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人類首次從小行星上采集到物質,可以說“隼鳥”號完成了最重要的任務,圓滿完成了探測小行星的計劃。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今后將與全國研究人員合作,對這些小行星物質進行詳細分析。由于“絲川”小行星保持了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的狀態,分析它的物質有可能幫助弄清太陽系的起源。
地球上的巖石在地質活動中經歷了巨大變化,無法用于研究太陽系剛誕生時的情形,所以調查“絲川”小行星等未發生變化的天體必不可少,獲得其巖石樣本一直是研究人員的夙愿。
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指出,“隼鳥”號回收容器里的微粒尺寸幾乎都是千分之一毫米左右,主要成分是橄欖石和輝石等礦物。雖然這些礦物在地球上也存在,但電子顯微鏡觀察顯示微粒成分與“隼鳥”號靠近“絲川”小行星時觀測到的小行星表面巖石成分一致,而且其中金屬含量比例與地球巖石有重大差異。科學家經過慎重研究斷定,這些微粒是來自“絲川”小行星的物質。
分析還發現,這些微粒與隕石的性質一致,首次為地球上的隕石幾乎都來自小行星的觀點提供了物證。
“隼鳥”號的巖石收集艙于今年6月回到地球,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當即開始進行物質回收,但由于微粒過小,作業一直未能取得進展。后來研究人員制作了特殊的刮刀,并在微粒附著在刮刀上的情況下利用電子顯微鏡觀測,從9月份開始連續發現微粒來自小行星的證據。
目前這些微粒還附著在刮刀上,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準備研究從刮刀上采集微粒的方法,同時在收藏容器尚未打開的其他部分繼續尋找新的微粒。在明年1月前,將決定把微粒分配給哪些研究機構,進行更加詳細的分析。
“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于2003年5月升空,2005年11月在“絲川”小行星上兩次著陸。由于在采集巖石標本時發生故障,探測器未能按照預定計劃采集巖石,但是研究人員認為著陸時揚起的沙粒有可能進入了密封艙。此后,該探測器克服燃料泄漏、電量不足等困難,經過近5年漂泊,密封艙最終在今年6月13日墜落至澳大利亞南部,隨后被運回日本。
“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不僅實現了往返于地球和小行星的創舉,還通過遠距離觀測發現“絲川”小行星具有如同瓦礫堆積的內部結構,獲得了很多珍貴的科學數據。
美國小行星采樣探測器“奧西里斯—雷克斯”(Osiris-REx)于9月底在美國猶他州沙漠中安全著陸,并帶回了從貝努小行星上采集的250克樣本。貝努小行星有45億年歷史,蘊含源自太陽系早期的物質,被認為......
XRF(X熒光光光譜儀)探測器是用來接收X射線并把它轉變成可測量的或可觀察的量。現在最常用的探測器有流氣式正比計數器、封閉式正比計數器、閃爍計數器以及應用于X射線熒光能譜分析上的半導體探測器。(1)流......
真正評估一款分析儀是否合適,是了解它可以為您想要檢測的元素提供怎樣的分析結果。首先要從探測器上進行選擇:X射線熒光分析儀的探測器類型:PIN還是SDD手持式XRF分析儀有兩種類型的探測器:PIN和SD......
單光子的產生和檢測已經從實驗室研究逐步發展成為現代醫學、量子處理、制造等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單光子對于量子網絡、單細胞的成像和測量、加密的量子“密鑰”的分配以及納米粒子的尺寸測定都很重要。為促進對該領......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當地時間10月3日發布公告稱,8月19日,“月球-25”號探測器推進系統從近月圓形軌道轉入著陸橢圓形軌道時,發動機點火運行了127秒,而不是計劃的84秒。結果,空間站進入了非預定軌道......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當地時間10月1日,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的消息,NASA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計劃于美國東部時間10月12日上午10時16......
據外媒19日報道,一顆名為“貝努”(Bennu)的小行星的巖石樣本將于24日被帶回地球并分析,預計其將攜帶250克2020年收集的巖石材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預測,貝努可能會在218......
澳大利亞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分析了一塊來自約46億年的古老隕石,發現該隕石形成時存在的鋁-26(一種放射性同位素)在太陽系分布不均勻。該發現增進了人們對早期太陽系的理解,或能改進確定非常古老隕石年齡時......
日本近畿大學日前發布新聞公報說,該校和日本國立天文臺的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模擬運算,成功再現了海王星軌道外側柯伊伯帶天體的多個特征,模擬結果顯示太陽系外緣可能存在一顆未知的類地行星。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
《自然·通訊》29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分析了一個約46億年的古老隕石ErgChech002,2020年人們在阿爾及利亞撒哈拉沙漠ErgChech地區發現了這枚隕石。結合此前發表的數據,人們發現隕石形成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