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劍橋大學與浙江大學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合作發表了題為“The role of photon recycling in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的論文,研究了高效率鈣鈦礦發光二極管(鈣鈦礦LED)中光子回收效應的影響,為器件發光效率的進一步提升提供了思路。劍橋大學的Changsoon Cho博士是論文的第一作者,劍橋大學的Neil Greenham教授、Felix Deschler博士與浙江大學光電學院的狄大衛研究員是論文的通訊作者。
讓大部分的光子從平面型LED中發射出來并非易事。造成這個問題的最主要因素是LED材料與空氣的折射率存在差異 ,因此一般情況下只有一小部分光才能直接逃逸;其余的光因為全反射作用,大多被限制在LED器件中并最終以熱的形式耗散。材料的折射率越高,這個問題就愈加嚴重,因此一般而言只有20%左右的光能夠從LED的表面輻射出來。
造成80%的光損耗顯然是不利的,LED領域的研究人員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采用了各種方法。例如,在有機LED中,一種用來提高出光效率的方式是控制發光分子的位置和取向。另一個比較常見的方法是在器件中引入微納結構,造成光的散射以利于提取光子。當然,這些提升一般都是特殊光學設計的結果。然而有一種新的LED技術,它在沒有刻意優化光學設計的情況下就產生了高效率,這可以說是出人意料的。
這種新型技術就是鈣鈦礦LED,它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一樣,也逐漸成為了學界關注的熱點。鈣鈦礦LED領域的研究人員(包括作者團隊),僅用了短短4年的時間,就將器件的外量子效率從低于1%提高到了20%以上。其中一部分研究組的高效率結果,只能用出光率的提升來解釋。而這種提升,究竟是由于器件的光學結構特殊,導致光更容易從正面出射,還是因為鈣鈦礦本身的一些特殊的性質,幫助光子從器件里逃脫?
圖1: 傳統薄膜LED模型(左圖)與鈣鈦礦LED光子回收效應(右圖)的對比。前者受到全反射導致的波導效應的限制;后者因為光子回收作用,提高了出光率的理論上限。
論文作者的研究表明,光子回收效應在出光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種效應背后的原理很簡單:在器件中沿側向傳播(波導模式)的熒光被鈣鈦礦發光材料重新吸收,而這些原本應被耗散的能量,通過輻射復合,有了再一次產生光子的機會。由于重新產生的光子的輻射方向是隨機的(有可能避開導致全反射的角度),因此它又獲得了一定的概率從器件中逃逸。第一次沒有成功逃逸的光子,還能夠再一次被鈣鈦礦吸收并發射,如此循環,因而被“回收利用”。與有機半導體不同,鈣鈦礦半導體的發光譜與吸收譜一般有著較顯著的重疊,因此在一些新型鈣鈦礦LED材料中,由于鈣鈦礦材料自身的發光效率足夠高,理論上有30%-70%的電致發光可能是由光子回收貢獻的。在未來的研究中,如果能夠進一步減少鈣鈦礦LED器件中電極材料的吸收,將出光率以及外量子效率提高到接近100%也將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