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當前深圳成立大氣辦但專業人才奇缺
深圳空氣質量在全國大中城市中一直處于較好水平,美麗的藍天白云常常成為深圳網友“曬幸福”的資本,“深圳藍”已然成為城市的新名片。 國人非常熟悉一個專有名詞:PM2.5,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除了PM2.5,即將過去的2013年,還有一個詞成為讓國人心痛的關鍵詞——霾。 今年深圳的這片藍也時常被灰色所掩蓋,根據預計,今年度深圳的灰霾天數約為95天,比去年超出約18天。今年12月10日,監測數據顯示,福田、羅湖的PM2.5指數達到175以上,達到中度污染級別,深圳最后一片“凈土”大鵬新區也遭遇“淪陷”。 這一天,灰霾黃色預警懸掛在深圳電視頻道的右上角,這些年來,這顆預警信號一直懸掛在人們的心上。 不斷上升的PM2.5指數不僅是對人們的生活質量的透支,也是對城市管理水平、公眾素質以及企業自律意識的多重拷問。 深圳市市長許勤曾表示,生態環境是生產力、競爭力,是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所......閱讀全文
我國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改善空氣質量
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向媒體通報,國務院辦公廳近日轉發環境保護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能源局等9部門《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全面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切實改善區域和城市環境空氣質量。
空氣質量接近爆表長春發布大氣重污染Ⅳ級預警
10月30日,長春市再度被霾籠罩,空氣中嗆鼻的氣味終日不散,10月30日下午,盡管長春市迎來了小雨,但霾非但沒就此結束,反而加強了。 氣象專家表示,昨天這場小雨降水量實在太小,反而增加了空氣濕度,形成了霧氣,有利于霾的附著。長春市氣象臺在30日16時發布霾橙色預警信號;吉林省氣象臺也
鴿子攜帶空氣質量檢測儀監測倫敦大氣污染情況
是時候將可穿戴技術推向一個新高度了! 英國首都倫敦上空近日出現一支特殊部隊——鴿子。它們攜帶空氣質量檢測儀,對城市上空二氧化氮、臭氧等污染物進行實時檢測。這項為期三天的活動名為“鴿子空中巡邏隊”,旨在提高公眾對大氣污染的認識。 這支“空中巡邏隊”的隊員并不是普通鴿子,它們全部來自于一個賽鴿團
新《大氣污染防治法》出爐 空氣質量考核將公開
2015年8月29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發第三十一號“主席令”,正式發布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十六次會議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該法將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大氣法”修訂草案進行第二次審議之后,社會各界對于當時的修訂草案文本提出了大量的意見,爭議之聲
廈門大氣污染防治 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100%
廈門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尤其是空氣質量。一位游客曾經說,他來廈門,一個目的就是呼吸滲透著大海氣息的新鮮空氣。 廈門是白鷺聚集的地方,生態環境良好。然而在2003 年,廈門空氣質量拉響警報——讓廈門人深感自豪的空氣質量指標,呈明顯下滑趨勢,特別是2003 年初“優”少
陜西大氣污染防治 盡快改善關中城市群空氣質量
陜西省省長婁勤儉近日在西安、咸陽和西咸新區檢查大氣污染防治情況時強調,要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落實責任,強化監管,扎實有效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陜西省副省長張道宏一同檢查。 婁勤儉一行首先來到中石化西安分公司,查看工業有機廢氣排放監測情況。他強調,不管是采取技術措施還是進行搬遷,都要
環保部通報三地大氣污染防治情況:空氣質量改善
據環境保護部網站消息,環保部今日通報菏澤、太原、邢臺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情況。環保部表示,《大氣十條》發布后,各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空氣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山東省菏澤市、山西省太原市、河北省邢臺市在治理大氣污染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和機制。 環保部表示,山東省菏澤市土壤含沙量
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力促空氣質量改善
日前,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動指南。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新一屆政府成立伊始,就將其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著力點,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行動,作為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打造中
《大氣污染防治法》應怎樣修 空氣質量標準更新需長效
??????? (原標題:人民網:《大氣污染防治法》應怎樣”大修") 距上次修訂已有13年,中國空氣污染特征發生巨大改變 入夏以來,雖然污染物擴散條件比秋冬季節要好,但北京、河北等地仍然不時遭遇嚴重灰霾天氣。6月2日是星期日,北京的天空整天都是灰蒙蒙一片,能見度很差,
天津:大氣污染群防群治
《天津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3月1日起正式實施,根據該條例,天津將擴大公眾參與,實行群防群治。 天津市環保局對2012年至2014年4月兩年多開展的顆粒物源解析結果顯示,天津的大氣污染物以本地產生的為主,前四位依次是揚塵、燃煤、機動車、工業生產。 保護環境,突圍“霾”伏,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