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色列的一個洞穴中發現的上頜骨和牙齒化石被認為是非洲以外智人最早的證據。
圖片來源: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
本報訊 在非洲以外發現的最古老現代人類化石表明,智人在距今18萬年前可能已經擴散到阿拉伯半島——這比之前認為的年代要早得多。在以色列的一個洞穴中發現的上頜和牙齒化石比該地區發現的其他人類化石至少早了5萬年。但科學家表示,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現代人究竟只是短暫的進入,還是更持久的物種擴張。
科學家在1月25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最初認為,大約20萬年前,智人出現在東非,然后遷移到世界其他地方。過去10年的發現讓科學家認為,大約6萬年前,一小群人離開了非洲。而更早期旅行的痕跡則包括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以色列發現的12萬至8萬年前的頭骨和其他遺骸,這些遷徙大多以失敗告終。
21世紀初,以色列海法大學考古學家及特拉維夫大學古人類學家Mina Weinstein-Evron開始了一個研究項目,挖掘了一系列的以色列洞穴。“我們稱之為‘尋找最早的現代人類起源’。這就是我們正在尋找的。”Weinstein-Evron說。
研究團隊在2002年于米斯利亞洞穴(最高的迦密山洞穴)發現了頜骨碎片。該洞穴距離斯胡爾洞穴只有幾公里遠,后者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發現了12萬至8萬年前的遺跡。通過使用幾種不同的方法,研究小組估計,上頜和牙齒化石的年齡為距今19.4萬至17.7萬年。此前在非洲以外發現的最早現代人化石年齡估計介于距今12萬年至9萬年之間,這塊化石將人類首次走出非洲的時間推前了至少約5.5萬年。
參與研究的美國賓厄姆頓大學人類學教授羅爾夫·夸姆說,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發現,“提供了迄今最清晰的證據,表明我們的祖先離開非洲的時間比我們以前認為的要早得多”。
研究顯示,這塊化石所帶的牙齒屬于現代人牙齒尺寸最大之列,這些牙齒清楚顯示了現代人類的生存模式和特征。
研究團隊成員、西班牙布爾戈斯國家人類進化研究中心古人類學家Maria Martinon-Torres表示,這些遺骸無疑屬于現代人。Martinon-Torres說,這塊牙齒化石的形狀與現代人類和古代人類的形狀相匹配。并且它們也缺乏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的特征,后者當時生活在歐亞大陸。
Huw Groucutt是英國牛津大學的考古學家,他說,這一測年結果看起來很靠譜,這塊化石屬于智人。但他說在以色列發現這塊化石并不讓人感到驚訝。Groucutt和同事之前曾說過,在中東其他地區發現的17萬年前的石器看起來就像東非地區的智人使用的石器。
考古學證據顯示,米斯利亞洞穴的居民能夠獵取大型野生動物,并能使用火以及與非洲最早現代人類相似的石制工具。
Hershkowitz表示,上頜和牙齒化石表明,早期的智人曾長期占領近東地區。“那是一個中央火車站。人們從一個大陸到另一個大陸,而這里一直被占據著。”Hershkowitz說,一旦到達那里,現代人可能會遇到尼安德特人,并與其進行繁衍。他指出,一項2017年進行的古代脫氧核糖核酸(DNA)研究表明,這種雜交在20萬年前就發生了。
歷史上的潮濕時期可能會吸引人類進入近東地區,但漫長的干旱期意味著“該地區可能更多是一個穩定的‘夢碎大道’,而非早期人類的天堂”。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古人類學家Chris Stringer和Julia Galway-Witham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紐約石溪大學考古學家John Shea說,這一化石可能表明,以色列和阿拉伯半島的其他地區是一個與現代人進化有關的更大區域的一部分。他說:“出于地緣政治的原因,我們傾向于認為以色列是亞洲的一部分,但它實際上是北非和西亞之間的過渡地帶。”
“很多非洲—阿拉伯的動物都生活在那里,或直到最近才消失”,包括美洲豹和斑馬。Shea說,“智人只是另一個非洲—阿拉伯物種而已。”
中東地區是更新世時期人類遷徙的主要走廊。最新發現意味著當地古人類被現代人替代或基因滲入發生的時間比以前想象的要早。事實上,這塊化石所顯示的人類走出非洲時間與遺傳學研究提示的時間較為接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踐行二十大精神,瞄準基礎研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依托亞洲最大的化石標本館藏中心,不斷探索新技術,正在把古生物學這個“冷......
侏羅紀中期蜥腳類恐龍復原圖。(課題組供圖) 湖北恐龍足跡。(課題組供圖)1月6日,中外科學家團隊發布研究報告,在湖北西部的秭歸盆地首次發現了侏羅紀的恐龍足跡化石。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至少包括1......
奇異羅平龍化石。圖片來自:尚慶華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尚慶華等介紹了一種新發現的古老長吻海洋爬行動物化石。該發現為海洋爬行動物的早期進化提供了新的見解。相關成果1月5日......
12月28日,兩名工作人員在祿豐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工作。近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武定縣和雙柏縣開始進行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工作,此次計劃發掘三地共9處恐龍化石點。據介紹,自1938年在祿豐地區發......
恰尼蟲(Charnia)是最具代表性的埃迪卡拉化石之一,在阿瓦隆組合(距今約5.75-5.6億年前)、白海組合(距今約5.6-5.5億年前)、納瑪組合(距今約5.5-5.39億年前)三種面貌不同的埃迪......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中生代螽斯聲學行為的演化,為昆蟲和早期哺乳動物的聲學共演化假說提供了證據,也為動物的聲學演化機制和中生代的聲學景觀提供了新信息。相關研......
近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餐。在5.58億年前居住在地球上的已知最早動物所消耗的最后一餐中,研究人員挖掘出有關最早動物生理學的新線索。研究結果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志上。埃......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一種完整保存了神經系統的微小海洋生物的化石解決了一個世紀以來關于大腦如何在節肢動物中進化的爭論,節肢動物是動物王國中物種最豐富的群體。一項新的研究提供了對Cardiodictyonc......
史上最大海龜之一Leviathanochelysaenigmatica藝術復原圖圖片來自:ICRAArts一個在西班牙發現的古代龜類新物種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海洋龜類之一。它體長估計達3.74米,是歐......
刺猬家族再添新成員!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通過研究內蒙古中部地區下中新統地層出土的化石,該所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具有特殊食性的猬亞科新成員——溫都蘇蘇尼特猬。它生活在距今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