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2-07 16:20 原文鏈接: 青年科學家黃正:激發化學創造力用催化變“廢”為寶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黃正是個擅長變“廢”為寶的人,他利用高效的催化體系,把簡單易得的烷烴或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聚烯烴廢塑料,轉化成柴油、表面活性劑等高價值化學品。

    黃正在實驗室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戰略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生態環境污染日益突出,資源的高效利用成為中國化學工作者重視的問題。

      黃正主要從事金屬有機化學和均相催化研究,在能源化學、聚烯烴廢塑料(白色垃圾)可控降解制備柴油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他的團隊最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之一便是烷烴資源的高效利用。

      烷烴是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資源的最主要組成體,是量大價廉的基礎化工原料。但烷烴由惰性化學鍵組成,其轉化具有反應條件苛刻、選擇性低、轉化率低等難點。目前中國鮮有課題組從事烷烴均相催化溫和轉化這一極具挑戰性的課題。

      黃正和他的團隊在過去6年里,完成了上百種金屬有機催化劑的制備,其中一些催化劑還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例如全球頗具影響力的化學試劑公司Sigma-Aldrich已將其團隊發展的三個催化劑商業化。

      年近40歲的黃正,于上世紀70年代末出生在浙江東陽的一個農村。他說小時候,借改革開放的東風,爸媽得以從農村到縣城去做生意,于是他才有機會從農村到縣城讀書。

      高中時,他發現化學這門學科太有趣了,“這是門很神奇的學科,它可以創造新的物質。”這門有創造力的學科,讓黃正著迷了,化學后來也是他高考成績中最好的一門。

      而后他到南開大學繼續攻讀化學專業的學士、碩士。當在化學領域做出不錯的成果并發表在期刊上時,黃正說,那時候的科研興趣就更加濃厚了,“感覺進入了這個領域,可以有機會跟其他科研人員交流了。”

      畢業后,黃正去了美國知名金屬有機化學家北卡羅來納大學Brookhart院士的課題組,導師知識淵博,經常鼓勵他去自由探索。所以而今,他也很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如此。

      自2012年回國,黃正現在的課題組已有18人。受訪時,在他的實驗室里,氛圍活躍,學生們各自忙碌手上的試驗,還有學生的白色實驗服背后畫著有趣的卡通人物涂鴉。

      黃正說,自己不太拘束學生的課題想法,只要在大方向內,都讓他們獨立去做、勇敢去做,“激發不了他的大腦,每天按照老師布置的去做,沒有創造力,那還有什么意思。”

      “創造力”正是黃正所重視的,從對化學這門學科“創造力”的著迷,到科研創造力的自我要求,一以貫之。

      在黃正看來,現在國家提供這么好的環境,科研人員一定要做原創性、有顛覆性的研究工作,“目光要遠大,要有自信做第一;但要沉下心來,不可能一口氣就各方面領先,要扎扎實實投入基礎研究,踏踏實實去做。”

      這些年,黃正的科研心態也慢慢“穩”下來。前幾年,他覺得做科研分秒必爭,即便是大夏天40攝氏度的高溫下,所里放兩個星期左右的高溫假,空調等設備關停維護時,他也想著抓緊把課題研究做完,不想休息。現在,他說自己慢慢學會平衡,“做科研并不是著急就能做出東西來,而是要靜下心來,十年磨一劍。”

      黃正說,他們的工作立足于基礎研究,但不是光發表論文,而是希望為企業、新材料公司所用,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為何我們要抓住基礎研究不放?因為從基礎研究出發,才有創新力,而非永遠只是跟跑者。”他說。

      中國有原創性的科學研究越來越多。黃正說,實事求是地講,中國原來大部分是跟跑,原創性的研究“鳳毛麟角”,但如今則不同,比如在化學領域,中國發表論文2016年已經是世界第一,引用率第二,量非常大,也有一些原創性極強的工作涌現出來,“這是個過程,相信隨著中國對基礎研究的持續投入,原創性成果會越來越多。”

      “當paper(論文)司空見慣時,我們就會更多聚焦在影響力和原創性上”,他說。

    相關文章

    著名有機化學家戴立信院士逝世

    據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微信公號,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戴立信,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5月13日12時27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0歲。&nbs......

    超3500萬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采購質譜儀等設備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2024年4至12月政府采購意向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

    新研究證實芳香族分子存在π孔

    捷克科學院有機化學與生物化學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和帕拉茨基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通過實驗證實了芳香族分子中電子密度不均勻分布以及π孔的存在。科研團隊通過使用具有特定功能化尖端的開爾文探針力顯微鏡,從亞原子......

    AnalyticalChemistry|朱正江課題組基于神經網絡構建的離子淌度質譜CCS值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朱正江研究員團隊在AnalyticalChemistry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AllCCS2:CurationofIonMobilityCollisio......

    痛別|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陸熙炎先生逝世

    2023年1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陸熙炎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陸熙炎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在上世紀50年代,他參與了我國抗菌類鏈......

    在諾獎實驗室讀博,讓他對科研“開竅”了

    胡金波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他是唯一一位“集齊”中英美三國化學會氟化學獎的科學家:提出的“負氟效應”被寫進教科書;發展了多個新型氟化學合成試劑,其中兩個被命名為“胡......

    我所研發出新型零維非鉛金屬鹵化物發光材料

    近日,我所復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1101組)韓克利研究員團隊在零維非鉛金屬鹵化物發光材料的合成及發光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成功設計合成出一種新型的具有激發波長依賴發射特性的全無機零維金......

    我所提出光催化金屬茂化合物的CH雜芳環化策略

    近日,我所仿生催化合成研究組(211組)陳慶安研究員團隊在光催化金屬茂化合物的C-H雜芳環化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一種通過調控氧化淬滅活化模式和自由基親電反應,實現雜芳香化合物與金屬茂化合物偶聯的新策......

    從肥皂制備藥物?這次不是幻想

    中世紀的歐洲,有一群癡迷于“煉金術”的人,夢想能夠實現普通金屬到貴金屬的轉變。雖然日后科學的發展否定了“點石成金”的可能性,然而現代化學家正在做著“化腐朽為神奇”的事情。近日,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

    青年科學家黃正:激發化學創造力用催化變“廢”為寶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黃正是個擅長變“廢”為寶的人,他利用高效的催化體系,把簡單易得的烷烴或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聚烯烴廢塑料,轉化成柴油、表面活性劑等高價值化學品。黃正在實驗室隨著中國經濟......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