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高木義明16日宣布,研究人員已經確認,在日本“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密封艙的回收容器中發現的1500個物質微粒,大部分是來自“絲川”小行星的巖石。 這是人類首次從小行星上采集到物質,可以說“隼鳥”號完成了最重要的任務,圓滿完成了探測小行星的計劃。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今后將與全國研究人員合作,對這些小行星物質進行詳細分析。由于“絲川”小行星保持了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的狀態,分析它的物質有可能幫助弄清太陽系的起源。 地球上的巖石在地質活動中經歷了巨大變化,無法用于研究太陽系剛誕生時的情形,所以調查“絲川”小行星等未發生變化的天體必不可少,獲得其巖石樣本一直是研究人員的夙愿。 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指出,“隼鳥”號回收容器里的微粒尺寸幾乎都是千分之一毫米左右,主要成分是橄欖石和輝石等礦物。雖然這些礦物在地球上也存在,但電子顯微鏡觀察顯示微粒成分與“隼鳥”號靠近“絲川”小行星時觀測到的小......閱讀全文
這是6月13日在澳大利亞南部伍默拉附近的沙漠地帶用魚眼鏡頭拍攝的日本“隼鳥”號探測器的密封艙下降的圖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13日夜進入大氣層,降落在澳大利亞南部伍默拉附近的沙漠地帶,時隔7年后回歸地球。這是人類的探測器首次往返于地球和月球之外的天體。
資料圖: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號效果圖資料圖:6月13日在澳大利亞南部伍默拉附近沙漠地帶拍攝的“隼鳥”號密封艙下降情形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文部科學相高木義明11月16日在內閣會議后的記者會上宣布,現已斷定,小行星探測器“隼鳥”號密封艙中發現的1500個微粒子中,大多數來自于小
一名科學家在澳大利亞內地小心翼翼地拆開“隼鳥”號探測器,他們希望在這項為期7年的任務期間,“隼鳥”號收集到一些小行星塵埃。 北京時間7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JAXA)表示,他們在上月返回地球的日本“隼鳥”號探測器的密
在航天領域,美國依舊扮演著全球航天領導者的角色,有序推動空間研究和深空探索任務的開展。2020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歐洲空間局攜手研制的“太陽軌道飛行器”成功發射,并在4個月后完成了首次掠日飛行,開始幫助科學家揭示太陽磁場的奧秘;7月,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始人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無人探測器“隼鳥2號”,已圓滿完成小行星探索之旅,任務正式告一段落。共同社3日稱,“隼鳥2號”已開始為返回地球加速,若返航順利,將在2020年11至12月到達地球附近。 據報道,“隼鳥2號”返航時,將繞太陽不足一周,再接近地球,飛行距離約8億公里。11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