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7日上午,第三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國際論壇暨展覽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召開。來自中國工程院的魏復盛院士給我們帶來了題為《農田環境污染與糧菜質量安全》的報告。
中國工程院 魏復盛院士
魏復盛院士首先介紹了農田環境污染與糧菜質量安全的概述。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第一大民生問題,民眾的食品消費觀念也已發生根本改變。食品安全涉及原料生產、儲存、加工、保存及消費,而農田是食品安全源頭的首個環節,所以農田污染、化肥、農藥的科學施用需要關注。
在食品農產品基本狀況方面,魏院士講到近年來,農產品質量有明顯提高,蔬菜、糧食抽檢合格率達到90-95%,穩中向好。但與發達國家合格率保持在98-99%以上相比較,我國仍存在較大差距,想進一步提高其合格率還要作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
在農田環境污染隱患方面,土壤重金屬污染較突出。主要污染物為Cd、As、Pb、Hg、Cr、Cu、Ni、Zn、六六六、滴滴涕、多環芳烴等。局地和局部區域污染也是相當嚴重的,工礦區周邊土壤和菜地污染較重。污染來源主要是有色、黑色金屬的采、選、冶以及化工、石化、輕工等廢氣、廢水、廢渣、尾礦砂以及污水灌溉。土壤酸化、有機質下降,也增加了重金屬的危害。此外化肥過量施用,不僅浪費而且污染江河湖庫水體。應加強農藥結構與使用方法,劇毒高殘農藥應淘汰和禁用,加大研究和推廣綠色防治病蟲害的方法。
最后魏院士給予了幾條建議。1.建議由環保部牽頭,農業、國土、住建、工信、法制辦等多部門參加,盡快研究制訂土壤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法。2.借鑒國外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研究制訂我國土壤全量、可溶態雙指標和分級標準。3.深化農業體制、機制改革,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建設。4.盡快啟動土壤污染程度的甄別和風險等級劃分研究。5.加快推進食用農產品安全行動計劃。6.建立土壤保護污染防治的合作協調機制。7.建議建立農業部牽頭,多部門參與的全國土壤和糧菜監測網絡。
更多關于第三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論壇的內容敬請關注分析測試百科網的后續報道……
巖石水在地球關鍵帶發揮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同生境土壤和表層巖溶帶是如何影響植物蒸騰的,目前尚不清楚,沒有研究從植物水分獲取和耗散連續體的角度定量分析植物對不同生境及干旱的響應。基于根系和葉片的生......
2003年,科學家在火星軌道飛行器拍攝的圖像中發現了許多形似蜘蛛的結構,遍布火星南半球,令人驚訝不已。至于這些地質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一直難以確定。這些巨型結構形態鮮明且獨特。它們通常以一個中心為起始點......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鄧琦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驥合作,研究揭示了土壤碳分解酶對氮添加響應的菌根調控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oftheTotal......
一、為何要制定《化妝品安全評估資料提交指南》?為貫徹落實《國家藥監局關于發布優化化妝品安全評估管理若干措施的公告》(2024年第50號)要求,推進化妝品安全評估制度有序實施,強化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意......
8月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山東海陽一體化小型堆示范......
標題:Reviewonantibioticpollutiondynamics:insightstooccurrence,environmentalbehaviour,ecotoxicity,andma......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區域發展與循環農業團隊在土壤碳循環領域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大尺度上證明土壤微生物CUE(碳利用效率)對溫度變化的線性響應,該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上。CUE是土壤微生物......
我國糧食主產區主要分布于東部中溫帶至熱帶區域。我國東部從北到南氣候條件和土壤物理化學差異極大,其團聚體保護、礦物吸附和微生物合成代謝途徑對土壤有機碳積累的貢獻和機制有何差異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
近日,浙江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團隊推出創新項目“炭土智耕——酸性土壤調理的中藥良方”,通過創新方法解決酸化土壤改良修復問題,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助力鄉村振興。酸性土是pH值小于7的土壤總稱。土壤......
7月11日,當SpaceX獵鷹9號火箭的第二級未能達到足夠高的軌道時,它發射的20顆星鏈衛星注定要以失敗告終。幾天之內,這些衛星就會落入地球大氣層,燃燒成“人為流星雨”。這種“火熱的脫軌”是航天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