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主要用于中國和日本 的食材中。香菇皮炎(SD)是口服香菇后在皮膚上出現 鞭笞樣紅斑、丘疹、水皰甚或瘀斑,本病臨床比較少 見。筆者診治 3 例,現報告如下。
1 病例資料
例 1. 患者男,31 歲,巴西人,意大利裔。因頭部、 面部、軀干及四肢出現鞭笞樣紅斑、丘疹伴瘙癢 1 d, 于 2015 年 11 月 28 日就診于鄭州人民醫院皮膚科。 患者 2 d 前曾食用未制熟的香菇,1 d 后頭部、面部、軀 干及四肢出現鞭笞樣紅斑及丘疹,自覺瘙癢,未治療。 患者既往體健,近日無發熱、腹痛、腹瀉及呼吸困難等 系統不適。否認系統性疾病史及近期用藥史。 體格檢查:系統檢查均正常。皮膚科檢查:頭部、 面部、胸部、背部及四肢可見多條較窄鞭笞樣紅斑,雜 亂無章,其上有少量小丘疹(圖 1),無水皰及滲出,黏 膜無異常,皮膚劃痕癥( -)。 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均正常。患 者拒絕行組織病理檢查。 根據典型臨床表現及發病前香菇食用史,診斷為 香菇皮炎。 治療:予外用復方氟米松軟膏等對癥治療 2 周, 皮損消退。
例 2. 患者男,33 歲。因頸部、軀干及雙上肢出現 鞭笞樣紅斑、丘疹伴瘙癢 2 d,于 2016 年 2 月 4 日就 診。患者發病前 1 d 曾食用未制熟香菇。2 d 前頸部、軀 干及雙上肢漸出現鞭笞樣紅斑、丘疹,自覺瘙癢。否認 系統性疾病史及近期用藥史,否認蕁麻等特殊植物接 觸史。 體格檢查:系統檢查均正常。皮膚科檢查:頸部、 軀干部及雙上肢可見多條鞭笞樣紅斑,輕度腫脹,表面密集分布粟粒大丘疹(圖 2),皮膚劃痕癥( -)。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及肝功能均正常。 診斷:香菇皮炎。 治療:予外用地奈德乳膏等對癥治療 10d,皮損消退。
胸部及腹部可見多條較窄鞭笞樣紅斑,雜亂無章,其上有少量小丘疹 圖 1 香菇皮炎患者(例 1)胸部及腹部皮損
胸腹部( A)及背部( B、 C)可見多條鞭笞樣紅斑,輕度腫脹,表面密集分布粟粒大丘疹 圖 2 香菇皮炎患者(例 2)胸、腹部及背部皮損
例 3. 患者女,24 歲。因面部、頸部、背部及四肢條 索狀紅斑、丘疹伴瘙癢 2 d,于 2016 年 3 月 22 日就 診。患者發病前 2 d 有香菇食用史。否認系統性疾病史 及近期用藥史。 體格檢查:系統檢查均正常。皮膚科檢查:頸部、 背部及四肢可見條索狀、鞭笞樣紅斑,輕度隆起于皮 面,表面密集分布針尖至粟粒大丘疹,皮膚劃痕癥 ( -)。患者拒絕行組織病理檢查。 根據病史及典型臨床表現,診斷:香菇皮炎。 治療:予外用復方氟米松軟膏等對癥治療,5 d 后 皮損痊愈。
2 討 論
1977 年 Nakamura[1]首先描述 23 例患者因食用香 菇出現特征性的 SD 后,日本、歐洲[2-4]及美洲[5-6]等地相 繼有多篇文獻報道。本病患者幾乎均為成年人,男性 略多于女性。SD 主要發生于食用生的或未制熟的香菇 后 24~48 h 內,臨床表現為線狀或條索狀、鞭打樣紅 斑,上有散在或群集分布的細小丘疹、丘皰疹或瘀斑, 幾乎所有患者軀干都會受累,而四肢、頸部、面部和頭 部出現皮損的概率依次遞減[7],患者會伴有不同程度 的瘙癢,皮膚黏膜一般不被累及。Hamer 等[2]報告 1 例 SD 患者口腔黏膜同時出現了潰瘍和膿皰。本病一般無 系統癥狀,極少患者出現發熱的報道。實驗室檢查方 面尚無特異性發現,Nakamura[7]報告 51 例患者中發現 有 4 例患者氨酸">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轉移 酶均升高。SD 組織病理無特異性[6],主要表現為表皮 局灶性角化過度或角化不全,海綿樣水腫,真皮乳頭 水腫,真皮淺層毛細血管擴張,擴張的血管周圍有以 淋巴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等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 本病診斷主要依靠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及明確的 香菇食用史,必要時可以采用口服激發試驗[4],本文 3例患者均拒絕該試驗,但根據患者有食用未煮熟香菇 史,服用后 1~2 d 出現典型皮損,故診斷成立。 本病主要和化療藥物博來霉素所致的鞭索形色 素沉著過度相鑒別,二者均有鞭索皮炎樣表現,但是 博來霉素所致鞭索樣色素沉著過度多在線狀紅斑后 出現色素沉著,而 SD 緩解后無色素沉著改變;發病前 服用博來霉素的病史也可以用作鑒別,且博來霉素所 致鞭索樣色素沉著過度無丘疹樣皮損。另外,隱翅蟲 皮炎也可呈條索狀皮炎樣表現,但隱翅蟲皮炎多有糜 爛、滲出伴有灼痛等不適感,且滲出液接觸正常皮膚 即可發疹,而 SD 常表現為紅斑、丘疹,而無糜爛及滲 出表現,伴有程度不一的瘙癢且接觸皮疹后再接觸正 常皮膚不會誘發新的皮疹;發病前有無食用香菇病史 也可鑒別。其他可能出現鞭索樣皮炎表現的疾病還有 皮肌炎、成人 Still 病及乳腺癌,另外使用紫杉萜治療 患者亦有出現類似皮損的報道[5]。 本病確切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大部分報道顯 示本病皮損非搔抓引起且在發病期間搔抓皮膚不會 出現新的皮損,但有個別患者出現同形反應現象[8]。一 般認為是易感個體對香菇多糖的一種毒性反應。香菇 多糖是一種存在于香菇細胞壁里的不耐熱的多糖,在 充分的烹制過程中因構象變化而被滅活[3]。但也有學 者報告患者服用充分烹制的原木栽培的香菇后亦出 現 SD,認為原木栽培的香菇是 SD 的真正致病原因[9]。 香菇提取物斑貼試驗及點刺試驗多為陰性,特異性 IgE 水平一般正常,雖然極個別報道總 IgE 水平升高, 因此也有學者提出光毒性的發病機制[10]。本文 3 例患 者皮損多發于隱蔽部位且無光曝露史。 本病呈良性經過,多在 1~3 周內自行消退,可以不 予治療,若有瘙癢不適等癥狀可以口服抗組胺藥或外用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對癥治療。香菇在我國是一種廣泛使 用的食材,希望通過本文使廣大醫務人員認識本病并指導患者在食用香菇時應充分制熟以避免SD的發生。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