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維慎和副研究員朱凱月團隊在水系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一種離子交換誘導相變方法,制備了具有超大層間距及高穩定性的針釩鈣石ZnV6O16·8H2O(ZVO)新材料,并將其用作水系鋅離子電池正極,表現出優異的倍率性能和長期循環穩定性。相關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水系鋅離子電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成本低等優點,在儲能領域潛力巨大。在正極側,層狀結構的釩基材料由于其結構靈活、氧化還原電位合適、比容量高等優點,成為水系鋅離子電池正極研究的熱點,目前最具代表的材料是A2V6O16·nH2O(AVO,A=NH4+,Na,K)。但AVO層間距較小,以及在水系電解質中溶解嚴重等問題,導致其電池倍率性能和循環穩定性不理想。
該工作中,研究團隊提出了離子交換誘導相變的方法,使用水合鋅離子取代AVO層間的A離子,可顯著增大層間距;在離子交換過程中還進一步誘導AVO中由[VO6]八面體和[VO5]四方錐構成的V6O16層,轉化成獨具[VO6]八面體構成的V6O16層,后者在水中具有較好的結構穩定性。得益于超大層間距和高穩定性層結構,ZVO在水系鋅離子電池中表現出遠優于AVO的倍率性能和循環穩定性,例如,在0.5和15A/g下,分別具有365和170mAh/g的高容量,以及300次循環后其容量保持在86%,10000次循環后其容量保持在70%。
該工作不僅開發出一類高性能的水系鋅離子電池正極新材料,還提出了一種離子交換誘導相變的正極材料設計新策略,為大層間距且穩定的正極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近日,我所單細胞分析研究組(1820組)陸瑤研究員團隊利用單細胞多種類分泌因子檢測技術,實現了對神經—免疫細胞互作網絡的解析。隨著全球人口逐步進入老齡化階段,神經退行性疾病正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
近日,我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能源與環境小分子催化研究組(509組)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和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05T8組)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合作,在常溫常壓下碳基催化劑表面,實現了直接電催化一氧化氮和......
近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金催化劑設計與選擇氧化研究組研究員黃家輝團隊、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化研究組劉應春高級工程師團隊,與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德會、副研究員崔曉菊團隊在室溫電化學水氣變換制高純度氫氣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團隊發現Pd與Cu的合金化能夠顯著提升陽極電化學CO的氧化活性,進而提高室溫電化學水氣......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展恩勝、研究員申文杰等與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徐君、研究員鄧風等合作,在絲光沸石(MOR)催化二甲醚羰基化反應的活性位點鑒別和調控方面取得新......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維慎和副研究員朱凱月團隊在水系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一種離子交換誘導相變方法,制備了具有超大層間距及高穩定性的針釩鈣石ZnV6O16·8H2......
近日,我所無機膜與催化新材料研究組(504組)楊維慎研究員和朱凱月副研究員團隊在水系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一種離子交換誘導相變方法,制備了具有超大層間距及高穩定性的針釩鈣石ZnV......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忠帥與副研究員鄭雙好團隊,開發了可形成三維導電網絡的電極油墨與高離子電導率的電解質油墨,顯著提高了3D打印高載量微電極中的電子和離子傳輸效率......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慶安團隊在非天然手性環狀單萜構建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基于仿生催化理念,通過廉價Ni金屬催化劑,利用大位阻手性氮雜環卡賓配體,高效合成了一系列非天然手性環狀單......
近日,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原創技術——雙氧水直接氧化法制環氧氯丙烷新工藝為核心技術編制的丙丙法環氧氯丙烷工藝設計包,順利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評審會。環氧氯丙烷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