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8-08 11:11 原文鏈接: 青藏高原背景大氣氣溶膠研究取得進展

      人為排放的大氣顆粒物,即大氣氣溶膠,已顯著改變大氣的化學組成及相關聯的大氣動力與熱力屬性,成為目前評估氣候變化的最不確定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這種不確定性源于人類對背景大氣氣溶膠源排放、轉化過程及其與云-降水相互作用過程缺乏深入的理解。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和“亞洲水塔”,發育有全球最大面積的山地冰川和脆弱多樣的生態系統。而當前對該地區大氣氣溶膠知之甚少,缺乏覆蓋典型區域的系統監測,限制了對該地區氣候和環境狀況的準確評估與預測。

      自2011年秋季始,依托野外觀測臺站,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大氣物理研究所、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合作,對青藏高原阿里、珠峰、納木錯和藏東南地區背景大氣氣溶膠開展長期連續監測。近期,該研究成果以Background aerosol over the Himalayas and Tibetan Plateau:Observed characteristics of aerosol mass loading 為題發表于大氣科學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大氣近地面氣溶膠的質量濃度水平較低(圖1),粒徑上呈現積聚模態和粗模態的雙峰模態。阿里、珠峰、納木錯和藏東南觀測站的細顆粒物(PM2.5)日均質量濃度依次為18.2±8.9 μg m-3、14.5±7.4 μg m-3、11.9±4.9 μg m-3和11.7±4.7 μg m-3。同時,細顆粒物濃度具有顯著的日變化特征。結合同期的大氣邊界層物理要素與氣溶膠化學組成,發現局地地形、山谷風系統和源排放是影響大氣細顆粒物日變化的重要因素。在上述地基觀測基礎上,遙感結果進一步表明青藏高原氣溶膠總濃度在空間上呈現出明顯差異(圖2),與對應的陸地生態系統相關,即高山荒漠區域高于草甸和森林區域,而細顆粒物所占比率則為草甸和森林區域高于高山荒漠。

      該研究提升了人們對青藏高原大氣氣溶膠載荷時空變化的認識,為評價該地區大氣環境質量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為區域氣候模型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論文第一作者為劉彬,通訊作者為叢志遠和康世昌。該工作得到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珠峰站、納木錯站和藏東南站的大力支持,獲得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碳專項(XDA05100105)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225002、41271073和41501082)的資助。

    W020170807460731232123[1].png

    圖1. 青藏高原背景大氣細顆粒物PM2.5質量濃度的小時和日平均值

    W020170807460731363113[1].png

    圖2. 2011-2013年青藏高原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和質量濃度的空間分布特征(圖中圓點自左向右依次代表阿里站、珠峰站、納木錯站和藏東南站)

    相關文章

    守護青藏高原這片“凈土”

    新春佳節,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統與資源環境重點實驗室里,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儀器設備與實驗試劑之間,副研究員董慧科正小心翼翼地在一堆沙石碎粒里尋找一些東西,連眼都不敢眨。“我在找青藏高原上......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地氣之間水熱通量交換的時空變化規律

    青藏高原巨大的抬升地形可接收大量太陽輻射,形成獨特的熱力干擾源,對區域大氣循環和亞洲季風進程產生重要影響。青藏高原熱力作用主要通過地表和大氣之間能量和水分的交換過程實現。然而,青藏高原極端嚴酷的自然環......

    科學家揭示近20年青藏高原湖泊從碳源變碳匯

    近日,《科學通報》發表的一項研究闡明了青藏高原湖泊二氧化碳交換通量及碳源匯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水體碳交換過程的驅動機制。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貴瑞、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高揚、中國科學......

    青藏高原地表變暗對區域冰川及亞洲季風系統的影響

    青藏高原以高、寒、旱著稱,通過動力和熱力作用驅動亞洲氣候環境演變。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高原植被變綠與冰凍圈退縮導致高原地表反照率不斷降低,即地表整體變暗,而且這一變暗趨勢預計在未來將持續增強。過去的研......

    科學家揭示近20年青藏高原水體的碳源匯特征

    近日,《科學通報》發表的一項研究闡明了青藏高原湖泊CO2交換通量及碳源匯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水體碳交換過程的驅動機制。該研究由中科院院士于貴瑞、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高揚、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

    青藏高原地氣之間水熱通量交換的時空變化規律

    青藏高原巨大的抬升地形可接收大量太陽輻射,形成獨特的熱力干擾源,對區域大氣循環和亞洲季風進程產生重要影響。青藏高原熱力作用主要通過地表和大氣之間能量和水分的交換過程實現。然而,青藏高原極端嚴酷的自然環......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或為新的氣候臨界要素

    《美國科學院院刊》曾刊文指出,地球氣候系統存在15個潛在臨界要素,如亞馬孫雨林、澳大利亞珊瑚礁等。記者從北京師范大學了解到,該校科研團隊聯合多國學者研究發現,我國青藏高原可能是一個處于激活狀態的全新氣......

    科學家揭示青藏高原冰川抗性基因分布特征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resistancegenes,簡稱抗性基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21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挑戰之一。目前,全球變暖導致冰川加速消融,冰川環境中存留的耐藥菌......

    南亞黑碳氣溶膠加速青藏高原冰川物質虧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106.shtm科技日報訊(記者頡滿斌)12月1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了解到......

    生物新方法重建青藏高原東北部快速隆升歷史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方小敏帶領新生代環境團隊多位成員,聯合中科院西北院苗運法研究員等國內外多位學者協同攻關,利用3088個現代表層孢粉樣品數據庫,從生物指標角度,建立了反演古海拔高度的新方法,并將其......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