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給牦牛稱重,10多個壯勞力,一天才能完成五六十頭,現在用智能稱重系統,一個半小時就稱完150多頭了;過去養羊一般到兩三歲才能出欄,每年只能在秋季出欄一次,現在科學飼養,羔羊6個多月就能出欄,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均衡出欄,草場壓力小了、收入也增加了……”
41歲的青海省貴南縣森多鎮嘉倉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仁慶塔,一邊用熱氣騰騰的奶茶招待客人,一邊用有點生硬的漢語滔滔不絕地介紹著,黑黑的臉膛泛著亮光,掩飾不住的喜悅化作陣陣爽朗的笑聲。
給仁慶塔和他的藏族同胞們帶來巨大變化的,是青海省財政支農專項和重大科技專項“三江源智慧生態畜牧業平臺建設”及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STS)項目的實施。
“三江源智慧生態畜牧業平臺建設,目的是提高草地畜牧業生產的信息化、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水平,構建以減壓增效為目標的智慧生態畜牧業新模式,通過云平臺,草畜詳情一覽無余,通過診斷和精準放牧系統,可實現草畜平衡,恢復生態。為促進三江源區生態保護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保障,為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提供示范模式。”項目首席專家、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劉紀遠研究員介紹,兩年來,該項目不僅讓牧民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也為三江源生態保護探索了科學路徑。
從粗放生產到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
青海省境內的三江源地區,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是我國淡水資源重要補給地,素有“中華水塔”之稱。作為地球生態鏈條中的重要環節、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載體和珍貴生物基因的重要寶庫,三江源是我國極為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但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不合理人類活動的雙重作用,這片生態“處女地”的環境日益惡化,長期過度放牧造成草場嚴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漠化面積擴大,冰川、濕地退縮,生物多樣性銳減。
面對問題和挑戰,如何科學認識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對主要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其響應、系統研發和集成退化草地生態恢復重建技術、創建兼顧生態保護和生產發展的管理新范式,成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
2015年7月,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青海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承擔的總投資4000萬元的三江源智慧生態畜牧業平臺建設項目啟動。
“青海生態保護責任重大,保護生態不是一味地把生態‘護’起來,而是要靠生態吃飯,讓百姓享受到生態的紅利。這正是我們這個項目的立意,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傳統畜牧業,實現生態保住、生活提高、生產發展。”青海省科技廳副廳長張超遠介紹說,在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的基礎上,科研人員嘗試探索更加科學高效的生態畜牧業發展途徑。
應用現代技術成果,集成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及專家智慧與知識,實現高原畜牧業可視化診斷、遠程控制、災害預警等智能管理。
為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青海省專門成立了示范試點工作領導小組,項目組克服了戰線長、海拔高等困難,使項目于今年7月29日通過了專家的現場驗收。
從不相信科學到離不開科學
“瓜正切!瓜正切!”
這是73歲的藏族老人普拉杰用藏語由衷地表達著自己的感謝和欽佩。“瓜正切”是藏語“謝謝”的意思。他感謝和佩服的人是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徐世曉及項目團隊。
徐博士的團隊創新集成的禾豆混播飼草建植、飼草料加工和牛羊冷季精準補飼等技術應用,使藏系綿羊和牦牛的飼養周期比傳統的常年單一放牧方式分別縮短了一年半和兩年半;尤其是應用高寒牧區牧草青貯技術后,顯著提升了牦牛冷季飼草營養品質,過去一般4歲才產犢的牦牛,如今3歲多就能產犢了。這可顛覆了老人一輩子的經驗認知。開始他怎么也不相信這是真的,后來聽說仁慶塔家的3歲牦牛生了牛犢,就叫上尼布治、華旦確等幾個也是70歲以上的老伙計一起來看個究竟。當他們掰開母牛的牙口驗證后,才徹底信服,紛紛豎起了大拇指,飽經滄桑的臉也笑開了花。
“過去這里的老百姓不信科學,現在都信了,都對科學養殖感興趣了。過去專家來講課,通知大家來聽,有的人找個借口就不來了,來的人也不好好聽,有的玩手機游戲、有的大聲打電話,現在不同了,人人圍著專家轉,想方設法把專家往自己家里請。”仁慶塔說。
被貴南當地牧民們當作貼心人的徐世曉和他的團隊,承擔了智慧生態畜牧業貴南典型區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課題。針對三江源高寒草地畜牧業生產中存在的草畜季節性失衡、飼草利用率低等關鍵問題,他們集成優質人工草地建植技術、優良牧草青貯技術、飼草料精準配置和高效利用技術、牦牛營養均衡養殖技術、藏羊高效繁育調控技術等成套技術體系,手把手地教給牧民,點對點地悉心指導,僅返青期休牧這一優化天然草場利用技術的示范面積就達到10.2萬畝,使退化草地生物量提高21.2%、覆蓋度提高25.3%。
目前,這一示范項目初步建成“天然草地合理放牧—飼草基地建植與管理智慧支撐—優良青貯飼料加工—飼料精準配置—牦牛、藏羊冷季補飼與健康養殖—高原特色畜產品加工信息化管理—畜產品質量追溯與電商平臺”為一體的智慧生態畜牧業產業鏈。
從技術創新到組織模式創新
東智才讓,這位森多鎮加尚村的牧民,去年把自家的牛羊和草場作價入股交給嘉倉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自己來到貴南縣城里開了一家復印社,當起了小老板。
結合青海省農牧廳著力推進的股份合作制合作社建設,牧民以作價入股的方式把牛羊和草場交給牧業合作社,形成由專人放牧、銷售、管理和年終統一分紅的模式,是青海在大力發展智慧生態畜牧業、破解草原生態建設一系列難題中闖出的一條科學新路。
“攔都攔不住,牧民都想加入合作社,尤其是大戶。”現在,仁慶塔的合作社已有50多戶牧民,養了800多頭牛、3652只羊。合作社每月開一次會,商量分工等。“合作社好處太多了,統一組織起來有助于科學放牧飼養、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統一經營銷售,價格賣得也好,牧民不用擔心牛羊銷路,草原的負擔也減少了。遇到家里有事,也有人給照看。”說起合作社,仁慶塔津津樂道。
“組織模式的創新也是生產力。”青海省科技廳社會發展處調研員張燕說,通過發展畜牧業合作社,實現畜牧業的產業化、市場化,推動和促進畜牧業在建立生態體系的過程中,達到自我完善、自我強化,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她興致勃勃地向記者展望:今后的某一天,你在超市里拿起一塊青海產的牦牛肉,想追根溯源的話,用手機掃一掃上面的二維碼,立刻就能看到這塊肉產自哪個牧場、哪頭牛,甚至天然草場的藍天白云都呈現在眼前。這是因為在智慧生態畜牧業重大專項里設計了一個畜產品質量控制和效益提升環節課題——以推行環境品質控制、生產流程控制、產品質量控制這“三控”為核心的有機綠色畜產品全程信息追蹤管理技術,在產品增值流通環節推進現代物流與電商平臺一體化的營銷增值模式,實現了減輕草地放牧壓力、恢復草地生態,同時提升畜牧業效益增速的生態畜牧業雙重目標。
“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轉變。怎么轉變?轉變的過程,肯定就是科技創新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轉成金山銀山,靠什么轉?就要靠科技。”張超遠說。
在三江源區遼闊的草原上,科技改變生活,科技創造財富,科技引領未來,真正實實在在讓人體味到了“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真諦。
如果地球突然連續降溫十年,生態系統如何應對?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日前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劇烈的火山噴發帶來冷卻效應,強烈影響高寒地區森林生......
10月13日,浙江生態環境集團總部項目簽約儀式舉行,集團總部項目正式落戶余杭區。這也標志著浙江省級生態環境集團正式亮相。企查查顯示,浙江生態環境集團有限公司2023年9月26日剛剛注冊成立,注冊資本1......
10月4日,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發布訃告,我國著名動物學和鳥類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光美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0月3日14時2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訃告顯示,鄭光美,祖籍北京,19......
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生態環境部在廣西桂林舉辦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科普工作交流會。會上,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地化所)科普基地獲頒第八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牌匾。據了解,此......
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必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體現的是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深刻轉變治理水土流失是一道世......
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了《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評分細則(試行)》(以下簡稱《評分細則》)。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就《評分細則》出臺的背景和主要內容等,......
名稱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索引號000014672/2023-00128分類其他生態環境管理業務信息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生成日期2023-05-16文號部令第30號主題詞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生態環境行政......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日前印發《國家陸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發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將加快生態站建設,完善站點布局,提升研究水平,強化數據應用,優化管理服務,增強支撐能......
5月6日—7日,由國際地理聯合會農業地理與土地工程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陜西理工大學、漢中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生態產業化與全面鄉村振興國際論壇在陜西省漢中市舉行。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的......
5月6日—7日,由國際地理聯合會農業地理與土地工程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陜西理工大學、漢中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生態產業化與全面鄉村振興國際論壇在陜西省漢中市舉行。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