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隨著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駐張家界市人民醫院骨科執行主任竇鵬程帶領該學科骨關節團隊,采用“個體化3D打印髖臼假體”完成全市首例髖關節翻修手術患者的康復出院,標志該院骨科關節外科團隊在當地數字化手術、髖關節翻修手術技術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78歲的李奶奶,因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松動導致右髖關節疼痛5年,已癱瘓在床4年余,特來張家界市人民醫院骨科就診。竇鵬程會同該病區向自力、李鵬、劉亮主任醫師,術前對患者進行了詳細的檢查和評估,通過X線和CT掃描發現患者髖臼側假體松動伴巨大骨缺損,達到Paprosky III型。考慮患者年齡偏大、基礎病多及經濟困難等多方面因素,該團隊決定采用“個體化3D打印髖臼假體”這種目前較先進且經濟的手術方式進行翻修。
“我們通過采用3D打印技術,精準打印患者骨缺損情況,并設計了多套手術方案進行計算機模擬推演,最終敲定了3D訂制人工假體組件。” 竇鵬程介紹,經過十余天的精心準備,歷時2小時手術,順利完成此次髖關節翻修術。
竇鵬程表示,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人工關節因其確切的療效,在近數十年來得到普遍應用。伴隨使用年限的增加,假體的松動、下沉及外傷所致的假體周圍骨折等情況逐漸增加,常需要對髖關節翻修。相對于初次置換,人工關節翻修手術較為復雜,技術要求高。巨大骨缺損是人工髖關節翻修手術中較難處理的一種情況,可采取打壓植骨、墊塊等方式進行處理,但操作復雜且手術花費較高。3D打印技術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本次采用該技術,依據患者的個體解剖特點定制個性化人工假體,可提高手術精準度,使復雜的手術簡單化,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出血,降低整體醫療費用,極大提高手術的精準性和安全性,使患者享受到個性化精準醫療,有助于患者實現快速康復和長期良好的手術效果。
具有復雜幾何形狀的聚合物衍生陶瓷在環境科學和生物醫學等工程領域具有應用價值。然而,固有脆性和剛性的樹脂基陶瓷前驅體難以實現結構層次跨越不同尺度的陶瓷構件,限制了復雜陶瓷器件的高精度制造。柔性聚合物陶瓷......
具有復雜幾何形狀的聚合物衍生陶瓷在環境科學和生物醫學等工程領域具有應用價值。然而,固有脆性和剛性的樹脂基陶瓷前驅體難以實現結構層次跨越不同尺度的陶瓷構件,限制了復雜陶瓷器件的高精度制造。柔性聚合物陶瓷......
6月27日,隨著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駐張家界市人民醫院骨科執行主任竇鵬程帶領該學科骨關節團隊,采用“個體化3D打印髖臼假體”完成全市首例髖關節翻修手術患者的康復出院,標志該院骨科關節外科團隊在當地數字化......
6月27日,隨著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駐張家界市人民醫院骨科執行主任竇鵬程帶領該學科骨關節團隊,采用“個體化3D打印髖臼假體”完成全市首例髖關節翻修手術患者的康復出院,標志該院骨科關節外科團隊在當地數字化......
6月27日,隨著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駐張家界市人民醫院骨科執行主任竇鵬程帶領該學科骨關節團隊,采用“個體化3D打印髖臼假體”完成全市首例髖關節翻修手術患者的康復出院,標志該院骨科關節外科團隊在當地數字化......
4日,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謝濤教授、吳晶軍研究員團隊設計出一種新型光敏樹脂,并用它通過3D打印做出能拉伸到自身長度9倍以上、憑借直徑1毫米的“身軀”提起10公斤物件的“超級橡......
4日,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謝濤教授、吳晶軍研究員團隊設計出一種新型光敏樹脂,并用它通過3D打印做出能拉伸到自身長度9倍以上、憑借直徑1毫米的“身軀”提起10公斤物件的“超級橡......
4日,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謝濤教授、吳晶軍研究員團隊設計出一種新型光敏樹脂,并用它通過3D打印做出能拉伸到自身長度9倍以上、憑借直徑1毫米的“身軀”提起10公斤物件的“超級橡......
4日,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謝濤教授、吳晶軍研究員團隊設計出一種新型光敏樹脂,并用它通過3D打印做出能拉伸到自身長度9倍以上、憑借直徑1毫米的“身軀”提起10公斤物件的“超級橡......
利用一種專門設計的3D打印真空系統,英國諾丁漢大學物理學院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通過探測疇壁來“捕捉”暗物質的新方法,有望在理解暗能量和暗物質方面邁出重要一步。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D》上。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