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4-22 08:50 原文鏈接: 馬臻:環境與心態

      ■有時候,你認為一些機制上的問題是專門針對你的,但其實別人也是一樣熬過來的。

      談及國內科研環境,我感到這很難講:無論說國內的科研環境很好或很糟都兩頭不討好,很多話題(如資源分配不均、學術不端)是“老生常談”,況且針對宏觀層面“指點江山”不符合我的身份。作為一個在國內讀完本科、碩士,在國外讀了博士、做了博士后,然后回國工作的青年教師,我在實踐中逐漸悟出,心態很重要。以下,我來分享些個人的所見所感。

      不要一味抱怨環境。抱怨也沒有用,一個學校、一種機制,存在了那么長時間,是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輕易改變的,也不會為了你而制定“特別條款”。有時候,你認為一些機制上的問題是專門針對你的,但其實別人也是一樣熬過來的。Richard Templar在The Rules of Life中提到,生活的規則之一是“改變你所能改變的,其余的就讓它去”。李開復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提到:“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與其埋怨種種現象是多么不合理、社會是多么不具有邏輯性,還不如認真做事,提高自己的“能量級”。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畫了一個圓圈,寫上“關注圈”,把每個人格外關注的問題歸入“關注圈”。在“關注圈”內畫一個同心圓,寫上“影響圈”,把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歸入“影響圈”。作者寫道:“積極主動的人專注于‘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擴張和成長。反之,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于‘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范圍的事情不放,結果越來越怨天尤人,自怨自憐,并不斷為自己的消極行為尋找借口。錯誤的焦點產生了消極能量,再加上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響圈的日益縮小。”

      調整心態,轉換視角。前不久,我在游覽杭州靈隱寺時看到一張宣傳海報寫著:“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不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這是一種好的心態。余惕君在《凡塵悟道》中寫道:“人生在世不離境,或環境,或心境,或順境,或逆境。何為大智慧?不拒逆境,不求順境,隨緣處境,以心轉境。”這也是一種好的心態。2010年,我申請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A類),并沒有通過同行評議。知道“掛了”的消息,我并沒有氣餒,也沒有據此抱怨國內的學術環境。相反,我贏得起,輸得起,加緊努力,同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這樣的事情很多,比如海歸申請正高最后只給副高職稱、副高不能評博導、因為已經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而不能申請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申報新的課程不被批準等。遇到這些問題,如果只是看到壞的一面,很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進而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能否換一種角度思考,把困難當做促使自己補缺補差、努力奮進的契機和動力呢?用余惕君的話說,“得與失的分別,只在一念之間;若能轉換視角,得失一樣自在”。

      沒有什么事情是理想化的。回國后,乘車經過上海浦東,發現有的地塊圍起來在拆遷,有的馬路在拓寬,很多地鐵線路正在建造中,但周圍的人還是在開展工作和生活,而并不是什么都搞好了以后才能開展工作和生活。雖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完美的,但假以時日,這個城市的面貌逐漸發生了變化。我從白春禮先生主編的《揚帆科技海洋——優秀科技人才創新紀實》一書中了解到,很多現在成名成家的科學家,剛回國的時候條件也是很艱難的。如果給你的條件差,你就利用有限的條件做事,給你多少條件就做多少事,或者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讓周圍的人刮目相看。很多人抱怨中國的教授連美國三流大學的助理教授都不如,我想說,也許光從論文上來看是這回事,但又怎樣呢?美國前總統羅斯福說:“就在你所在的地方,用你現有的條件,做你能做的事。”拿破侖·希爾說:“不要等待;時間永遠都不會正好‘合適’。從你所處的地方開始,用你能掌握的無論什么工具開始工作,你會在你前進途中找到更好的工具。”利用現有的條件認真做事,而不是埋怨和攀比,這才是好的態度。

      不要對自己有太高的期望值,也不要對環境有太高的期望值。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我心中的好導師》一書中有篇專訪,借知名教授俞吾金之口,形象地勾勒出(并諷刺了)一種急功近利的心理:“這就像人們往自動售貨機里投入硬幣后,就眼巴巴地等著下面的金屬槽滾出一卷糖果來。”無論是對自己的要求,還是科研的考評,都不需要這種急功近利的心理。大學和研究所不一樣,教師需要教學,當然會花很多時間參閱各種教學資料、準備PPT、試講和正式講課。青年教師入職后融入新的環境,建立實驗室,成為碩導、博導,做出成果,得到學術共同體的認同,這需要時間。不要總是愧疚或者抱怨自己發展的進度慢了,也不要指望環境能讓你一口氣吃出個胖子,而是要認識到事物總有發展的過程。西方有句名言:“生命是一段旅程,不是終極目標。”在入職后積累教學經驗、帶學生、申請經費、從事獨立科研、在環境中鍛煉成長,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

      (作者為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研究員)

    相關文章

    科研環境不設限,復旦成立“人才特區”

    10年或以上的穩定經費支持和長周期學術評價;收入對標國際,不設上限;科研經費實行總額包干制和科學家負責制,用于自由開展科研業務和團隊建設;配置足夠的博士后、博士生名額;遴選過程“先看人,再看項目”,重......

    總投資7.21億,這所985大學建設項目順利推進

    蘭州大學“雙一流”建設支撐項目(二期)是甘肅省列重大項目,位于榆中縣夏官營鎮蘭州大學榆中校區,總用地面積67.8畝,總投資7.21億元,建設年限為2021年-2023年。該項目包含2個子項目,分別為:......

    教授,慢下來!

    作者|馬臻(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近來,網上出現多篇關于《慢教授》的介紹文章。本書作者——在加拿大兩所大學英語系任教的瑪吉·伯格、芭芭拉·西伯教授吐槽說,在大學“公司化”的背景下,“日復一日,......

    批判“996”可以,但別把科研奮斗精神丟了

    作者|馬臻(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突如其來,媒體集體發聲,批判一些企業強制員工加班的“996工作制”。在一面倒的批評聲浪中,大學、科研院所的師生不禁聯想到自己的處境:讀研、當老師,應該日以繼夜......

    教育及科研體制的根本性問題,不應只在諾獎季探討

    2018諾獎再次引發人們對國內基礎教育和科研體制根本性詬病的鞭撻。而徹底改變這些需刮骨療傷的勇氣,并非只是蹭蹭諾獎季熱度即好。又一次,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陸續公布成了整個科學界的盛事。然而,三大獎項今年......

    項目多、帽子多、牌子多體制弊端如何破解

    “三多”現象大討論系列報道之一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及“項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的現象,反映了當下我國科技體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三多”現象是如何抑制創新活力釋放的?如何破解......

    關注科研體制改革:讓頂尖人才沖擊頂尖難題

    日前,中國科學院推出的一項名為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以下簡稱前沿計劃),贏得科技界的普遍點贊。許多科研人員認為,前沿計劃是我國科研管理改革的創新性舉措,在我國科研管理和人才計劃改革中具有引領作用,對我......

    構建高效的科研監管體系激發科研活動新動力

    美國在二戰中形成的以聯邦政府為資助方、科研機構為創造中心的伙伴關系,為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奠定了堅實基礎。聯邦政府對科研活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及監管制度,其項目管理流程高度公開透明......

    邵峰院士:如何才能涌現更多“韓春雨”?

    編者按: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作出一流的原創性工作,令學界振奮,同時也反襯出中國科研模式和科技體制中亟待改變的地方。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最年輕的院士邵峰深有感觸,提筆寫下這篇文章。邵峰所在......

    科研人員嘆科研環境:“寧靜致遠”有多遠

    2015年,有幾篇博文在科學網上獲得了很高的關注度。文章的內容各不相同——財務報銷復雜、公務卡使用煩瑣、年度考核騷擾等,最終都指向了一個讓很多科研人員頭疼的問題:它們嚴重分流了工作時間,甚至讓科研活動......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