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乃彥,1935年11月出生,福建福州人,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主任,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核學會理事長,世界核聚變理事會理事,太平洋地區核理事會理事長和理事會選舉委員會主席。
王乃彥為我國核科學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他參加研制并建立了我國第一臺在原子反應堆上的中子飛行時間譜儀,在國內測得第一批中子核數據;參加了核武器試驗中的近區物理測試工作,為核武器的設計、試驗、改進提供了重要實驗數據。
1966年12月的一天,羅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騰空而起,我國首次氫彈原理試驗爆炸成功。
試驗完成,大部隊班師回營,現場只留下一個7人小組,組長正是王乃彥。他們之所以不能撤離,是因為任務還沒結束——需要“逆行”沖向距離爆心僅500米的測試站,取出記錄著氫彈爆炸瞬間關鍵數據的膠卷底片。
爆炸威力太大,測試站頂部受損,下沉的放射性物體隨時可能落入測試站,使底片曝光、數據消失。王乃彥向指揮部申請立即沖入測試站搶救膠卷。指揮部回復不行,必須保證人員安全。王乃彥窩在簡陋的工棚里等待的同時,天天遞交申請。七八天后,指揮部終于同意了。
然而,進入測試站并不容易。防化兵首先出發,測量前方輻射分布,選出較為安全的路線;之后,工程兵出動,打開測試站的受損鐵門;作為第三梯隊,王乃彥小組成員乘坐吉普車前往測試站。他們要在最短時間內取出膠卷底片,否則可能遭受嚴重輻射。
到了目的地,車停穩后,王乃彥從吉普車上迅速跳下,沖在最前面,以最快速度提著鉛罐沖入測試站,在黑暗中摸索著找到膠卷并放入鉛罐后,坐上吉普車迅速撤離。
據測算,此次任務中,王乃彥等人受到的輻射劑量大概是一般工作人員兩年的輻射劑量總和。
“那個時候根本不會多想,就想著要結果。”每次談及此事,王乃彥都會說,為我們開路的戰士們受到的輻射更多。
由于搶救及時,膠卷保留了重要數據,達到了驗證氫彈工作原理的目的,為我國繼續開展氫彈試驗作出了重要貢獻。
(圖片由科技日報記者王小龍制作)
人物簡介王乃彥,1935年11月出生,福建福州人,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主任,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核學會理事長,世界......
人物簡介王乃彥,1935年11月出生,福建福州人,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主任,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核學會理事長,世界......
人物簡介王乃彥,1935年11月出生,福建福州人,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主任,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核學會理事長,世界......
人物簡介王乃彥,1935年11月出生,福建福州人,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主任,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核學會理事長,世界......
前段時間,“非必要不做CT!每多做一次CT,患癌風險增加43%”的消息在網絡上傳播開來。一時間,公眾對于“CT致癌”甚至對所有輻射類檢查,產生了困惑。真的是這樣嗎?這條信息的觀點,源于發表在2023年......
4月19日發表在《先進材料》(AdvancedMaterials)上的一項成果,在輻射冷卻液晶智能窗構筑領域取得新研究成果。湘潭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鄧媛為論文第一作者,湘潭大學教授謝鶴樓、北京大學教......
本報北京4月15日電(記者張蕾)病毒與宿主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既對抗又合作,并對宿主產生深遠影響。我國科學家團隊研究發現:古老病毒曾經插入到鳥類DNA里,并伴隨著雀形目鳥類物種大爆發在鳥類宿主里不斷增殖......
記者近日從西安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激光雷達科研團隊在斜程能見度測量技術上取得突破。他們提出了一種激光雷達結合輻射傳輸模式的方法,突破了目前的斜程能見度測量技術瓶頸,實現了精確測量。相關成果刊發在《光學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凱豐、杜駿團隊在膠體量子點多激子動力學與光增益研究中取得進展。該團隊與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研究團隊合作,開發了體積緊湊的“俄歇抑制”型膠體量子點,在量子......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海洋光學研究團隊揭示了海冰漫射衰減系數的溫度響應機制及其對北冰洋的潛在影響。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湖沼學與海洋學》。論文通訊作者、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員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