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12-30 15:21 原文鏈接: 霧霾當前深圳成立大氣辦但專業人才奇缺

      深圳空氣質量在全國大中城市中一直處于較好水平,美麗的藍天白云常常成為深圳網友“曬幸福”的資本,“深圳藍”已然成為城市的新名片。

       國人非常熟悉一個專有名詞:PM2.5,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除了PM2.5,即將過去的2013年,還有一個詞成為讓國人心痛的關鍵詞——霾。

       今年深圳的這片藍也時常被灰色所掩蓋,根據預計,今年度深圳的灰霾天數約為95天,比去年超出約18天。今年12月10日,監測數據顯示,福田、羅湖的PM2.5指數達到175以上,達到中度污染級別,深圳最后一片“凈土”大鵬新區也遭遇“淪陷”。

       這一天,灰霾黃色預警懸掛在深圳電視頻道的右上角,這些年來,這顆預警信號一直懸掛在人們的心上。

       不斷上升的PM2.5指數不僅是對人們的生活質量的透支,也是對城市管理水平、公眾素質以及企業自律意識的多重拷問。

       深圳市市長許勤曾表示,生態環境是生產力、競爭力,是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所在,是打造科學發展的“深圳質量”、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的必然要求,要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擺在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如何打造大氣環境的“深圳質量”,保衛“深圳藍”?從今日起,本報將推出“追霾”,系列報道多維度解析深圳治霾之路,敬請垂注。

       今年10月8日晚8時,深圳市大氣污染防治辦公室副主任譚清良正在球場打球,突然接到深圳市長許勤秘書打來的電話,“今天空氣質量特別不好,是不是和節后第一天上班路上機動車數量突然增加有關?”

       譚清良沒有想到,這個時間點市長還特別關心空氣問題。當日,深圳部分監測點空氣質量達到中度污染,譚清良立即和有關部門研究原因,初步排除機動車的因素。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曾說,大氣污染治理如果做做停停,三四十年一過就沒了,假如把它當做影響市民基本健康、基本生活的事情來看待,將其列入政府政績考核,十年可能就解決了。

       空氣污染的問題相當復雜,不是單單一個污染源就能承擔責任,美國清潔能源的空氣質量管理局有2000多人,專管老百姓呼吸這些事。由于民眾對于灰霾的熱切關注,深圳市人居環境委于今年6月特別成立大氣污染防治辦公室,這個10人團隊需要聯合6大部門,統籌開展大氣污染治理的制度建設和綜合整治,面對有限的人員編制和龐雜的工作,深圳大氣污染治理任重而道遠。

       數據:今年灰霾天箭頭再次向上“爬”

       在中國城市,目前有兩個體系來評價空氣質量,一個是氣象部門的“灰霾”天指數,一年有多少個灰霾天,是輕度、中度、還是重度灰霾;一個是環保部門的空氣質量監測指數,分為優、良、輕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

       深圳這兩年空氣變好了還是變壞了?

       深圳的灰霾天數在今年出現“拐點”。根據市氣象局發布的數據,自2004年以來,深圳市灰霾天數呈逐年下降趨勢,平均每年減少10.7天。2012年為近10年來首次少于100天以下,全年灰霾天數77天。不過,在連續數年的下降后,今年灰霾天數出現了增加,截至本月25日,今年深圳灰霾天數已較去年高出15天,但仍為近10年來第二少的年份。

       在灰霾成因的研究方面,專家普遍認為,灰霾的形成主要和PM2.5有關。目前,PM2.5也成為世界各大城市衡量空氣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根據2011年以來已有監測數據統計顯示,2012年深圳PM2.5年均濃度為44微克/立方米,而緊鄰深圳的城市香港這一年的PM2.5年均水平為28微克/立方米。從今年1—11月份的數據來看,深圳市PM2.5濃度均值與去年年均水平持平,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8,位列前7位的城市分別為海口、拉薩、舟山、福州、珠海、廈門和惠州;此外,北京排名第62,上海排名第27,廣州排名第21。根據市氣象局的最新預測,2013年深圳市PM2.5年均水平約為38—39微克/立方米。

       根據《深圳市大氣環境質量提升計劃》,2015年,深圳目標將PM2.5年平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2017年PM2.5年平均濃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而這項數據的國際標準則更為嚴格,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PM2.5準則值為10微克/立方米,美國標準為15微克/立方米,歐盟標準為25微克/立方米。由此看來,深圳PM2.5年平均濃度指標離國家標準乃至世界標準仍存在一定差距。

       現狀:市民感覺“深圳藍”漸行漸遠

       深圳空氣質量在好轉這種說法從何而來?

       一般認為,影響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包括:煙塵、總懸浮顆粒物、可吸入懸浮顆粒物(浮塵)、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研究表明,這些污染物都對人體會有程度不同的損害。

       記者采訪獲悉,概括地說,這些年深圳有些空氣污染物下降了,比如二氧化硫和PM10,但另一些新加入的監測項目,比如PM2.5卻沒有好轉,數值甚至上升。

       據深圳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統計顯示,自2008年以來,深圳空氣當中的二氧化硫與可吸入顆粒物(PM10)兩項污染物年均濃度逐年下降。由于深圳市機動車數量快速增長,全市二氧化氮濃度在2011年達到最高,在2012年有利氣象條件影響下,濃度降為5年最低水平。二氧化硫年均濃度達到國家一級標準,隨著深圳市火電廠脫硝、工業廢氣整治、黃標車淘汰等工作的深入推進,其濃度開始降低,2013年達近5年最低水平,從中可見深圳大氣治理的成效。

       不過,市民的觀感存在差異,“以前總是隨手拍藍天,讓外地的朋友羨慕嫉妒。但這兩天,天空灰蒙蒙的,如果不關窗,桌上就有一層細灰,衣服上也有一股泥土味。”12月10日,在深圳工作近10年的白領王小姐向記者感嘆,深圳的藍天白云曾是讓她留在這里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今年感覺天空灰蒙蒙的時間越來越多,晚上全家聚在一起時常懷念起大運會時的那抹“深圳藍”。“空氣質量和城市環境是深圳的‘軟實力’,千萬別讓天空藍成為回憶”,王小姐感嘆。

       難題:成立大氣辦但專業人才奇缺

       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是系統性工程,相關數據研究和制度規劃由誰負責?今年6月,市人居委成立市大氣污染防治辦公室(簡稱“大氣辦”),市人居委副主任李水生擔任主任,10位工作人員中就有3位博士和3位碩士。譚清良說市大氣污染防治辦公室成立之后,負責將每天的空氣質量情況通過短信發送到副市長以上級別領導的手機上,大氣環境成為深圳市上下一心熱切關注的課題。[次頁標題= 導航短標題=]

       此外,大氣辦統一管理全市大氣環境污染防治工作,負責制定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組織開展大氣治理專項整治,協調市發改、財政、交通等部門推進全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相關工作進展及大氣污染形勢等事項由大氣辦匯總后向市政府匯報。

       譚清良把大氣辦成立的原因歸結為三點:市民訴求、領導重視、現實需要。他介紹,近年來深圳不斷加大空氣污染治理力度,全市空氣質量總體上持續改善,但是PM2.5年均濃度仍然超過了新國標要求。不過,和全國其他城市及國外相比,深圳大氣辦的人員力量相對有限,近年北京市環保局單獨設立了大氣環境管理處和機動車污染防治處,編制各8名;天津、大連、西安等城市設立了專門的大氣環境管理處,編制5—12人不等。在國外,美國加州空氣資源局擁有超過2000名職員,其中洛杉磯市有600多人從事空氣管理工作。

       大氣污染治理專業性強,大氣辦年輕的10人團隊大多數是環境工程專業科班出生,但專修大氣的僅有一個。譚清良坦言,各地對大氣環境治理日益重視,大氣專業畢業生“非常走俏”,目前深圳大氣污染治理人才十分急缺

       進展:已施行新空氣質量標準

       人們所關注的灰霾現場不僅是PM2.5超標現象,而是復雜的大氣污染現象。

       環保部門將常規監測的幾種空氣污染物的濃度簡化成為單一的概念性數值形式,并分級表征空氣質量狀況與空氣污染的程度,其結果簡明直觀,使用方便,適用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氣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

       在1996年之前,評價項目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2012年3月,國家發布的新空氣質量評價標準(AQI),報告每日空氣質量的參數,污染物監測為6項,比原來發布的空氣污染指數(API)多了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3項。

       通過對6項指標的科學運算,環保部門每天實時發布空氣污染指數(AIR POLLUTION INDEX,簡稱API)。API指數,實時數據每小時發布一次,其中數值在0至50之間空氣質量指數級別為優,數值在51至100之間時空氣質量指數為良,數值在101至150之間空氣質量指數為輕度污染,而數值在151至200時,空氣質量指數達到中度污染,若數值處于201至300之間,空氣質量指數為重度污染,數值高于300則為嚴重污染。

       新的國家空氣污染指數實施日期自2016年1月1日起,廣東省提前了兩年。

       廣東省環保廳日前發布,從2013年12月23日起,廣東省21個地級以上城市全部國控、省控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已經全部納入了國家空氣監測網,并通過環境保護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和廣東省環保廳、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的官方網站向社會公眾實時發布空氣質量狀況。其中,發布的內容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和細顆粒物6項污染物的實時濃度值,實時空氣質量指數和健康指引。至此,廣東省順利完成空氣質量新標準規定的監測與信息發布工作,提前兩年完成了國家要求的任務。而記者從市人居委獲悉,深圳市從2013年起已經開始正式施行新空氣質量標準(AQI),目前,首年的數據尚未出爐。

       機制:重點污染源治理分類推進

       國外對大氣管理的分工極為細化,歐美國家空氣管理涉及監測評估、減排技術分析、污染源監控、監督執法等多個部分,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系統性,一般均設有專業的機構統籌管理。

       談起大氣辦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狀態,譚清良坦言,每個人都處于高速運轉狀態。

       大氣辦都管著哪些事?看看每個專職人員的專職分工就知道。近幾年,鍋爐整治和電廠脫硝是深圳大氣污染治理中成效較為顯著的部分,在大氣辦,有一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鍋爐整治和電廠脫硝,另配一位工作人員配合此項重要工作,推動鍋爐油改氣工作推進。

       除了人們熟知的PM2.5,揮發性有機物(VOC)是大氣污染的另一大元兇,所以VOC治理成為大氣辦下一階段重點突破課題,由于涉及行業廣泛,大氣辦分配三位工作人員分頭管理,一位工作人員負責VOC普查和科研項目,一位工作人員負責家具行業的VOC治理及港口船舶治理,另一位工作人員則負責汽車維修和涂料噴涂行業治理。

       近三個月,深圳重點開展了揚塵污染治理工作,負責揚塵污染控制和工程機械污染治理的何康茂工作量尤其大,他每天不僅要處理一系列文件,還要配合有關部門聯合執法工作。“整天坐在辦公室是不行的,多到現場看情況大不一樣”,譚清良說。前段時間,深圳市人居環境委收到市民舉報,在僑香片區一些在建工地存在揚塵治理不到位的情況,收到材料的第二天,大氣辦的工作人員拉上執法隊,直接跑去了現場。

       此外,龐大的專家資源也是大氣辦工作的“強力后盾”,大氣辦與國內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的院士、高等學府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等頂尖環境專家及國家、省市環保部門專家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系,及時了解國內外最新大氣污染防治形勢和先進技術,并研究在深圳應用的可行性。

    相關文章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接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數據

    中新網北京4月21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4月21日晚發布消息說,該院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當天成功接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數據,均處理正常。中科院空天院介紹說,北京......

    研究揭示硅藻適應硝酸鹽污染的新機制

    家庭生活、畜牧業和化肥施用等人類活動造成的硝酸鹽污染,正威脅著海洋生態系統和凈初級生產力。作為初級生產力的主要組成部分,硅藻能夠適應高硝酸鹽環境,但其機制尚不清楚。近日,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胡獻......

    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成功發射上面搭載哪些科學儀器

    4月16日2時16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四號丙遙二十八運載火箭發射大氣環境監測衛星。該星將推動我國生態環境、氣象、農業農村等領域遙感應用,對提高衛星資源綜合應用效能、促進環境保護事業意義重......

    我國學者在大氣有機物排放清單和來源解析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1625701、92044302、22188102)等資助下,清華大學王書肖教授和趙斌助理教授團隊在大氣有機物排放清單和來源解析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全揮......

    我國學者與國外合作者發現大氣OH自由基生成新機制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項目編號:22188102)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泓院士團隊與賓夕法尼亞大學JosephS.Francisco教授、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曾曉成教授......

    我國學者在大氣有機物排放清單和來源解析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1625701、92044302、22188102)等資助下,清華大學王書肖教授和趙斌助理教授團隊在大氣有機物排放清單和來源解析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全揮......

    預算2616萬,湖北省生態環境監控采購大氣監測運維服務

    4月17日,湖北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發布了兩則招標公告,預算總金額2616萬元,采購城市空氣自動監測站運行維護、質量控制、數據審核、平臺管理與能力升級等服務。湖北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2022年湖北省省......

    合肥造遙感儀器助大氣環境監測衛星識別多種氣體

    16日,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將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據悉,這是世界首顆激光二氧化碳探測衛星,其成功發射和在軌應用標志著中國在大氣遙感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記者16日從中科......

    國際最新研究:大氣極端條件令南極冰架更脆弱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專業學術期刊《通訊-地球與環境》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指出,2000年至2020年間,圍繞南極半島拉森冰架的冰山崩解事件(會形成新的冰山),有60%由極端大氣條件引發。......

    全球公里尺度大氣物理化學全耦合數值模擬實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6812.shtm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趙純教授課題組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