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8-17 10:06 原文鏈接: 饒議科學:疫苗的發明與免疫學的起源

      免疫學研究源于人類希望抵抗傳染病,也與人類對輸血的實際需求有關。經過 迷信、迷惑、試錯等多個階段,步履艱難、甚至犯過錯誤,堅持探索的嚴肅研究者 逐漸從現象到本質,到 1898 年確定:抵抗傳染病和輸血涉及相同的核心問題--針對 非我的監控和處理—同為免疫。在分子和細胞機理方面,在 1900 年誕生側鏈學說后, 對免疫球蛋白發生的詮釋就不斷被修改,1957 年出現克隆選擇學說,1960 年代開始 認知抗體蛋白質的結構,1970 年代發現編碼抗體的 DNA 有特殊的重組機制。

      7.1 天花的預防

      在兩千五百年前,古希臘歷史學家 Thucydides (公元前 460-400)在記錄公元前430年流行雅典的瘟疫時,指出患病痊愈者一般不再發病、如果發病一般也不致死。 基督教曾把認為第一次就不生病者是無罪者(我們今天知道是天然免疫者),而患病痊愈者當成洗清了罪惡(實際為后天免疫者)。在歐洲所謂中世紀的階段,阿拉伯世界和伊斯蘭地區的科學發展,改變了人類對傳染病和免疫的宗教和迷信看法。

      天花(variola, small pox)可能有上萬年的歷史(Riedel,2005):在公元前一千 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留有天花的痕跡,中國也在公元前 1122 年就有天花的記載,歐 洲在 5 世紀到 7 世紀間開始有天花的記載。天花曾肆虐世界,死亡率高、不死也留 下失明或臉上疤痕等后遺癥。18 世紀歐洲天花感染率非常高,接近全部群居人口, 占兒童死亡率的三分之一。

      人們很早知道已患過天花的人不會再患天花。在世界上多個地區曾出現用天花 病人的少量膿液接種給健康人,使后者獲得免疫力。這一方法也有人告訴歐洲,但未獲推廣。

      英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蒙太古夫人(Mary Wortley Montague,1689-1762) 于1717 年在伊斯坦布爾根據當地流傳的方法,請使館醫生 Charles Maitland (1668-1748)監督給自己兒子接種少量天花(Downie,1951)。

    圖片.png

      回英國后,她請Maitland 再給女兒接種,Maitland 要求有六個醫生在場。

    圖片.png

      成功后,其中一位醫生要求給自己的兒子接種。英國還用犯人和孤兒做過接種,有結果讓皇后放心后,她再允許給王子接種,這樣逐漸傳開。

      接種少量天花既可能有效,也可能導致天花發病。

      1774 年,英國農民Benjamin Jesty (1737-1816)用擠奶女工的牛痘給自己妻子和兩個兒子接種,成功地避免了他們患天花(Pead,2003),但他沒用文字記錄相應結果發表文章。

    圖片.png

      鄉村醫生 Edward Jenner (1749-1823) 有相當的科學基礎,因 1787 年確定杜鵑的行為而于 1789 年入選皇家學會。

    圖片.png

      1796 年 5 月 14 日,Jenner從擠奶女工 Sarah Nelmes 手上取得牛痘接種給 8 歲的男孩 James Phipps (1788-1853),六周后接 種少量天花,Phipps 完全不被感染,證明牛痘誘導免疫的成功。Jenner 第一位正式 發表文章報道牛痘接種的方法。1798 年,Jenner 總結了自己接種病例以及通過訪問 得到的一些回顧性病例,共23例發表專著 (Jenner,1798),1799 再加例子,到 1801 年英國有逾六百例(Jenner,1801)。

    圖片.png

    圖片.png

    圖片.png

      Jenner 還區分了真的牛痘和假的牛痘,從假牛 痘獲得的材料不能有效地引起對天花的免疫,真牛痘才能保證成功地誘發免疫。 Jenner 稱牛痘為 Variolae vaccinae(牛的天花),用牛痘接種導致人體對人源天花的 免疫就被稱為 vaccine。雖然Jenner當時有一個錯誤,認為牛的天花來自馬的炎癥, 但他對牛痘接種的方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免疫學的發展與微生物學相關。十九世紀,法國化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和德國醫生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為代表的科學家們證明傳 染病的病原菌學說,建立培養細菌的方法,發現重要的致病菌,發明多種傳染病的疫苗(炭疽病和雞霍亂疫苗等)(Pasteur,1881),推動了免疫學的發展。巴斯德把原 來詞根為牛的 vaccine 推廣為廣義的疫苗(Baxby,1999)。

      接種疫苗后,人獲得免疫力的原理是什么?巴斯德曾錯誤地認為是第一次感染 過程中細菌耗盡了體內對細菌生長需要的營養成分,所以細菌不能再感染同一個人, 該個體從而產生免疫力。

      7.2 抗血清的發現

      先天免疫的發現歸功于俄國科學家 élie Metchnikoff(1845-1916)在俄國和法國進行的研究。Metchnikoff 最早在其比較病理學研究中發現吞噬細胞的作用 (Metchnikoff,1884,1901,1905; Tauber, 2003)。

      體液免疫研究源于德國。

      1888年,法國細菌學家 Emile Roux (1853-1933)和旅法瑞士細菌學家 Alexandre Yersin(1863-1943)發現白喉毒素是白喉桿菌致病的原 因。1889年柯赫實驗室的北里柴三郎(Shibasaburo Kitasato,1853-1931)發現破傷 風毒素是破傷風桿菌致病的原因。在毒素研究風靡一時的情況下, 柯赫曾誤認為結核菌素(tuberculin)是結核桿菌治病的原因。

    圖片.png

      1890 年,柯赫研究所的Emil Adolf Behring (1854-1917)和北里柴三郎發表“動 物對白喉和破傷風免疫的機理”一文,報道了白喉毒素的抗毒素和破傷風毒素的抗毒 素(Behring and Kitasato,1890),是現代免疫學的開創性工作。

    圖片.png

      Behring 和北里證明 在不含細胞的血清中有免疫作用的物質:抗毒素。也就是現在生物醫學界熟悉的抗體。

      Behring 主要做白喉、北里做破傷風的抗毒素,他們獲得的含抗毒素的血清(抗 血清)既能治療已感染的動物,也能預防健康動物被感染。在 Behring和北里之前, 除了細胞免疫之外,免疫的原因認為是因為血液有殺菌能力、或動物適應了毒素、 或動物在接種后發生了化學變化使其體液和組織不利于微生物生長。Behring 用大鼠 進行的白喉研究不支持以上解釋,而提出免疫后動物的血液可以中和白喉毒素,這 一結論在北里的破傷風毒素研究得到進一步支持和推廣。

      Behring 和北里報道的破傷風實驗既用過破傷風桿菌、也用過破傷風毒素作為免 疫原,用低于導致疾病的劑量注射給兔,誘發兔的免疫,被注射后的兔對再感染或 破傷風毒素有 20 倍的抵抗力。從有免疫力的兔的頸動脈獲取血,注射給小鼠的腹腔, 得到的兩只小鼠與未被免疫兔血注射的兩只小鼠比較。后者在破傷風桿菌注射后分別于 20 小時、36 小時死亡,而免疫兔血注射過的小鼠健康生存。如果將免疫的兔 血凝結,其上清也就是血清。以免疫的兔血清注射 6 只小鼠的腹腔,24 小時后他們 再被破傷風桿菌感染不會生病,而對照小鼠 48 小時死亡。以上實驗顯示免疫的血清 可以讓正常動物對感染的抵抗力增加,有預防作用。他們還將抗血清與可以感染小 鼠的破傷風桿菌同時注射進入動物體內,也提高動物的生存,他們認為這是治療作用。一旦被注射抗血清,無論預防式、還是治療式,小鼠都可以獲得長期免疫。作 為對照,非免疫的兔血清,沒有這些作用。Behring 和北里的實驗用的抗血清不僅來 源于兔,還用過牛、馬和羊。

      Behring 和北里的文章清晰地表明血清中含有對抗毒素的物質:破傷風免疫后的 兔血可以中和破傷風毒素;這一作用存在于無細胞的血清中;將免疫動物的血清轉 入其他動物可以繼續發揮作用;未經免疫的動物不具有消滅破傷風毒素的能力 (Behring and Kitasato,1890)。這篇文章開創了體液免疫。

      一周后在同一刊物,Behring 單獨發表了有關動物對白喉免疫力的論文(Behring, 1890),補充他和北里合作發表的破傷風毒素文章。他發現動物的血液也可以產生對 白喉毒素的免疫力。

      Behring 單獨的這篇文章未用抗血清一詞,理解程度不如兩人合作的抗破傷風毒素的文章。

      當時也在 Koch 研究所工作的 Paul Ehrlich (1854-1915)也研究了抗毒素。

    圖片.png

      Ehrlich 發現了兩種植物蛋白質(蓖麻毒素(ricin)和相思子毒素(abrin)的抗毒素(Ehrlich, 1891b)。他先給鼠低劑量的蓖麻毒素,逐漸增加劑量,前五天沒有變化,第六天鼠 對蓖麻毒素的耐受力大大提高(蓖麻毒素的致死劑量提高到最初的 13 倍),其后可 以逐漸增加,但不能超過 1000 倍。主動免疫延續的時間長于6個月。與白喉和破傷風抗毒素一樣,產生了抗毒素的動物血液可以輸給其他的動物而使其產生被動免疫。 被動免疫時間遠短于主動免疫,但他沒有確定具體時間。同樣,他發現相思子毒素 可以誘導免疫。兩種免疫都是特異的,沒有交叉,他提出不同毒素誘導的抗體是不 同的。1892 年,Ehrlich 發表“免疫的遺傳和吮乳”一文,揭示新生鼠含母親來源的抗 體,提示抗體可以傳過胎盤到達胎兒,而出生后的嬰兒還可以通過母乳再得到抗體, 嬰兒的消化道不同于成人,沒有破壞抗體,而可以吸收抗體進血液(Ehrlich,1892)。

      因為效率不高、變異較大,Behring的抗白喉血清產量不穩定,用其方法的工廠 (Hoechst)難以獲得高效價的抗血清。Ehrlich的抗蓖麻毒素抗血清和抗相思子毒素 抗血清有較高效價,而且Ehrlich檢測方法的定量化較好。在Behring邀請、Koch支持下, Ehrlich于1892年改進抗白喉抗血清和抗破傷風抗血清的生產。1894年Ehrlich 等發表了“白喉抗血清的生產和應用”(Ehrlich,Kossel and Wassermann,1894)。他們的改進包括:用山羊(和牛)產生抗體;通過先用低劑量后增加劑量獲得高效價 抗體;用標準制備的毒素在體外檢測抗血清中和毒素的比率,檢測抗血清的效價(“免 疫單位”)。他們制備的抗血清很穩定,臨床治療效果很好。他們還發現可以用山羊的 乳汁獲得抗體也有效果。血清含量是乳汁的20倍左右,但一天可獲30升乳汁,相當 于約1.5升的血。1896年,普魯士教育部長請Ehrlich建立“血清研究和檢測研究所”。 Ehrlich費很大精力標準化白喉抗血清的檢測方法。

      Ehrlich首先將毒素和抗毒素的作用視為化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Ehrlich,1885,1897):一個毒素分子與特定的不可 改變量的抗體相結合(Ehrlich, 1897)。Ehrlich稱抗血清中起作用的分子為抗體 (antik?rper,antibody) (Ehrlich,1897)。

      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需求是推動免疫學的一條主線。另一條是對輸血的需求。

      節選自 饒毅 《生物學概念與途徑》第七章 “多樣性:免疫球蛋白”的第一節和第二節,該章共13節,見:http://www.raolab.org/upfile/file/20210602083632_143315_92485.pdf

    相關文章

    通用流感候選疫苗動物實驗效果顯著

    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勒納研究所科學家報告稱,在小鼠身上開展的測試結果顯示,他們開發的通用流感候選疫苗引發了強烈的免疫反應,且能在動物接觸病毒后保護其免受嚴重感染。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

    東華大學團隊:探索NIRII熒光成像引導的膠質母細胞瘤治療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最致命的原發性腦腫瘤之一,但其診斷和治愈性治療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2024年8月19日,東華大學李靜超團隊在Advanced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Neutrophil-......

    筑牢免疫防線保障肉鴨健康

    如今,鴨子已經成為中國人餐桌上重要的肉制品。據統計,我國肉鴨的年出欄量已超過40億只,鴨子成為我國肉類產品的第三大來源。但長期以來,鴨用疫苗品種不全,特別是多種新發疫病仍無疫苗可用,成為制約我國養鴨業......

    這些癌癥預防的說法靠譜嗎

    預防的說法靠譜嗎 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癥完全可以預防。大量研究證實,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遠離致癌物、接種疫苗、保持樂觀心態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癌癥風險。不過,網絡上有關預防癌癥......

    一款減毒瘧疾疫苗首次證明可以保護孕婦,預計三年后上市

    計劃三年后上市的一款瘧疾疫苗首次在臨床試驗中證明了對孕期女性存在保護力。這是一種基于惡性瘧原蟲子孢子的輻射減毒、非復制性全生物疫苗——PfSPZ疫苗,由總部位于美國馬里蘭州羅克維爾市的沙納瑞亞公司(S......

    有更多證據表明帶狀皰疹疫苗可以預防癡呆

    一項新研究顯示,最新的帶狀皰疹疫苗可能比舊的疫苗更有效地延緩甚至預防癡呆癥的發生。已知接種帶狀皰疹疫苗與預防癡呆有關。現在看來,相比舊疫苗Zostavax,一種自2017年開始使用的名為Shingri......

    2024第六屆中國西部生物學術年會暨生物制藥質量分析技術論壇圓滿落幕!

    2024年7月11日-12日“第六屆中國生物學術年會暨生物制藥質量分析技術論壇”在成都渝江皇冠假日酒店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食品藥品企業質量安全促進會檢驗檢測服務分會,北京中航環宇聯合主辦”、“天津萬......

    研究揭示腫瘤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腫瘤免疫微環境在影響癌細胞免疫逃逸和轉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癌細胞的轉移通常要求降解與重構微環境中的胞外基質。過去相關研究主要側重于生物化學層面,微環境中物理因素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探索,特別是細胞外......

    重大突破!我國學者揭示腫瘤免疫治療新機制

    在人體復雜的免疫系統中,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平衡:既能有效清除“異己”,又能避免誤傷“友軍”。然而,這種平衡有時會被“狡猾”的腫瘤細胞所利用,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CD47-SIRPα免疫檢查點就是人體內的......

    SciAdv:科學家識別出一種潛在疫苗佐劑—PVP037

    很多疫苗只是部分有效,其療效會逐漸減退,或者對于非常年幼和老年人并不會發揮作用;十多年以來,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一直在嘗試通過添加諸如佐劑等化合物來改善疫苗的功效從而增強疫苗接種者機體的免疫反應。......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