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2-10 09:13 原文鏈接: 饒毅:論文可以看數量也可以看質量

      歲末年初科學界的盤點不斷展開,去年年初曝光的井岡山大學論文造假事件屢被提及。

      井岡山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講師鐘華和工學院講師劉濤為責任人,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的70篇論文存在造假現象,被一次性撤銷。這起中國SCI論文饑渴背景下的瘋狂案例曾令國際輿論嘩然。

      實際上,即便在我國最高水平的科研機構或國家部委高層次的評審中,算數量、比速度,也是比較明顯的問題。一些還算好但并非真正突出的發現,因為其論文發表在國際頂尖雜志,就被國內領導和部門作為突出貢獻而慶祝并給予極大的支持。

      近年來,我國科研論文發表數量突飛猛進。最新的媒體數據顯示,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期刊論文數量,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據統計,這些科研論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開外。真正極好的論文,在中國還是鳳毛麟角。

      近日,記者就科學界如何潛心學術、摒棄急功近利專訪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他一直堅持科研的質量、回歸科學本質,秉持“慢”的理念。

      2007年,時年45歲的饒毅從美國西北大學歸國,他曾任該校講席教授、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其實驗室研究方向是高等動物發育的分子信號。饒毅的回國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并被認為是中國科技界吸引力增強的標志之一。

    記者:在國內的學術圈中,您的論文數量似乎并不多?
    饒毅:論文是發表你的科學發現。論文可以看數量也可以看質量。如果用《讓子彈飛》來比喻,你可以算很多次槍聲后擊中很多目標,但也可以看看子彈擊中了什么目標。中國現在可能主要看槍響后報捷的喜報用什么材料,就是問發表在什么雜志,而很少人能判斷打下的目標到底多重要。

      我自己的論文數量比較少,自從2004年有獨立的國內實驗室后,發表過3篇原始文章。其中,兩篇是神經發育:2005年《細胞》報道GSK參與極性形成,2007年《發育生物學》報道ILK參與極性形成;一篇是行為,2008年《自然—神經科學》報道鱆胺參與爭斗。

      另外2005年我應邀在《自然—神經科學》發表過一篇述評,評論同期一篇文章,雖然不是我們的研究,但我挺喜歡這篇文章,它對原研究者的結果提出不同的解釋。

      而2006年、2009年、2010年,我在北京的實驗室論文數量為零。

      這是國內實驗室中發表論文特別慢的活標本,可供批判。

    記者:我發現有個很矛盾的現象,您經常在中國報刊寫文章,好像不低調,但對科學卻很有耐心,又很低調。
    饒毅:不矛盾。我寫的中文文章,是為了推動改革、為了改善科學文化、為了讓青年學生少受不良風氣誤導,所以數量不能太少。而科學是我的本行,無需在公眾中談。我自然有我的科學交流對象,而且我主張研究過程中積極交流,而不僅限于交流已經發表的工作。
    記者:很多人對您個人實驗室的情況也很好奇?
    饒毅:我的實驗室,無論是以前在美國的實驗室,還是后來在北京的實驗室,迄今為止,速度都不算很快。

      在我的實驗室,做實驗完全取決于做實驗者的喜好和自身動力,學生、技術員都有很大余地,而且他們多半很有主見。前不久的組會上,一個學生在回答我建議時說“好”,實驗室其他人員驚訝了半天:好像是第一次聽學生說“好”而不是反駁我。

      一般來說,我的實驗室不依賴速度的競爭,而是需要多想,多探討,選擇別人不太做的領域。

      在美國時,我實驗室做得最多的是神經導向分子,特別是1999年發現Slit蛋白質是神經纖維排斥性導向分子。這是我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Corey Goodman、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Marc Tessier-Lavigne同時發現的。

      他們都是比我年資高的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Goodman的年資可以做我老師,Tessier-Lavigne是新任洛克菲勒大學校長因為1994年證明第一個導向分子的工作聞名于世。1999年我們三個實驗室的論文發表在同一期《細胞》雜志上。

      我的實驗室當年還有兩篇文章,分別發表在《自然》和《神經元》,報道Slit參與神經細胞遷移的導向作用。因為我們已經做了一些工作,才能在該領域做下去。后來,從1999~2009年十年,我們共發表約20篇論文,全部集中在神經導向,以Slit為主,也做過其他兩個分子,所有這些都集中理解一個問題:導向的分子機理。

    記者:回國以后呢?
    饒毅:我希望在中國的工作和我在美國的工作一樣。我回國的時候,估計能做到這點。但是,從發表的論文看,我在中國的實驗室,論文數量特別少。即使如此,我現在也有信心把國內的工作做得比美國的好。

      這幾年我的實驗室研究方向從發育轉到行為。實驗室一些學生探討和摸索了不同的行為范式,最后我們決定做社會行為的分子和細胞機理,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途徑,剖析動物間相互作用的機理。這種轉型,本身需要時間。我們進入新領域,行為領域的人不熟悉我們。行為和發育不同,有很多人工觀察的部分。我不放心,重要實驗,我都至少看兩個以上學生重復的結果,不能出紕漏,必須嚴謹。所以,對于自己實驗室的“慢”,我覺得至少在目前是必需的。

    記者:如何解讀這種“慢的標本”?
    饒毅:科學研究的慢,不是偷懶不做,而是指重要的結果出現慢,但研究者積極思考,積極推進研究。

      是否慢與個人風格和特色有關,也和研究的性質和領域有關。我們實驗室因為研究性質、轉型、風格、時期等多種綜合因素,不可能快。我們不是故意追求慢,是速度不能做我們的目標,質量和高度更受重視。

      在科學界,有少數科學家個人的產出可以既快又好。或許可以說,這是學術界都喜歡的“西施”,我們實驗室很尊重和羨慕做得既快又好的科學家。

      但是,我自知不是“西施”,而是有很多缺陷的研究者,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什么都做好,不可能很快,也就不宜“東施效顰”。

    記者:論文發表的雜志好像大家覺得很重要,您如何看?
    饒毅:在哪個雜志發表,說明當時一些同行對論文質量和重要性的看法。但是,它并非所有同行的看法,而是幾個審稿人的看法,有時可以出現偏頗,而且有時間問題。所以,雖然發表的雜志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文章的重要性,但是也會出現不準確的時候。

      比如,神經生物學近年最重要的一個技術發明是光遺傳學,就是用光來操縱分子,發明技術的兩篇關鍵論文,值得獲諾貝爾獎,但它們在《自然—神經科學》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而很多相關的后續文章發表在《自然》、《科學》和《細胞》上。

      這是因為剛剛出來時,幾個編輯和審稿人沒有馬上意識到其重要性,而后來大家很快都意識到重要性,所以后續的文章刊登在更顯眼的地方。其他領域也出現過這樣的現象,所以,一定要看內容、做學術判斷,而不能單純看發表雜志的名稱。如果只看雜志名稱,那么我們各個單位就不用科學家,而可以請初中生來評價科學了。

    記者:您是否也感受到了一些壓力?
    饒毅:目前中國科學界比較求快,對我也不例外。

      有人譏笑我老得不行而回國,有人認為我只能寫博客不能做科研,有人認為我做不出科研成果才談政策……不一而足。

      也有人好意告誡我發表論文比發表議論重要,而且應該又快又多。實驗室的學生也有善意的擔心。我不愿騷擾實驗室學生,不會經常催結果,而是有問題就討論。

      但我不可能做到又快又好,只能有選擇。

      好在我已有工作基礎,而且2005年在中國發表過一篇《細胞》論文,我得到的支持可以持續一些時間,只要我不怕喝倒彩的壓力,不脫離自己的特點轉而追求急功近利,還可以承受慢一些帶來的壓力。

    記者:對于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您有哪些建議?
    饒毅:對于中國的研究者來說,特別是年輕的研究者,目前比較難,如果做得慢的,在國內壓力會比較大。

      我現在愿意出來講這些不是我自己需要特別支持。我接受采訪,就是想提供一個標本,希望國內多一些單位能選拔和支持一些慢的人,特別是一些年輕人。在目前情況下,選擇優秀的人、有潛力的人、積極工作的人,即使他們“慢”,也支持他們,是不太容易的事情。支持快的人,支持錯了,也沒人責怪。而支持慢的人,也可能有搞錯的時候,作為各級資源掌握者、決策者,這很不容易。

    但是,世界科學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今后最重要的科學發現,既可能出自快的途徑,也可能出自慢的方面。因此,不同的科學工作者根據各自特點,有所選擇,有得有失。

    相關文章

    楊冪論文公布,網友稱“查重率只有0.9%”

    知名影視演員楊冪在C刊擴展版發表文章的話題引起熱議。國家廣電總局主管、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主辦的學術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擴展版、北大中文核心)在2024年第六期發表了一篇名為《淺......

    歐美高校博士論文盲審制度有何啟示

    在本專欄往期文章中,我提到了國外高校的博士論文審查情況。那么,歐美大學中是否也有博士論文的校外盲審機制?如果有,它們是怎么做的?如果沒有,原因何在?它們的經驗,對于我們來說有何可借鑒的方面?美國高校:......

    《自然》(20240620)一周論文導讀

    編譯|馮維維Nature,20June2024,Volume630Issue8017《自然》,2024年6月20日,第630卷,8017期物理學PhysicsAsecondaryatmosphereo......

    16.1!《極端制造(英文)》期刊JCR影響因子蟬聯學科第一

    北京時間2024年6月20日,科睿唯安發布最新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簡稱JCR?)。《極端制造(英文)》(InternationalJournalofE......

    重磅!2024年影響因子正式發布最大變化是…

    6月20日,2024年影響因子已全面發布!完整名單下載:2024JCR.xlsx今年JCR的最大變化為:把屬于不同數據庫,但屬于同一學科的期刊統一進行排名。影響因子最高神刊:CA-ACANCERJOU......

    大學副校長兩年間28篇論文遭質疑已開始強制撤稿

    近日,美國查爾斯·德魯醫科大學副校長JayduttVadgama(杰杜特·瓦德加瑪)的一篇論文被期刊撤回,原因是“該論文與此前發表的論文涉嫌圖像重復,主編不再相信其數據”。但這位副校長“不同意撤稿”,......

    關于開展2024年度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博士學位論文激勵計劃的通知

    各高校、研究院(所)及有關機構:為推動我國儀器儀表領域的科技進步,激勵儀器儀表領域的博士畢業生潛心鉆研,務實創新,展示宣傳一批高水平的博士學位論文,激勵更多青年科學家為儀器強國做出更大的貢獻,中國儀器......

    發頂刊獲百萬重獎引爭議,當事人:希望更多關注我的研究

    5月29日,南京中醫藥大學朱家鵬教授團隊,以第一完成單位身份在Nature發表研究成果,這是該校70年來第一篇Nature論文。基于此,南京中醫藥大學授予朱家鵬“人才突出貢獻獎”,并給予100萬元經費......

    即時開通權限!科學網APP推出論文&基金全新活動

    截至5月25日,科學網APP論文頻道在推出1300本期刊最新論文資訊的基礎上,再次新增100本期刊!在過往活動中,我們也收到了不少用戶關于活動參與方式的反饋。為了方便用戶,科學網APP進行了功能升級,......

    不服接連被撤3篇論文,高校教授將起訴出版商

    “撤回我們的論文是不合理的,這項研究將保護數百萬人的生命!”接連遭遇3次撤稿后,印度阿米提大學教授SanalKumar“破防了”。在近20年的學術生涯中,他提出了一項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全新理論,但該理論......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