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北京雁棲湖畔的懷柔科學城。
群山環繞中,一個圓環狀的大科學裝置靜靜矗立其間。它是被公眾親切地稱為“放大鏡”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igh Energy Photon Source,簡稱HEPS)。
提起光源,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燈泡的畫面吧,于是把HEPS想象成一個“大型燈泡”。
其實不然。這里的“高能”可不是“前方高能”里的那個“高能”,而是指物理學中探索微觀世界物質探針所具有的高能量。
據HEPS工程總指揮潘衛民研究員介紹,從高空俯瞰,HEPS整體建筑形似一個放大鏡,設計寓意為“探索微觀世界的利器”。“通俗地講,你可以把HEPS視為一個具有超精密、超快、超穿透能力的巨型X光機。”潘衛民說。
作為國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HEPS由加速器、光束線站及配套設施等組成,總建筑面積約12.5萬平方米。周長約1.5千米的主體環形建筑,如同放大鏡的鏡框,里面安裝有儲存環加速器、光學元件、衍射儀等科學儀器。其中的儲存環里,分布著2400多塊磁鐵及各類高精尖設備。
“同步輻射是指接近光速的帶電粒子在做曲線運動時沿切線方向發出的電磁輻射,也叫作同步光。為了研究材料內部結構與變化的過程,科研人員需要借助強力的科研裝置進行探測解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HEPS工程常務副總指揮董宇輝研究員說,作為研究物質內部結構的平臺,HEPS能對物質內部進行多維度掃描,“HEPS運行的首要目標,就是提供高能、高亮度的硬X射線。”
產生X射線的常見方式有兩種:一是用加速后的電子轟擊金屬靶,產生X射線;二是在同步輻射裝置中,當電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時,會在磁場作用下發生曲線運動,沿著彎轉軌道切線方向發射連續的電磁輻射。
“這就像下雨時,我們快速轉動雨傘,沿著雨傘邊緣的切線方向會飛出一簇簇水珠。”董宇輝說,與常規X射線相比,同步輻射光源產生的同步輻射光頻譜更寬、亮度更高、相干性和準直性更好。
同步輻射光源根據加速器中電子的能量,可以分為低、中、高三種,各有側重。董宇輝介紹,HEPS側重于對微觀結構及演變的多維度、實時、原位表征,可用于航空發動機單晶葉片等工程材料結構的多維度表征和1微米量級蛋白質分子結構演變表征等。“作為探測物質結構的探針,X射線的光源亮度是最為關鍵的指標——更高的亮度能將物質內部的微觀結構‘看’得更清楚。因此,獲得更高亮度的X射線源一直是科學家孜孜以求的目標。”
多年來,我國持續發展同步輻射光源,有力支撐了國內基礎科學的發展。但我國目前所擁有的同步輻射裝置均處于中、低能區,能區地域分布、光譜亮度等還滿足不了經濟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建設更高亮度的第四代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成為潘衛民、董宇輝等我國當代“追光人”的一大愿望。
2008年,HEPS科研團隊就開始對我國建設HEPS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論證。此后經過近十年攻關,科研人員成功完成關鍵技術攻關和樣機研制任務,具備了建設先進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的能力。
2019年6月,HEPS開工啟動,建設周期6.5年,預計將于2025年12月底竣工。建成后,它將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程、能源環境、生物醫學、航空航天等眾多領域大顯身手。
2021年6月28日,HEPS首套科研設備——電子槍(直線加速器端頭,即加速電子產生的源頭)安裝完成,標志著HEPS工程正式進入設備安裝階段。
目前,HEPS各建筑單體已陸續交付設備安裝。可以預見,3年后,全球“最亮”的光源將照亮微觀世界物質的結構奧秘。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西區的西南角,一幢狀如飛碟的巨大建筑物格外引人注目。我國第一臺專用同步輻射光源就誕生于此,科研人員親切地稱之為“合肥光源”。從20世紀70年代起,中國科學家就希望......
近日,第三屆湖北省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省級賽決賽開幕。來自全省51支代表隊326名選手將在大賽中各顯身手,同臺競技。據了解,本屆大比武為期三天,設生態環境監測綜合比武和輻射監測專項比武兩部分......
人物簡介王乃彥,1935年11月出生,福建福州人,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主任,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核學會理事長,世界......
前段時間,“非必要不做CT!每多做一次CT,患癌風險增加43%”的消息在網絡上傳播開來。一時間,公眾對于“CT致癌”甚至對所有輻射類檢查,產生了困惑。真的是這樣嗎?這條信息的觀點,源于發表在2023年......
4月19日發表在《先進材料》(AdvancedMaterials)上的一項成果,在輻射冷卻液晶智能窗構筑領域取得新研究成果。湘潭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鄧媛為論文第一作者,湘潭大學教授謝鶴樓、北京大學教......
本報北京4月15日電(記者張蕾)病毒與宿主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既對抗又合作,并對宿主產生深遠影響。我國科學家團隊研究發現:古老病毒曾經插入到鳥類DNA里,并伴隨著雀形目鳥類物種大爆發在鳥類宿主里不斷增殖......
記者近日從西安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激光雷達科研團隊在斜程能見度測量技術上取得突破。他們提出了一種激光雷達結合輻射傳輸模式的方法,突破了目前的斜程能見度測量技術瓶頸,實現了精確測量。相關成果刊發在《光學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凱豐、杜駿團隊在膠體量子點多激子動力學與光增益研究中取得進展。該團隊與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研究團隊合作,開發了體積緊湊的“俄歇抑制”型膠體量子點,在量子......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海洋光學研究團隊揭示了海冰漫射衰減系數的溫度響應機制及其對北冰洋的潛在影響。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湖沼學與海洋學》。論文通訊作者、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員許......
12月7日,國投集團雅礱江水電與清華大學校企共建的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簡稱“錦屏大設施”)土建公用工程完工,具備實驗條件,標志著世界最深、最大的極深地下實驗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