學分析儀并復印了大量資料,外加若干圖書和兩箱儀器記錄紙,這對他和學生們后續研究工作的開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從初出茅廬的年輕教師成長為分析化學學科的領頭人,陳洪淵不僅將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引入電分析化學領域,推動其向世界級水平發展,還為我國、為世界培養了許多化學領域的優秀人才。
對于教學,陳洪淵有著不一樣的心得。他認為教學與科研是衡量一所高校水平的兩大板塊,“教學如刀背,科研似刀鋒”,沒有刀背的支持,刀鋒就會卷刃。
他相信學生都是有為的“駿馬”,所以他采取“放養”而非知識灌輸的指導方式,倡導啟發性的引導與因材施教,將學生培養成為有獨立鉆研能力的“駿馬”。
底子好的學生,他放手讓他們自由發展,不做過多干預;基礎弱的,他就從如何寫好論文開始一步步指點,讓他們漸入佳境;哪怕學生后期不選擇從事科研,他也給予理解和支持,給他們中肯的職業建議。
在指導學生論文時,他要求學生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馬虎。其一絲不茍的性格,常常使弟子們在背后近乎崇拜地稱他為“完美主義者”。正是基于這樣的教學理念,他指導、培養的100多位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都學有所成,已成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積極活躍在國內外化學研究和化學教育的第一線。
“科學是無底洞”,陳洪淵說任何研究都“沒有終止的時候”。在投身科學研究的學術人生中,他始終以忘我的姿態、永不停息的斗志堅守在科研第一線。
2013年,已近耄耋之年的陳洪淵壯心不已,用戰略眼光指揮全局,申報了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認為實驗室是科學研究的基地,而實驗室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科學儀器,原創性的科學儀器更是我國科技發展的迫切需要。
陳洪淵申報的項目儀器具有較高原創性,由于缺少可借鑒的先例,在研發過程中,他曾為此熬夜苦思,最終與團隊攻克難關,歷時5年多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集電化學、光譜和質譜技術于一體的“單細胞時空分辨分子動態分析儀器”。
數十年來,陳洪淵一直在科教一線奮力前行、努力攀登,可以說工作就是他生活的絕大部分。如今他依舊每天到辦公室工作,回家后也時常工作到深夜。
“窮究物性,敢為人先,勇于攀登,嚴謹求實,為開拓創新之首要;心系祖國,團結協同,激勵奮進,志在奉獻,為付諸行動之根本!”這是陳洪淵為2018年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撰寫的寄語,道出了所有科學家矢志創新、奉獻祖國的心聲,也是他60余年獻身科學的真實寫照。
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以無私的胸懷關照同行與后輩,以智慧的謀略規劃未來,陳洪淵就是這樣一位具有戰略高度的科學家。他以滿腔赤忱投身于我國的化學事業,初心如磐。
他在為化學、為科學事業奉獻中實現自我價值,并將繼續走在分析化學這條“窮究物性”的路上。
高鴻(中)指導陳洪淵(右)、彭慈貞研究“近代極譜分析基礎理論”課題。
陳洪淵(左)與導師Rolf Neeb教授合影。
陳洪淵(左一)與采集小組交流。
陳洪淵(前排中)指導博士生。
單細胞時空分辨分子動態分析儀器。
陳洪淵贈“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題字。
陳洪淵等編著的《分析化學中的電子技術》手稿。
探尋成功密碼
在采集過程中我們發現,陳洪淵所獲得的成功不僅與自身的優秀品質相關,也離不開他每個時期所處環境的影響——與人為善的品格、名校的學術氛圍、開闊的國際視野、學術同行的合作支持等因素,都對其學術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
一是與人為善的品格。幾乎每一位與陳洪淵有過交往的人,都認為他是一位樂于助人、古道熱腸的人。
或許是受兒時家庭教育的熏陶、中國共產黨信仰的指引,陳洪淵為人十分熱誠,凡是有求于他的,只要并非出于私利,他沒有不應允的。對于學生、同事、同行關于科研相關的指導求助,他從不拒絕,都是熱情地提供幫助。別人請他指導材料寫作,他都會認真地提出修改意見。
在陳洪淵執教、科研的數十年里,他始終秉持善意。這些善意也得到了回饋,讓他獲得了許多朋友,為他開創生命分析化學研究、帶領南大分析化學學科創造輝煌提供了諸多支持與幫助。
二是名校的學術氛圍。陳洪淵的成就離不開培養他走向學術高峰、再譜華章的南京大學。南大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百年名校,新中國成立后南大化學系更是云集了一大批化學家,師資陣容十分強大。
當時分析化學教研室主任是中國分析化學的先驅裘家奎先生,副主任則是我國分析化學奠基人之一高鴻先生,教研室的教學和科研內容前沿,理論和實踐并重。陳洪淵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慢慢從一位年輕教師成長為化學系的學科帶頭人。
三是開闊的國際視野。作為國家教委選派的早期訪問學者之一,陳洪淵在西德美因茨大學度過了兩年的科研生活。在此期間,他與國外知名學者Rolf Neeb開展交流合作,領略了國際前沿的分析化學技術,拓寬了視野,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不負祖國培養、吸收國外先進科學技術,陳洪淵如饑似渴地學習著,并在科學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歸國后,他與Rolf Neeb開展中-西德合作項目,共同發表了多篇中外文論文。
他多次參加國際化學會議并作報告,曾在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擔任電化學委員會國家代表,進一步拓寬了國際視野。在之后的學科發展與隊伍建設中,陳洪淵與其團隊發表了大量高水平論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我國分析化學事業贏得了聲譽與國際地位。
四是學術同行的合作。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團結合作。陳洪淵帶領南京大學的分析化學學科從弱勢走向盛勢,并將其拓寬成為嶄新的生命分析化學領域,這些都離不開與同行的合作。
陳洪淵訪學回國之后不久,就擔任了教研室主任。同年,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科院應用化學研究所聯合申請科學基金大型項目“電分析化學和光度分析化學的基礎研究”,總負責人為高鴻、高小霞院士。陳洪淵負責子課題“伏安分析法的理論和應用研究”,進一步深入到電化學領域的研究。
在學科帶頭人陳洪淵的領導下,南大分析化學學科成立了分析科學研究所,調整學科布局,在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繼續與國內其他高校同行開展合作。
其后,陳洪淵不失時機地將分析化學與生命科學、臨床醫學和材料科學交叉融合,開創了生命分析化學研究的新領域。這一多學科交叉的新領域,為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注入了新活力,收獲了更多同行的支持與合作。
2023年6月10-12日,2020-2023中國質譜學術大會在杭州盛大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聯合主辦,浙江大學承辦。大會的主......
6月3日,以“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與檢測科技”為主題的“2023益谷高峰論壇”在北京市平谷區舉辦,邀請院士、專家學者、企業家和政府部門領導400余人參加。針對當前面臨的食品與營養健康重大創新需求中......
陳洪淵(1937年—) 分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1937年生于浙江三門,1956年考入南京大學化學系,1961年畢業后留校任教。在超微電極與生物分子......
——中國質譜儀實現從買到造數學函數預測未來創新方向分析測試百科網訊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成立40年來,推進了我國在質譜方法、技術與應用等方面的快速發展。在國際上,自質譜法誕生以來,在儀器制造、離子化方式......
分析測試百科網2021年10月10日,在十月平谷,秋風送爽,瓜果飄香之際,由北京市平谷區人民政府主辦,北京益谷檢測科學研究院承辦的2021益谷高峰論壇在美麗金海湖畔隆重舉行。大會邀請兩院院士、檢驗檢疫......
八秩春華秋實,不忘初心來路。百年筑夢征程,牢記使命前行。庚子秋末,迎來“雷磁”八十華誕,云賽智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儀電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儀電科儀)于2020年11月16日下午2點假座上海......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20年11月14日由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分析儀器分會原子光譜專業委員會主辦、大理大學藥學院、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六屆全國原子光譜及相關技......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20年10月31日,由中國光學學會和中國化學會主辦的“第21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由中國光學會光譜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20年光譜年會”在四川世外桃源酒店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20年10月16-17日,第十六屆全國青年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在南京白金漢爵大酒店召開。本屆會議由中國分析測試協會青年學術委員會主辦,南京大學現代分析中心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20年9月14日,由中國質譜學會(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主辦,分析測試百科網和中國質譜學會網承辦的2020年中國質譜學會質譜網絡研討會(2020CMSS)正式開幕。本屆質譜網絡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