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11-16 15:02 原文鏈接: 黃季焜:潛心做好“大研究”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黃季焜關注和研究的都是“大問題”。

    糧食安全與農業發展、農村與農民問題在我國始終是重要話題。這些問題不僅是國家安全、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的基石,還關乎5億農民增收致富和14億人如何“吃飽、吃好、吃得營養健康”。

    面對這些牽涉面廣,影響因素多,情況錯綜復雜且需要深入研究的“大問題”,黃季焜認為研究者要具有“大視野”,并依靠團隊的力量,在共同興趣牽引下協同努力、長期堅持才能做好。

    黃季焜(右)在田間調查.jpg

    黃季焜(右)在田間調查      受訪者供圖

    獻策糧食問題

    “研究不同發展階段的糧食、農業和農村發展問題需要系統考慮、動態優化。”黃季焜告訴《中國科學報》,“在方法上要以問題為導向,將宏觀與微觀、歷史與現狀結合起來開展前瞻性和戰略性的研究。”

    我國以占世界8%的耕地和5%的淡水供養世界18%的人口,實現了主要口糧(大米和小麥)絕對安全。在當前國際環境劇變的情況下,糧食安全問題尤為重要。

    黃季焜解釋說,中國的水、土資源有限,一方面我們面臨保障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的挑戰;另一方面,我國人民已經從吃飽轉向吃好,現在正向吃得營養健康、種類豐富階段轉型,未來中國還要把有限的水土資源用在種植蔬菜、水果和發展畜牧、水產等高價值農業產品上。

    “此外,一些促進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的政策性措施也受多種因素制約,可發揮作用的空間越來越小。”黃季焜補充道,“簡單說,當前和未來我們的策略應該是‘做好自己、向世界開放、幫助朋友’。”

    要以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就是要夯實“藏糧于技、藏糧于地”戰略,大幅度提高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生產力,最大限度保障糧食安全和高值農業發展以促進農民增收;以最大的誠意“開放世界”,就是要積極推進糧食等主要農產品貿易國際治理體系,創造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盡最大的能力“幫助朋友”,就是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其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在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食物安全保障能力和改善全球食物供給的同時,也擴大了我們的朋友圈并為中國從國際市場購買適度的糧食創造寬松環境。

    “研究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要系統思考、動態優化,掌握不同時期的特點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政策和投資安排。”黃季焜說。

    黃季焜(右二)在農村調研.jpg

    黃季焜(右二)在農村調研        受訪者供圖

    “深入基層”做研究

    應對這些復雜的問題,黃季焜主張以“問題導向”,用扎實的農村調查,準確的數據和嚴謹的分析來得到問題解決方案。

    “我們的許多研究都是以實地調查為基礎,要深入田間地頭、進入農戶家里,只有沉到基層才能發現農業農村農民(或‘三農’)面臨的真正的、具體的問題,才能搞清因果關系,找到解決方案,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黃季焜說。

    出生于福建省長樂農村的黃季焜普通話帶有濃重口音,這給他進行農村調查和入戶訪問帶來了一些困擾。

    上世紀90年代,黃季焜和合作者——斯坦福大學教授羅斯高一起到云南農村做入戶調查。盡管調查隊請了當地的向導兼做翻譯,但一開始溝通并不順利。

    當黃季焜操一口福建普通話提問時,不僅當地農民聽不懂,請來的翻譯一時搞不清他的意思。雙方前言不搭后語地“溝通”了好一陣子,最后“中國通”羅斯高急了,一把拿過黃季焜手上的問卷開始發問,問題才“圓滿”解決。問卷完成后,當地農民通過翻譯告訴黃季焜,“你那個外國學生很厲害,普通話講得比你好,你要多向學生學習啊。”

    盡管存在不少溝通困難,但數十年來黃季焜一直堅持做農村調查。每個項目從研究設計時期帶隊開展田野預調研到項目執行期間的大規模實地調研,他從不缺席。

    黃季焜(中)早期入戶調研.jpg

    黃季焜(中)早期入戶調研        受訪者供圖

     

    把“農業故事”講好

    不久前,黃季焜剛從山東等地開展大規模土地托管和數字農業發展調研回京;今年年初,他組織的一項有關鄉村振興的調查涉及5省169個行政村,完成1768戶農戶入戶調查。

    “農業農村發展與政策研究需要對鄉村和農戶開展長期的跟蹤調研。”黃季焜說,“我們從2000年開始啟動的土地勞動力調查一直跟蹤到現在,這項調查前后歷時20多年,總共開展了8輪,涉及8個省區。基于長期跟蹤調研數據所開展的研究,其成果不僅能較好解釋農村社會和農民發展的演變過程,在不同時期提出相應政策建議,而且具有很重要的學術價值。”

    黃季焜所領導的團隊(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簡稱CCAP)在寧夏、河南、河北等開展的水土資源調查,從2001年到2020年進行了6輪大規模跟蹤調研;在轉基因棉花產業化與政策研究領域,他們團隊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棉區進行了14年的調查;在農村公共物品領域,從2003年至今在五省也鄉村跟蹤調查了五輪。

    長期跟蹤調查,深挖“三農問題”,不但積累大量科研基礎數據,其成果對中國農村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過去30多年,黃季焜發表論文600多篇,合著專著24部。一系列創新成果得到政府、學界與社會的廣泛認可,從“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復旦管理學杰出貢獻獎”,到被國際農業經濟學家協會授予終生榮譽會士、美國農業和應用經濟學會會士(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學者)。這也讓他堅信,“任何事情必須以數據為依據,用事實說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故事講好”。

    在學界,黃季焜被譽為“用數字說話的農業經濟學家”。截至2022年2月23日,他的論文Google Scholar總引用為35400次;他多年名列Elsevier發布的“經濟,經濟計量學和金融”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的榜首;有60多份政策建議獲國家領導人批示。

    “黃埔軍校”的育人方式

    1995年9月,黃季焜學成歸國。不久,他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組建了自己的隊伍。此后,他先后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等項目持續資助,在科學基金的穩定支持下開展系統研究。他帶領的隊伍也不斷壯大,目前在北京大學已形成由11位教職系列PI(主要研究者)組成的CCAP研究團隊,他還先后在多個院校建立了CCAP分支團隊。

    “很多研究是一位PI帶領幾位研究人員完成的,這樣做出‘大成果’的難度較大。”黃季焜說,“我們團隊的11位PI既能獨當一面,又能形成一個整體。大團隊一起調研、討論、頭腦風暴、思想碰撞,往往能帶來幾倍的‘放大效應’,結果遠超我們預先設計的目標。”

    在人才培養上,黃季焜同樣運用這種“軍團作戰”的思路,讓研究生參與導師們的討論,學習不同PI的研究方式。

    “這樣學生能了解多方面的情況,他們的整體思路、思考方式與思維模式都會發生很大變化。”黃季焜說,“所以,我們要用‘大團隊’的方式培養人才。”

    “科學嚴謹、追求完美”是黃季焜對自己和學生的一貫要求。30多年來,他常年夜以繼日,“周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證”,對團隊提交報告或建議的要求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學生們戲稱CCAP或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是“農業經濟學領域的黃埔軍校”,這既帶著驕傲,也有些許調侃,還包含著對黃季焜這位黃埔軍校校長“極致”的嚴格要求的理解與尊重。

    這種嚴謹系統的科學鍛煉成效顯著。如今,黃季焜團隊已培養出一批農業經濟管理研究領域有影響力的學者,其中10多人獲得國家自科基金委的“杰青”與“優青”資助以及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長江青年學者”,很多人已成為該領域的中流砥柱。

    “我們團隊所有人都是從國家自科基金起步的”。提起科學基金,黃季焜充滿感激,“科學基金對我、團隊及整個農業經濟學科都至關重要,它的穩定支持讓這些對‘三農問題’有興趣、肯付出的研究人員能堅持走到今天也起到重要作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