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9-03 19:56 原文鏈接: 饒子和院士:讓我們爭一口氣

    9月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2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在學校東區大禮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饒子和作為校友代表發言。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饒子和發言 代蕊 攝

    以下為發言原文。

    尊敬的母校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謝學校的邀請。大學的開學典禮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難忘的。畢業后還有機會第二次參加母校開學典禮的學生并不多,我感到榮耀和幸運。

    看到各位同學,我不由得想起我們當年入學的情景,時間過得真快,明年就是我們這一屆學生入學50周年。在這半個世紀里,我有過很多經歷,去過很多地方,在不少大學的開學典禮上發過言。但是對我來說,科大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只有在這個校園里,我才感到自己又變回了當初的那個學生。

    今天,我不想講自己的經歷,只想以一名學長的身份,帶著同學們認識一位已經逝世的科大老師,中國生物物理學奠基人貝時璋先生。

    我畢業的科大二系生物物理專業,其前身是科大十二系,即生物物理系,是貝先生一手創建的。貝先生是1948年遴選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也是中國科學院最長壽的院士,2009年仙逝時享年107歲。

    貝時璋先生出生的時候,慈禧太后還在垂簾聽政,科舉制度還沒有廢除。等到在座各位同學出生的時候,貝先生還在安安靜靜做著他的研究。大家不難回憶,在他生活的一個世紀里,無論是世界和中國,像走馬燈一樣,發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更迭;但卻很難想象,一個人要有怎樣的定力,才可以在這令人目不暇接、風雷激蕩的漫長歲月里,“風雨不動安如山”地守住一張書案。

    貝先生因胚胎學和細胞學研究成名,是中國胚胎學和細胞學的創始人之一,卻鮮有人把他和國家“兩彈一星”工程聯系在一起。每一個中國人都聽過“兩彈一星”,知道這一工程對改變中國命運的非凡意義。我們科大當初就是為“兩彈一星”而開辦的大學。然而在23位“兩彈一星”元勛名單里沒有貝時璋先生的名字,在這件事情上他是“隱形人”。但在這默默無聞的背后,是貝先生為國家需求改變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力排眾議,領導開辟了我國學科交叉的先河,奠基了我國生物物理學的發展。為了“兩彈一星”,他中斷了自己的研究,在1958年創辦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科大生物物理系,使得生物物理專業在中國成為一門獨立的生命科學交叉學科,中國也成為世界上最早幾個最早擁有生物物理學研究專業的國家。貝先生先后組織開拓了放射生物學、宇宙生物學、仿生學、生物工程技術、生物控制論等分支領域。從1964年我國第一次核試驗開始,在6次核試驗的核爆炸現場,都開展了動物實驗,對這些動物核輻射效應的研究持續了二十年。大家今天對航天員很熟悉,但最早的航天員其實是動物而不是人。我們的前輩發射生物探空火箭,再回收那些實驗動物開展研究。這些研究都屬于國家機密,不能發表論文,外界對此一無所知,沒有定力、熱愛和科學家的奉獻精神,是做不下去的。正是貝先生等前輩們默默無聞的付出,成就了我國最早的一批生物物理學骨干人才,也成就了今天我們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

    從科大畢業后,我很幸運地被分配到貝先生擔任所長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隨后又考上了梁棟材院士的研究生,成為梁先生的開門弟子,半個世紀以來一直致力于對病原體的探索。有時候我會感慨,生命科學研究總在讀取生命的密碼,而從貝時璋先生的人生,我們能夠讀到什么呢?

    貝時璋先生說過:“一個真實的科學家,是忠于科學、熱愛科學的;他熱愛科學,不是為名為利,而是求知識、愛真理,為國家做貢獻,為人民謀福利。”我們聽過許多類似的說法,但很少有人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像貝先生這樣有說服力。他說自己是“用生命在研究生命”。即使在一百多歲應該頤養天年的日子,他還在孜孜不倦從事細胞重建研究。甚至去世的前一天,還跟同事討論工作。他說的最后一句話是:“我們要為國家爭口氣”。

    當我考慮在今天的典禮上跟同學們交流什么的時候,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貝先生的這句話。我感到有責任讓大家聽到它,因為我相信,這是一代宗師的遺言,而我們在場所有人都是繼承者。

    我很幸運,因為無論是在科大,還是在科學院,都是沿著貝時璋先生開創的道路往前走的。幾年前,科大籌備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我又很榮幸地擔任了籌建工作組組長。我所在的研究組,2003年臨危受命,在世界上解析了第一個SARS病毒蛋白質的三維空間結構;2020年新冠疫情,又率先報道了兩個最核心的抗病毒藥物靶點。每一個重任在肩,都必須砥礪前行,去像貝時璋先生說的那樣,爭一口氣,把一切“不可能”變為“可能”。我們取得了一些成果,這跟運氣有關,但很多時候,運氣的到來,就是因為我們比別人多做了一點。唯有想著“爭氣”,懷抱純粹“熱愛”的人才會贏得運氣。

    今天,我們又站在一個特殊的關口。過去三年里每個人的生活都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你們的高中生活幾乎是在口罩里度過的。地球上還發生了很多大事件,而這些都或多或少、或遠或近地影響到了我們。

    我總擔心,如今的年輕人是在比前人更安逸的條件下成大的,但是剛剛長大,就要遇到撲面而來甚至無法把控的種種困難。我不想溫情脈脈地告訴大家那沒關系。因為這是大家必須要去迎接的挑戰。我年輕時當然也遇到過困難,在到科大之前我做過下鄉知青,有5年的時間種稻插秧、耕田割麥、放牛養鴨、挑河積肥,在那個時候我如果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只會迎來更大的悲劇。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際遇。我們所謂的人生經驗對大家并不適用。但是,志之所趨,無遠弗屆;情之所至,金石為開。保持“為國家爭口氣”的定力和志向,懷抱“對科學探索”的熱愛和追求,是任何年代都不會過時的人生配方。

    開學典禮往往是一個成人禮,從今天開始,每一個人都需要考慮,作為成年人,怎樣度過自己的人生。作為一名學長,我期待見到大家在最好的年紀,在最好的大學,用最好的態度,做最好的事情。如果你想要成為下一個貝時璋,那么今天的你就要準備用上百年的時間去為之努力,去爭氣,去熱愛。放到一生的時間里,一時的得失與困難都會顯得微不足道。

    今天,我在這里轉述貝時璋先生的遺言,是想提醒各位,兩彈一星、中國科大,原本就是為了“爭氣”而誕生的。我們的前輩,在國家“十面埋伏”的時候,發展“兩彈一星”,解決最大的“卡脖子”問題。今天,還有很多的“卡脖子”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等待著一代又一代科大學子前仆后繼。

    根據學校的統計,科大每1000名本科畢業生中會產生一名院士。成為院士,在外面廣大的人群中是概率很低的,但是在科大這個校園里,概率是千分之一。如果2022級的同學們再努力一把,每1000名本科生產生兩名院士,那么概率就又會提高一倍。當然,我很自豪地告訴各位,我們那一屆198名本科生中已經產生了三名中科院院士,高于全校平均水平。以后的概率,要看各位的了!

    用貝先生的話來說,讓我們的氣魄更大些,眼光更寬闊些。請大家記住:無論什么時候,我們科大人是要爭一口氣的!

    謝謝大家!祝愿大家前途無量!

    相關文章

    中國科大在應激血糖中樞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中國科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在下丘腦胰高血糖素樣肽(GLP-1)調控血糖代謝方面取得新進展。劉際研究員課題組揭示了一條腎上腺非依賴性的下丘腦-交感-肝臟軸通路調控應激血糖代謝的新......

    中科大團隊設計等離激元催化新材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458.shtm本報合肥3月6日電(記者馬榮瑞通訊員王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熊宇杰、龍冉研究團隊設......

    他26歲攻克世界難題,任中科大特任教授

    他1994年出生,14歲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25歲成為威斯康星大學助理教授,26歲攻克世界數學難題、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特任教授。陳杲是人們口中的“天才”和“神童”。“我挺感謝我的父母,他們并......

    中科大科研團隊提出有潛力的生育力保存新方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趙剛教授與生命科學學院史慶華教授、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曹云霞教授合作,通過基于結構仿生和空間物理場的協同抑冰效應,成功實現小鼠卵泡的高質量深低溫保存。相......

    科學家發現行星際太陽風中的湍動磁場重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深空探測實驗室教授陸全明和王榮生研究團隊,發現行星際太陽風中湍動磁場重聯的直接證據,揭示了行星際太陽風中湍動磁場重聯發生率和背景太陽風風速的關系,證實了湍動磁場重聯......

    半合成生物傳感器揭示輔酶A代謝平衡

    CoA半合成生物傳感器以及對CoA代謝平衡的重新詮釋 受訪者供圖CoA由維他命B5在體內合成,是人體內最重要的代謝物(輔酶)之一,其參與體內眾多代謝通路,比如三羧酸循環、氨基酸代謝、蛋白翻譯......

    中國科大實現可滑動納米機電諧振器

    一個振動物體的振動性質受到其固定方式的影響,這一規律不僅激勵人們在宏觀世界發明了各式各樣獨具特色的樂器,也指引人們在微觀尺度上設計制備不同類型的力學諧振器。其中,納米機電諧振器具有質量輕、頻率高、品質......

    更多的原子,更好的傳感器

    發展現代化先進量子測量體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它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和國際化發展潮流,同時面向國際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由于里德堡原子具有較大的電偶極矩,可以對微弱電場產生很強的響應,因此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有......

    仿生礦化:超高弛豫率磁共振對比劑誕生記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合肥工業大學陸楊教授團隊、康斯坦茨大學研究團隊合作,研制出了一種新型超高弛豫率磁共振對比劑。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通訊》。“相比目前臨床在用的對比劑,新型......

    科研人員為多種植物葉片代謝物“拍照”

    研究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于《分析化學》雜志中國科大供圖在已知植物種群中,有約20萬個植物代謝物的化學結構被鑒定出來。植物代謝物的成分分析和空間成像對探討植物代謝物的生物合成、運輸、生理機制、自我調節......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