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五年極不尋常、極不平凡。報告中提到,科技創新成果豐碩。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航天領域的一次次突破都引發全國人民的關注。而除了向浩瀚宇宙進發,航天力量還在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相關專家圍繞如何服務百姓生活、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等話題帶來了“航天聲音”。
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
中國空間站已全面建成,成為向全世界開放的空間實驗平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黨委書記趙小津對這個平臺寄予厚望。
“希望充分利用空間站實驗平臺,推動我國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提升。”趙小津說。
近年來,我國圍繞空間站舉辦過多項航天專題賽事和系列活動。但趙小津認為,這些活動未能形成全鏈條的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模式。
趙小津建議,要充分利用空間站問天、夢天實驗艙的實驗柜和空間,發揮科普資源優勢,為全國青少年搭建起開啟科學探索、實踐科學夢想、開展科學實驗的專屬平臺。
“要推動全國性青少年航天創新實踐賽事成果實現搭載。”他說,“要讓青少年的科學夢想真正有機會成為現實。”
為人民健康貢獻航天力量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ECMO因拯救大量呼吸衰竭的患者而受到關注。
作為國內最早研制呼吸機的央企之一,中國航天科工二院有力推動呼吸機產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人民健康貢獻航天力量。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院長宋曉明在兩會期間透露,由該院項目組研發的國產高性能ECMO全系統功能樣機,已取得多項里程碑式突破,樣機各核心部件性能優異,有關核心材料得到了有效驗證。
“我們將全力以赴打造高端醫療裝備‘大國重器’,實現具有航天特色的‘專精特尖’裝備自主創新,將航天科技服務人民健康進一步落到實處。”宋曉明說。
讓百姓盡享衛星紅利
“未來遙感衛星發展趨勢,是通過大規模星座的構建,實現‘即時遙感’。”中國航天科工三院院長王長青表示。
歷經5年探索,中國航天科工三院提出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航天星云即時遙感服務體系,力求實現衛星基礎設施共享,并針對各地域城市特點需求與行業需求,推出“十城十星”計劃。
王長青透露,目前已建成衛星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具備多源數據匯聚和線上線下一體化應用服務能力,以及低空無人機智能數據采集能力,計劃于2025年實現小規模即時遙感組網觀測。“我們將充分打磨業務形態和商業模式,更好地服務社會,讓百姓盡享衛星紅利。”他說。
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借助暗能量光譜儀器(DESI),繪制了最大的宇宙三維地圖,相關宇宙演化線索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暗能量似乎正在減弱。相關研究結果公布于預印本網站arXiv。最大宇宙三維地圖的......
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二部獲悉,該部近日正式發布諦聽S10工業級四足機器人,提出多類型機器人協同的智慧巡檢解決方案,涵蓋遠程場景監控、實時環境監測、應急事件處置和智能巡檢分析等功能。據介紹,“諦聽”的......
北京時間2024年3月21日13時27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遠征三號上面級,成功將云海二號02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用于大氣......
2月24日,由中國科協舉辦的2024年第二期中國科技會堂論壇在京舉行。為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本期論壇以“商業航天:太空領域新賽道”為主題,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間主動光電技術重點實......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介紹,該所科研人員近期制備出具有高抗疲勞性能的3D打印鈦合金材料,未來有望在航空航天領域發揮作用。該成果于北京時間2月2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由科普世界提供據了解,理想......
2月3日,北京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北京亦莊”)召開,以“亦起出征,星途大海”為主題,深入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北京市加快商業航天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
據《自然》報道,天文學家通過追蹤遙遠星系團的X射線,重建了近90億年的宇宙演化歷程。該分析支持了宇宙學標準模型。根據該模型,神秘的暗物質的引力作用是宇宙結構形成的主要因素。“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偏離宇宙學......
今天,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大規模運用了“龍蝦眼”微孔陣列聚焦成像技術,......
今年12月,我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誕辰112周年之際,站在新落成的長達167米、能復現每秒10公里超高速飛行速度的超級風洞前,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姜宗林向《中國科學報》表示:“錢學森在論述科學......
“在他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后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