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2-03 16:55 原文鏈接: 青年女科學家獎得主陳春英:冰與火之間尋找平衡

    陳春英(右)與學生在實驗室

      提到女科學家,你會想到什么?或許這樣一種調侃代表了不少人的想象:“本科生是小龍女,碩士生是黃蓉,博士生是李莫愁,女科學家是滅絕師太……”在人們的想象中,女科學家常常是嚴肅的、刻板的,有時甚至有點古怪。但見到女科學家陳春英時,這些想象都顛覆了。

      接受采訪時,眼前的陳春英溫文爾雅,輕聲細語,有著科學家特有的書卷氣,卻又不失女性的柔美與熱情。她的身份,是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研究員,中國的“納米派女掌門”。

      在新型納米材料的構建以及在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上,陳春英成果突出。在國際一流SCI刊物如Nature Method等發表論文146篇,論文他引3419次,主編中英文專著3部。201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二),2014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入選2014年全球高引用科學家,是中國大陸入選的5名女科學家之一……

      不久前,陳春英剛剛捧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她笑稱,這是她獲得的最特別的獎項——這么多年來第一次以“女科學家”的身份獲獎。

      為興趣而執著的化學之路

      走上科學研究之路,對陳春英來說仿佛是命中注定。父母都是湖北省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打小跟著父母進實驗室,看著父母擺弄著那些奇奇怪怪的瓶瓶罐罐,讓她覺得神秘、好奇又有趣。

      但一度,陳春英也差點選擇了學文。上高中的時候,家里兄弟姐妹4個人在父母的影響下都學習了理科,這讓酷愛古詩詞的爺爺感到有些“孤獨”。看著春英比較聰明伶俐,爺爺動了“私心”,悄悄勸說陳春英學文。

      陳春英一度也很猶豫,那個時候,她的化學競賽成績很棒,這讓她很有成就感,也讓她開始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臺灣女作家三毛的書在陳春英所在高中非常流行,書中那個到處流浪,能夠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新鮮事物的記者三毛讓陳春英也充滿了對記者這個職業的無限憧憬。

      怎么選擇?其實那個答案早已在陳春英的心底召喚著她了。在準備高中化學競賽的過程中,常常要自己去學校實驗室做實驗,有一次,陳春英待在實驗室里做了好長時間實驗,做完后抬頭一看,發現偌大的一個實驗室里空蕩蕩的,竟然只有她一個人。這種感覺,沉靜而又美妙,有一種不可言說之美。

      陳春英說,自己是一個比較執著的人,“屬于那種一旦選定了方向,就不會輕易改變的人。”兒時那份對化學的興趣與熱愛,讓她無法再對化學割舍,時時也不忘初心。她坦陳,在科研中,自己并非有多么超人的才智,而是喜歡為自己制定目標,短期一個小目標,長期一個大目標,就這樣一點點把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攻克,讓她感到踏實而有成就感。

      在堅持科學夢想的道路上,女性總是遠遠少于男性。對此,陳春英說,女科學家常常要比男科學家付出更多。從生孩子開始,到撫育孩子,關心孩子成長,母親的責任不可替代,這讓很多女孩子在博士畢業后,涉及到結婚、生子時,先選擇了家庭。而對于陳春英來說,她的標準很簡單:“只要做一件事的過程讓你很享受,就堅持做下去。”

      鉆研納米抗癌的“六脈神劍”

      采訪陳春英,話題自然談到了不久前因乳腺癌病逝的青年歌手姚貝娜,因為通過納米技術治療癌癥,是陳春英的重點研究領域。談起姚貝娜,陳春英很惋惜,“如果再晚些年頭,我們的納米生物醫學技術或許就能幫助她渡過難關。”在陳春英的身邊,有好幾位朋友受到乳腺癌折磨,還有朋友因此去世,這讓她下決心要用畢生精力來研究對抗癌癥的方法。

      “沒有治愈辦法”——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曾這樣描述面對癌癥時的無助。由于外科手術也無法根治這種惡疾,這個悲觀結論一直延續至今。而且,無論是外科手術還是放療與化療,傳統的治療手段都會嚴重破壞機體的免疫力,很多人即便躲過了癌癥的困擾也無法重新擁有健康的體魄。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全球的研究人員正致力于研發具有更好的特異性、從而更準確地打擊癌細胞的潛在藥物。與他們不同,作為中國的“納米派女掌門”,陳春英正在另一條路上摸索:納米治療癌癥。

      陳春英介紹,進入納米尺度的材料不僅能夠作為載體把抗癌藥物運送到腫瘤部位,還可以直接作為藥物精確打擊腫瘤細胞,來無影去無蹤,如同金庸武俠中的功夫“六脈神劍”。

      那么,當這些極其微小的顆粒進入細胞后,會不會損害正常細胞,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陳春英發現,納米顆粒的大小、組成、形狀、顆粒表面的修飾物等多種因素,都是決定納米材料是否安全、有效的關鍵因素。這些成果為納米藥物的開發和應用建立了良好基礎,也讓陳春英入選美國湯森路透公布的2002—2012年“全球高引用科學家”,成為“藥理學與毒理學”領域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全球133名科學家之一。

      在安全性基礎上,陳春英和她的團隊在利用納米材料治療癌癥上取得了很多重要突破。比如,有一種被他們稱為“金棒”的納米金材料,不但可以作為抗癌藥物的載體和CT成像時的對比劑,還因為能在近紅外領域吸收很多熱量而具有熱療作用——相比于正常細胞,腫瘤細胞對溫度更加敏感,42℃左右的溫度就能殺死大多數腫瘤細胞。這項研究也是人類第一次發現可以將熱療、藥物載體和CT成像對比劑統一在同一種材料上。

      另外,在研究富勒烯時,她們意外地發現了一種含釓的新型納米材料,能夠抑制幫助腫瘤細胞侵襲的一種蛋白酶的活性,就可以阻止腫瘤細胞轉移,這讓人們首次意識到,納米顆粒不僅可以作為載體,還能直接作為藥物治療腫瘤。

      在冰與火之間尋找平衡

      在普通人的眼中,科學與美麗似乎注定是一對矛盾體。科學如冰,務求冷靜睿智;美麗似火,可以融化世間萬物。但在陳春英眼中,冰與火其實并不矛盾,科學與美麗是其實是可以融為一體的,而最能體現這兩者完美結合的,就是女性科學家。

      像其他愛美的女性一樣,陳春英的辦公室里擺了很多小物件。墻壁的一側掛著納米模型海報,另一側則掛著她在世界各地參加會議的間隙拍下的照片、買下的小物件。書柜里,一側擺放著厚厚的科研著作,另一側擺著她從世界各地搜羅來的厚厚的精美畫冊。

      雖然很忙,但陳春英還是在試圖尋找科研與生活、科學與美的平衡。她坦言,自己并不喜歡書呆子,在她看來,一位女科學家,“只有愛生活、懂生活,才會真正愛上科學、理解科學。”

      談到社會對女科學家的誤解,陳春英說,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大家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女科學家,而在她所在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很多女性同事身上就頗有女人味。她們也會去逛街、美容、健身、跳舞或唱歌,在家里,她們能燒一手好菜,朋友聚會,她們幽默、風趣、能言善辯……

      “文化的熏陶對于科學的思維是有幫助的。”陳春英說,現在,她也在不斷嘗試在靜好的歲月中找到更美的風景:從科學中發現和享受美好,面對遠大目標時“望峰息心”,深入微觀世界時“窺谷忘返”;在閑暇時細品清茗,研習瑜伽,用兒時開始接觸的曼妙詩文平衡著生活,并駐足流連,沉醉其中。

      “深入進去,你就會發現科學挺有意思的!”伴隨陳春英一路前行的,正是探索與發現的樂趣。如今,她帶領的25人的團隊中,已經有18位年輕女性,“希望還能有更多女孩子在科學道路上走得更遠。”陳春英說。(原標題:訪“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中國“納米派女掌門”陳春英 在冰與火之間尋找平衡(青春派))

    相關文章

    在納米尺度上“搭原子積木”薛其坤團隊在常壓環境下實現鎳基高溫超導

    近日,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發現常壓下鎳氧化物的高溫超導電性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雜志發表,為解決高溫超導機理的科學難......

    我科研團隊揭示納米尺度下晶粒幾何形狀與穩定性關系

    你能想象嗎?在那些看似普通的金屬里,藏著一個由無數微小“積木”搭成的微觀世界。這些“積木”就是晶粒。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李秀艷團隊在研究純鉑的晶粒時,首次發現了納米尺度下Kel......

    精準制造:從微納米邁向原子尺度

    “空天海地的網絡建設,信息世界感知力、通信力以及智算力的建設,迫切需要高端、新型的硅基芯片。然而‘自上而下’的光刻技術制造方式已經接近物理極限。”在日前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寧生說,全......

    人工智能助力開發可用于基因療法的納米籠

    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SangminLee與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DavidBaker合作,通過使用人工智能模擬病毒的復雜結構,開發了一種創新的治療平臺。相關研究成果......

    科學家身份被冒用進行虛假同行評審

    今年5月,瑞典農業科學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和生態毒理學家MichaelBertram收到了一則令人不安的消息——他的身份被人冒用,進行了數十次虛假的同行評審,涉及提交給《整體環境科學》期刊的多篇論文。該......

    新型控釋納米農藥害蟲防治更安全有效

    11月30日,記者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植物保護學院何林教授團隊成員錢坤教授通過將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酯負載到金屬有機骨架上,成功研發出EB@PCN-222@HA新型控釋納米農藥。這種農藥具有緩控釋相結......

    科學家設置數學測試新基準,難倒AI

    下棋、寫詩、繪畫……人工智能(AI)似乎越來越“多才多藝”,就連數學似乎都難不倒它。大語言模型(LLM),如OpenAI的ChatGPT,幾乎在每一次數學測試中都表現良好。不過,此前AI幾乎沒有觸及數......

    定制納米新冠疫苗,廣譜高效更具免疫活力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趙瀟、聶廣軍團隊與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王恒樑團隊合作,基于DNA納米技術構建了形狀和大小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非常相似的定制納米疫苗,設計并構建了具有不......

    世界上最細的“意大利面”可用于治愈傷口

    近日,一項發表于《納米級進展》的新研究稱,科研人員將比人類頭發細200倍的“意大利面”細絲編織成繃帶,可幫助預防傷口感染。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AdamClancy研究團隊制備了一種由面粉和甲酸(常見食品......

    中科院308人次榮登榜首2024“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出爐

    近日,科睿唯安發布了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遴選全球高校、研究機構和商業組織中對所在研究領域具有重大且廣泛影響的頂尖科研人才。來自全球59個國家和地區1200多家機構的6636名科學家入......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