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陸地生態系統,但也并非一無是處。”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教授李衛軍和英國伯明翰大學研究員時宗波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霧霾顆粒物有可能增加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從而部分延緩全球變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進展》雜志上。
李衛軍告訴記者,長期以來,科學家們相信,由人類活動和自然排放形成的酸性物質能夠促進不可溶解鐵氧化物向可溶解鐵轉變,如果這些顆粒物沉降于海洋表面能夠增加海洋表面生物可有效利用的鐵,并與其他營養物質如氮、磷等一起促進海洋微生物的生長,這一過程會導致更多的二氧化碳儲存在海洋中,起到減緩全球變暖的作用。但是此前缺乏直接證據證實這種鐵酸溶解理論。
此次科學家在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之間的黃海海域采集的顆粒物中發現了鋼鐵工業和燃煤產生的含鐵顆粒和其表面的硫酸鹽包裹層,并確認硫酸鹽包裹層中含有可溶解鐵,從而首次從外場觀測樣品為鐵酸溶解理論提供了“鐵證”。
李衛軍表示,北半球大氣中的硫酸鹽主要來自于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硫的轉化。東亞地區的二氧化硫氣體主要來自于燃煤和重工業生產排放。研究人員因此確認,黃海大氣中含鐵的硫酸鹽是二氧化硫氣體反應生成的酸性物質和一次排放含鐵顆粒進一步反應的結果。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可能已導致海洋中的大氣可溶解鐵增加了數倍,這極大增加了全球海洋吸收溫室氣體能力。”時宗波表示。
2020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12月4-5日在海南博鰲舉行。福州達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華智能科技”)董事長陳融圣出席了4日召開的“創新合作5G賦能產業高峰論壇”平行......
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及氣溶膠含量的增加是造成人類世氣候和環境顯著變化的重要強迫因子。黑碳氣溶膠作為大氣溶膠的重要組成成分,主要產生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料燃燒過程。它可直接通過吸收可見光到紅外......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修鵬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學浮標(BGC-Argo)數據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NPSG)中尺度渦旋對......
10月8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刊登了由美國奧本大學國際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心主任田漢勤率領的國際團隊的研究成果。論文指出,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氧化亞氮排放的增長速度快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
2020年9月,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寧波研究院光電分院劉東教授、劉崇教授團隊成功研制出了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分辨率激光雷達,與自主研制的海洋彈性激光雷達系統一起參加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組織......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尚曉東團隊與復旦大學教授王桂華合作,在臺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盡管存在海洋對臺風的地轉響應,但人們相信其強度、尺......
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在內的多個機構9日發布報告說,全球氣候變化未因新冠疫情而止步,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在繼續上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經歷疫情初期封鎖措施和經濟放緩帶來的暫時下降后,正逐步回升到......
海洋變暖導致洋流方向改變,藍貽貝幼蟲的散布方式也受到影響,該物種的生存范圍已大大縮小。(圖片來源:SCIENCESOURCE)全球變暖讓許多生物不得不尋找新的棲息地,但對海蝸牛、海腸和貝類等底棲生物而......
英國《自然》雜志8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模型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的物種種群破壞,最早或在這個10年內發生,并且會是“驟然”發生。但大規模、快速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則有可能降低生態組合遭遇突然性破壞的幾率......
3月底,一個海洋探測設備檢測平臺在山東進入了“趕工模式”。這個以“共享”為特征的平臺供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13家共建單位共享,最終將在設備檢測、技術操作、數據規范上實現標準統一。“現在,很多科學家有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