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1-14 09:09 原文鏈接: 頂級物種瀕臨滅絕對長江意味什么

      近期,我國長江流域淡水豚類科考結果顯示,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大幅減少,全流域不足千頭,其數量比“國寶”大熊貓還稀少。

      自從2007年長江白豚消失以來,白鱘、鰣魚等長江珍稀魚類也多年未被發現。

      科學家表示,頂級物種的銳減甚至消失,是長江生態危機日趨嚴重的一個縮影,俗話說“唇亡齒寒”,如果長江流域的頂級物種相繼消亡,就意味著一個有生命的河流的“行將就木”。

      由農業部牽頭,中科院水生所與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組織的長江淡水豚類科考,不久前完成了從宜昌到上海往返3400公里的航程。結果顯示,長江干流總共發現長江江豚380頭次;加上去年在鄱陽湖和洞庭湖科考中發現江豚540頭次,目前全流域約有920頭。

      2012年,長江流域多個江段出現江豚死亡事件,洞庭湖、鄱陽湖、干流鄂州江段、安慶江段、南京段等總計發現30多頭江豚死亡。

      五年前,中外科學家宣布白豚功能性滅絕,從此江豚成了長江里唯一的淡水豚類。

      江豚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白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克雄說,如果種群數量銳減得不到改善,未來15到20年江豚可能滅絕。

      中國科學院院士、魚類生物學家曹文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述水生動物的消失具有很深刻的影響,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將會影響到種質資源的優化和進化。

      國際淡水豚類專家、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介紹說,食物鏈中間環節的生物滅絕可能造成食物鏈崩塌,作為長江生態系統里的頂級物種,如果江豚也消失,則標志著整個長江自然生態的健康狀況發生嚴重改變,水生物種消亡的序幕也就此拉開。

      王丁說:“從生物學意義看,白豚、白鱘、鰣魚等相近物種,幾乎同步走向滅絕,這意味著長江生態在一段時期里發生了嚴重突變。”

      此次科考對造成江豚數量銳減原因進行了考察,專家指出,食物資源銳減、長江航運、污染排放等,是導致流域物種消亡的三大“殺手”。

      專家介紹,長江中下游流域內,包括兩湖流域,漁民的酷漁濫捕導致漁業資源大幅減少。“各種捕魚的‘迷魂陣’甚至把政府增殖放流的魚苗都撈了起來。

      “對于江豚這樣的水生哺乳動物,長江里繁忙航運也是導致他們死亡的重要原因。”王丁說,江豚和白豚一樣主要依靠聲吶回聲定位,輪船螺旋槳的聲音會誤導江豚,最終導致被螺旋槳絞死或者絞傷。

      記者在一些死亡江豚的照片上看到,那流線型的身體上滿是一道道被螺旋槳以及滾釣漁具劃傷的痕跡,看了讓人心疼。

      科考隊成員、世界自然基金會江豚項目官員張新橋介紹說,長江干流,尤其是下游區域貨船作業密度非常高,平均每半小時有近50艘貨船。而在鎮江至江陰江段,半小時貨船密度105艘。

      我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保護區的核心區不應該建設生產性設施,但是科考人員沿途卻發現,很多豚類保護區成了航運要道,航運、漁業等活動很難避免。

      一些江段隔不遠就有采砂點、工廠、碼頭,機聲隆隆,一片繁忙。沿江兩岸的鋼鐵廠、化工廠、造紙廠、造船廠、拆船廠、危化碼頭等重污染企業也很多見。

      掠奪性開發帶來的嚴重后果是水質污染。近年來,每年注入長江的廢污水320億噸到340億噸之間,“廢污水排放總量逐年小幅增加。”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管理局總工程師穆宏強說。

      此外,專家認為,長江上大型水利設施的興建,阻斷了一些洄游水生生物的生命通道,也破壞了江豚等珍稀水生動物的棲息地。還有長江兩岸越來越多的水泥護坡,王丁說:“這些正在打破原先那個相互關聯、互為依存的生態系統。”

      “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長江淪為一條只供輪船航運和廢污排放的人工運河,那么發源于斯延續幾千年的文明何以為繼?如果長江江豚這個標志性物種滅絕,那么同為哺乳動物的人類何以生存?”王丁說。

      穆宏強認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才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今后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堅決不予立項,一些落后的產能必須被淘汰,使經濟增長與長江生態承受力趨于平衡。”

      對于江豚而言,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均需進一步加強,要提升對江豚人工繁育的科研投入。專家呼吁,對長江實行全面禁漁制度。統計數據顯示,長江捕撈量一年10萬噸左右,不到市場需求的三十分之一。水產養殖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如果能有5到10年的休養生息,長江漁業資源乃至整個長江生態將得到意想不到的改善。”曹文宣說。

    相關文章

    “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研究”啟動會在北京舉行

    2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創新項目“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研究”啟動會在北京舉行。記者獲悉,項目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陳迎介紹了項目的背景、框架、研究基礎、主要目標等。項目組成......

    構建中國主導的人工智能治理生態刻不容緩

    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迅猛發展,數據安全、算法安全、網絡安全以及軍事化、武器化等多維度風險也隨之浮現。中山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廣東省創新戰略研究會副秘書長吳小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中美兩國正......

    關于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獲獎集體和個人的通報

    關于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獲獎集體和個人的通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廳(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總工會、團委、婦聯、市場監督管理局(廳、委):為深入貫......

    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技術指南生態環境標準

    關于發布《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技術指南入河排污口設置》等兩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的公告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落實《國務院辦公廳......

    既然滅絕是規律我們為什么還要“拯救”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滅絕”(全8冊),[英]本·加羅德著,[美]加布里埃爾·烏格托繪,石敏、何文珊譯,苗德歲審定,譯林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定價:240元“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莎翁名劇《......

    第六屆青年生命科學論壇長沙舉辦

    9月20日至22日,第六屆青年生命科學論壇在長沙舉辦。論壇由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生命科學分會發起。開幕式現場。主辦方供圖此次論壇設置了開幕式、大會報告、邀請報告、口頭報告等環節,來自中國科學院亞熱......

    專家研討規模豬場種養循環農業創新技術體系項目

    9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主持召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項目(C類)《規模豬場種養循環農業創新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建議研討會。會議現場。......

    湖北省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程研究項目咨詢會召開

    9月11日,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與咨詢項目“湖北省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程研究”在湖北武漢召開院士建議書專家咨詢會。該項目在中國工程院和湖北省科協的大力支持下進展順利,已進入成果總結階段。項目研究助理、......

    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館開館

    2024年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當日,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館開館。 揭牌開館。周翔宇攝該館分為“五岳獨秀”“萬物共生”“走進自然”三個版塊,充分結合南岳衡山的自然資源和人......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7省(市)工作有成效,仍存問題待整改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2024年8月20日至21日,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別向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慶、云南等7省(市)反饋督察情況。反饋會由相關省(市)政府主要領導主持,督察......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