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8-26 10:14 原文鏈接: 饒毅:中國的科學教育弱在哪?

      我在美國工作22年后回國,除了已經強調的歸屬感外,也因為對中國的遠景有信心。但近期,我和很多人一樣有諸多擔憂。作為科學研究者,我擔心中國科學的基礎不夠堅實。

      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中國教育強調普及與提高的兼顧,有許多成效。但是綜觀多年歷程,可以看到一個問題: 尖端人才培養的缺乏。一方面,中國的中小學似乎是世界上第一,經常在各種世界科技大賽和能力測試中獲得第一名;另一方面,在前沿科技層面,我們缺少有創造性的科學家。

      尖端人才的缺乏,使中國科學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很大。就生命科學領域而言,中國相對水平低于美國1910年的水準。那年,摩爾根發表了對果蠅白眼突變分析

      的論文,遺傳學的重要部分在美國被奠定,我們迄今沒有這樣的成果。人均GDP為世界第一的瑞士,國家很小,卻重視科學,有21位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1949年獲得首個諾貝爾獎,迄今已獲獎約20位,中國還是零。

      差距的存在,給人警示、引人思考,如何完善中國的科學教育體制,才能保障各個環節有序暢通,培養出更多的未來科學家呢?

      其實,每一個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粒科學的種子,天生就對自然界的奇觀滿懷著好奇和敬畏。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保護孩子們的好奇心,讓這粒科學的種子不斷成長,最后成為真正的科學家。

      中美小學生沒有差別

      2008年,我曾去北大附小講了一堂課。很好玩。

      五年級的孩子們,很開心、很活躍。一堂課從頭到尾歡歡喜喜。孩子們提問非常踴躍:“人為什么要有兩個眼睛?”“有沒有紅霉素?”……不到一個小時,我們討論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老虎厲害不厲害,但是互相打起來怎么辦?老虎怎么建設和諧社會?”“小嬰兒看不見,聽不到,怎么吃得到奶?”

      我提問:“什么是基因?”有孩子說:“好像是和DNA有關,轉圈,好像還有兩個圈。”五年級學生差不多知道DNA雙螺旋。我提問:“有沒有人知道青霉素?”一個孩子講出青霉素發現的故事,除了不記得Fleming的名字,基本都知道。

      我在幻燈片上顯示果蠅,還沒有解釋完兩個正常眼睛,一個孩子已經發現我用的不是正常果蠅,觸角上還有一個小眼睛(因為基因易位表達而產生)。我告訴他們,現在科學家已經可以用基因來制造多個果蠅的眼睛,希望他們中有人長大了能做人的器官。我顯示一種有2個大眼、4個小眼的動物,有好幾個同學很快看到是6個眼睛。

      我問:“是單養的動物長大后打架多,還是群養的動物長大后打架多?”孩子中兩種意見都有,而且提出了道理。我們看實驗結果知道,單養的動物長大后打架多。

      講完課后,馬上有孩子用“外激素”來形容他們現實的事情。從孩子們身上,可以看到:他們很動腦筋,大大方方,無拘無束。

      小學的孩子們,本質上,中美沒有看到差別。如果誰還有疑問,說中國人沒有原創性、不活躍,他們到中國的小學里看看,就知道不是這么回事。我們的教育,應該避免把知識枯燥、刻板化,不要讓他們變成低頭背書的人,可以多發揮他們的天性。

      培養?禁錮?

      缺乏對創造能力培養的重視,是歷史上一直存在的問題。

      中國傳統教育重視“讀書”,“讀書人”是“知識分子”的代名詞,傳統社會對青少年的獎勵是“學而優則仕”。即便是現代父母、學校和社會對中小學生的褒獎也是說誰“讀書好”、“學習好”,國家也通過高考規范化地以“學習成績”為唯一標準來要求和檢驗中小學教育的結果。這些都反映了中國的教育嚴重缺乏對創造能力的重視。這個問題當然也不只是中國獨有,亞洲各國中小學生普遍考試分數高于美國學生的歷史已持續了很多年,但總體科技素質卻無法領先,部分原因正是只顧及了學習科技知識,而忽略了創造能力的培養。

      這樣造成的問題,在中國中小學教育完成后的一段時間內不會顯示出來,因為中小學分別以畢業生的中學、大學錄取率來檢驗教學效果,而這個檢驗本身有同樣的問題,即兩廂形成封閉循環,造成自我滿足,忽略了社會發展、國際競爭對創造能力的要求。到研究生學習階段,創造能力問題明顯暴露出來后,中小學教育系統又不能得到反饋信息,或認為是大學的問題,卻沒有認識到根子在中小學。

      中小學會自豪于有多少畢業生都讀了國內或國外的研究生,殊不知國內研究生因為思維方式已定,創新性研究能力短期難以得到培養;到國外留學的研究生,很多在創新能力方面也有明顯不足,常常只能在別人指導下做研究,而不能獨立工作或領導一個實驗室開創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領域。也就是說,由中國中小學教育提倡、培養和選拔出來的“好學生”心態、習慣和行為模式進入到科學研究前沿時,將暴露出很大問題。

      另外,中國現有的高校也留有明顯傳統教育的印記。教學是以學生獲得已有知識為主要目的。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多半是運用已有知識的能手,但常缺乏開拓新領域的能力。世界上最先進的高等教育,是存在于現代的研究型大學中。已有知識的教學只是教育中最基礎的一部分,而更有特色的是使學生有探索學科前沿的能力。這兩種不同的教育方針,是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的主要區別。

      中國的現狀正如溫家寶總理和錢學森先生對話所反映的:幾十年來拔尖和特色人才匱乏。而個性化教育正是允許和鼓勵拔尖和特色人才成長的關鍵。

      總體來說,我們認為中國教育改革有兩個重要目標:一是繼續堅持普及義務基礎教育,把重心放到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二要發現和培養特色人才和高水平人才。粗放和初步的發展,一般普及教育的人才可以起很大作用。要趕上和在某些方面領先國際前沿,逐步掌握發展的主動和一些主導權,發現和培養在世界范圍還堪稱高水平的人才尤為重要。

      不僅要結論,還要思想與過程

      做研究最重要的是動力和才能,要成為科學家首先要有“科學興趣”,只有那些真正對科學感興趣的學生,畢業之后才應該繼續選擇科研道路。

      但是因為過去20多年的社會影響,很多大學生將步驟變成了目的。把上重點學校、出國誤認為就是目的,以至于讀研究生、出國后不知道干什么好,找不到自己的理想、抱負,成為迷茫的一代。

      所以,我們每周五都會請一些學者或者企業家來講他們的經歷,對人生的看法。這會給學生提供一些參考,促使學生思考自己的人生。我們也安排暑期社會活動,讓學生可以去國內外的實驗室、企業和行政機關,讓他們在自己可能感興趣的行業去獲得感性認識。我們請來作學術報告的生物學家多半是國外的。報告之前我會要求學生先讀同領域的文獻。我們要讓學生看到科學的前景,看到科學有趣的部分,并接觸深層的科學,他們才能往這個方向努力。

      經歷這樣的體驗,學生自己就能體會到底喜不喜歡科學、要不要做科學、要做什么科學,這是他們在自己花了工夫、有基礎之后的決定。

      另一方面,為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教學上也要進行改革,要教經典的實驗,而不是結論。讓學生知道科學不僅僅是一個結論,還有思想和過程。比如返回1960年,你來設計實驗——怎么破解遺傳密碼。

      課程的深度可以加強。我們要把課程設置得有差別,這樣一些學生的潛力才能顯現出來,發現自己的特長。

      科學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未知性,而不是給學生一個答案。真正的科學研究,多數時間都是失敗的,所以我認為實驗不能全是基礎性的,要有一部分是探討性、不確定、對智力有挑戰的。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潛力,讓他們往創新型人才的方向走。

      總之,我覺得培養創造性人才關鍵需要在四個方面做努力:發現特色、不避爭議、支持青年、堅持理性。

      發現特色的意思是,我們從中小學到大學,都是以總分來選拔人,這對整個社會影響太大了。各科考試成績總分高是一種特色,但是有些人偏科,有些人的能力在功課里面反映不出來,比如很有勇氣、很有組織能力、很能辦事,這些在考試里面體現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各種其他的方法來鼓勵發現和發揮不同人的特性。沒有一個人是樣樣都杰出的,每個人的杰出都是在某些方面甚至某一個方面,所以我們要在特色人才上下工夫。

      保護爭議也一樣,越超前的工作爭議越大,可在中國文化里都希望少有爭議,但爭議越少進步就越小,爭議是進步必然伴隨的一件事情,所以在科學上一定要允許、支持爭議。對年輕人的支持應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尚未獨立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提供良好的個人待遇,使他們在生活上沒有后顧之憂,可以專心于科研訓練;二是為剛剛起步的年輕獨立研究員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使他們最大程度地專注于科研創新。最后,一定要有堅持理性作為保證,否則前面三個事情就可能做亂、做歪、做錯。

      當然,培養是一方面,有時科研的阻力也在于自己有多高的智力、多大的決心、多強的耐心,成為科學家可遇而不可求。追求科學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如果不是出于純粹的科學好奇心,是堅持不下來的。

      拿我自己來說,我做自己高興的事情。我的日常生活是首先把家庭生活的時間固定,然后用剩下的時間工作。從1994年做教授助理開始,我很少在周末或者晚上工作。在科學領域,并不是必須要在實驗室或者辦公室里才可以做研究的。

      我不要求學生刻苦。如果他們有興趣,他們就會追隨自己的興趣。如果他們沒有興趣,那么要求他們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沒有意義。我鼓勵他們去發現自己的興趣點,我讓學生想清楚他們自己想做什么項目和實驗,我只是提供建議、意見和指導,而由他們自己來做決定。一些學生不是很適應這種方式,而另一些學生成長很快。

      學生比我好,使我自豪。學生不如我,使我沮喪。期待中國出現越來越多的年輕科學家,構建中國科學的未來。

    相關文章

    第七屆全國科學實驗展演匯演活動舉辦

    12月1日,由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承辦的第七屆全國科學實驗展演匯演活動暨頒獎典禮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新校區圓滿落下帷幕。來自全國57個推薦單位的166支代表隊為公眾呈現了一場精......

    國際數字地球學會“青年科學家獎”頒發

    12月5日,以“數字科技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數字地球青年創新論壇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會上頒發了國際數字地球學會“青年科學家獎”,河海大學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教授直偉、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以科學素質提升應對人工智能、氣候變化等挑戰

    “在這個從氣候變化到公共衛生危機等方面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戰的時代,科學在尋找可持續解決方案方面的作用從未像現在這樣重要。”12月5日,2024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開幕,聯合國教育、科......

    薛其坤、顏寧依次登臺……這場大會在深開幕

    12月5日,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光明科學城論壇·2024在光明云谷國際會議中心拉開帷幕。論壇以“聚力”“聯動”“揚帆”為主題,匯聚國內外科技、教育以及產業領域各界人士,共議科技前沿發展趨勢。據了解,......

    310萬!石家莊鐵道大學教育領域重大設備更新項目C公開招標公告

    項目概況石家莊鐵道大學教育領域重大設備更新項目C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河北省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平臺(http://ggzy.hebei.gov.cn/hbggfwpt/)獲取招標文件,并于2024年1......

    科學修復揭開曠世名畫的秘密

    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率真與真實——卡拉瓦喬的藝術世界”展覽正在展出。展覽的唯一主角,是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晚期藝術杰作《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馬利亞》。《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馬利亞》“以一幅真跡作品為中心而展開的......

    2024首屆分析科學與儀器大會質譜分會:聚焦前沿,引領突破,共創卓越

    2024年11月9日至11日,首屆分析科學與儀器大會“8分會-質譜科學與儀器”在成都天府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本分會由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玉奎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

    科學研究證實:睡不好就會生病

    睡眠對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但連接心血管病理和睡眠的回路尚不清楚。10月30日,一項發表于《自然》的新研究發現,心臟病發作后,免疫細胞會迅速涌向大腦并促進深度睡眠,這種深度睡眠通過緩解心臟炎癥促進康復。......

    《鋪設通往科學之路——面向變革時代的科技館》出版采購項目評審結果

    中國科學技術館發布《鋪設通往科學之路——面向變革時代的科技館》出版采購項目評審結果公告公告原文:各有關單位:按照《中國科協采購管理辦法》有關規定,本項目分別于2024年9月18日和10月8日發布了申報......

    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發布覆蓋北京市學校教育29個典型場景

    10月26日,2024年北京市數字教育工作推進會上,《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發布,明確人工智能在6大重點教育領域、29個典型場景的應用規范,指導師生穩妥有序開展實踐。今后,《指南》將隨技術進......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