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8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模型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的物種種群破壞,最早或在這個10年內發生,并且會是“驟然”發生。但大規模、快速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則有可能降低生態組合遭遇突然性破壞的幾率。
環境危機有兩個彼此息息相關的要素: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生物多樣性,從而影響可持續發展;反之,作為地球生命的基礎之一的生物多樣性也影響著全球氣候變化。
然而,隨著地球變暖,物種將逼近或超越它們的理想熱生態位極限,進入史無前例的溫度狀況。研究人員一直難以確定這種轉變發生的時間和速度,因為大部分預測都是基于單個時間點或單個物種。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轉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家埃里克斯·皮格特及其同事,詳細評估了3萬多種陸生生物和海洋生物當前的熱生態位,并估算了它們可能會在何時經歷前所未有的溫度。
研究團隊利用1850年至2005年的年度氣候模型數據,確定了30652種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其他海洋動植物經歷過的平均最暖溫度。隨后,他們利用最長到2100年的氣候預估,推斷全球100km網格內的物種可能會在何時經歷超過這些極限的溫度,且持續至少5年時間。
研究團隊預計,隨著多個物種暴露在空前的溫度下,這些生態組合可能會同時迎來生物多樣性的突然破壞。在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的場景下,熱帶海洋、熱帶雨林及高緯度地區預計分別在2030年和2050年達到這種前所未有的溫度狀況。
不過,研究人員同時強調,如果升溫幅度控制在前工業化水平的2℃以下,這些生態組合中只有不到2%,會經歷突然的暴露事件。研究人員最后表示,想要延緩這種破壞,就需要大規模、快速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戰愛斌團隊聯合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高養春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新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通過整合適應性位點預測模型揭示入侵物種......
2025年的腳步越來越近,美國《福布斯》網站在近日報道中預測了2025年值得關注的四大技術趨勢。文章強調,這些最具變革性的技術將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同時也會顛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AI代理......
《自然·城市》26日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相關系統性綜述顯示,全球沿海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似乎進展緩慢,而且其主要依賴于過去和現在的經驗,而非是基于對未來風險的預測。全球沿海城市是經濟增長熱點,但也......
《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政策解讀一、出臺背景隨著以全球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近年來高溫熱浪、洪澇、低溫寒潮、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人類的生存、生命和......
全球的海岸線曾經受到牡蠣礁的保護,牡蠣礁是牡蠣與巖石以及牡蠣與牡蠣之間相互融合形成的廣闊礁群。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的喪失摧毀了地球上大約85%的牡蠣礁。9月25日,據《自然》報道,科學......
隨著以全球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近年來高溫熱浪、洪澇、低溫寒潮、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人類的生存、生命和健康正在受到極大挑戰,提升氣候變化健康適應和風險防范能力是當務之急。國家疾控......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地理景觀遙感團隊基于5300余個地面觀測數據和長時間序列遙感大數據,揭示了北方森林樹種多樣性的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特征。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
大氣的無常運行,氣候的寒來暑往,形成了萬千自然現象,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屹立高原30年它為地球“把脈”、給大氣測溫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瓦里關山山頂的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也被稱為瓦里關全球大......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山地冰川加速融化,我國山地冰川也正在經歷強烈消融,冰川徑流總體呈現增加趨勢。冰川加速融化是否會促進底部的溫室氣體釋放至大氣,以及冰川退縮后融水系統是否會釋放或吸收溫室氣體?冰......
《自然·城市》26日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相關系統性綜述顯示,全球沿海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似乎進展緩慢,而且其主要依賴于過去和現在的經驗,而非是基于對未來風險的預測。全球沿海城市是經濟增長熱點,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