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志愿填報季,我國高招錄取正從“一考定終身”向賦予高校和學生更多選擇權轉變。在此背景下,高校的內涵發展與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尤顯重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接近50%,即將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這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的體量占世界的20%,是美國的兩倍,比美、俄、英、法4國的總和還要多。多樣化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最基本特征,是關系到我國2600多所普通高等學校怎么辦的重大問題。我們要特別清醒,進入普及化階段,不能用一把尺子、一個標準、一個維度辦所有高校;不能身子進入普及化、思想還停留在精英化階段,要從同質化轉向多樣化。要適應學生多樣化的特征,探索高等教育辦學主體、辦學類型、辦學結構、辦學模式的多樣化,讓高等教育異彩紛呈,培養適應和引領未來的多樣化人才。要鼓勵各類高校在各自定位上辦出質量和水平,既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也要發展高水平、有特色應用型大學;既要建好公辦院校,也要關注民辦院校,不同類型的高校都要追求卓越、辦出特色,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和區域發展力提供全面支撐。
改革開放40年,發展教育、科教興國的國家戰略已深入人心,教育對于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性已被社會所認知。我國現代化建設所需的主要人才和智力支持,總體上可以依托國內高校培養,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百姓上大學的愿望已經轉化為上好大學的期待,高等教育在社會上的地位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受到關注、熱議和重視。但在發展中也產生了新的矛盾、挑戰和問題,高等教育需求已經從百姓想上大學的愿望轉化為優質資源不充分、不平衡問題。我國高等教育體量大、需求多樣,結構調整任務重,但目前存在辦學趨同化現象。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多集中在原來“985”“211”等名校,難以滿足社會對優質資源的需求,多樣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例如,在法國和德國有一類培養工程師的學校,在國際排名上并不耀眼,但對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特別嚴格,畢業生深受社會歡迎,學生和家長對教育滿意。未來中國的發展需要一大批這樣有特色的好學校,緩解優質高等教育不足需要多樣化的優質資源支撐。
多樣性是物種繁榮的標志,沒有多樣性就沒有繁榮,就沒有特色,沒有特色就不能說是高質量。形成多樣化的前提是鼓勵大學依法自主辦學、自主定位、自主管理。政府、教育、社會和輿論要形成共識,匯聚合力,更加聚焦中心、關注多樣、適應普及、鼓勵特色,構建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體系和配套的評價體系。
評價是指揮棒,當其與資源配置結合時就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可喜地看到,新的評價體系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情況已經有了很大改觀。但目前現有各類評價對高校在服務國家戰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激勵和導向作用還需要加強,受某些商業排名的強烈導向的影響,學界、社會乃至輿論,都給高校服務戰略、突出特色、追求卓越的教育改革造成壓力和困惑。
建議盡快建立和完善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具有中國特色的多樣化多維度評價體系改革試點,通過自評與他評結合、國內評價與國外評價結合、學術專家與行業專家結合、考量知識貢獻與技術貢獻結合,狀態數據與貢獻業績結合,考察學科水平與高校整體實力結合,重點評價高校的地位、水平和影響力,對科學發展或國家戰略需求的貢獻力,以及對區域發展的引領力和支撐力,通過評價試點改革,引導高校在服務國家戰略、支撐區域發展中追求卓越、爭創一流,并為全國多樣化分類評價改革提供借鑒。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881.shtm......
在當前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中,產教融合一直是一個核心政策議題。2022年底,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此前的201......
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紛紛關停位于青島、深圳等地的異地建設的研究生院,這成為剛剛過去的2022年最引人注目的高教新聞之一。高校異地辦學由來已久。對于高等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城市......
近一段時間以來,一種全新的人工智能(AI)語言模型引起了高等教育界內外的廣泛關注。它可以模仿人類語言進行對話,針對人類的問話生成符合人類表達的反應,由此形成的對話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均與人類之間的對話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219.shtm根據《教育部關于開展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工作的通知》(教師函〔2022〕9......
世事無常。中國現代高等教育歷經百余年發展,坎坷多難、弦歌不輟。近三年的疫情襲擾竟然也把學府內外搞得手忙腳亂。然而,高等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晴雨表,域內域外、校內校外、課內課外諸多要素交互作用,“新冠”僅......
關于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候選項目的公示根據《教育部關于開展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工作的通知》(教師函〔2022〕9號)要求,31個省(區、市)教育廳(教委)和新疆生產建設......
正在徐徐展開的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高等教育領域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變化和趨勢,又有哪些困難與挑戰亟待克服?在大學版開年第一期,《中......
中新社香港12月17日電(記者索有為)香港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智庫17日線上舉辦“香港沙龍第2期——港澳高校、人才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學術會議,粵港澳三地專家、學者和粵港澳高校的博士生就粵港澳大灣區未來......
近年來,伴隨著科技發展以及經濟、社會整體格局的提速變化,人們對于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態勢也多了很多創新式想象。然而在我看來,當下我們談“創新”的一個重要前提,是一定要理解創新的方向是什么。暢想未來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