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2024浦江創新論壇分論壇“未來能源專題論壇”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表示,目前全球的造船行業正在加速轉型脫離化石能源,船海動力能源變革為大勢所趨。
黃震院士。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黃震指出,我國約88%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于化石能源的利用過程。以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目標,我們面臨著一場從化石能源走向新能源的史無前例的綠色轉型。與此同時,全球貨運總量中80%是由船舶承擔的,2022年全球航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超過了10億噸。因此,船舶海洋動力減碳已成為全球共識。
黃震進一步總結了船海動力能源變革的三條路徑:在內河湖泊,或是固定點對點運行的船舶,都將采用零碳電力驅動;在大洋上實施運輸的船舶,將使用綠色燃料;還有一部分必須使用化石燃料的船舶,將安裝船載碳捕集裝置。
發展綠色燃料技術為重中之重。綠色燃料是以陽光、水、二氧化碳、生物質、氮氣等為原料,制備成氫氣、甲烷、甲醇、二甲醚、氨、合成柴油、合成航空煤油。“這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最重要的可以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實現零碳排放或者凈零碳排放。”黃震認為,利用零碳電力制取氫、氨及合成燃料的技術路徑,既解決了燃料的脫碳問題,又是一種新型儲能方式,可實現跨季節、大規模的廣域共享。
據黃震介紹,上海交通大學致力于研發二氧化碳電催化合成燃料技術。“我們利用零碳電力,將水和二氧化碳在共電解池里獲得混有一氧化碳和氫氣的合成氣。再通過費托合成,制取適合重載動力的合成燃料。”目前上海交通大學有四個研究項目正在推進,包括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機理及電機材料研究、高性能低溫二氧化碳還原關鍵技術及電解池堆研發、高溫共電解水/二氧化碳關鍵技術和電解池堆研發、高效能可再生合成燃料系統研發與集成。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擁有非常豐富的秸稈資源及其他各種資源。在報告最后,黃震對船海動力能源變革及綠色燃料技術的未來作出展望:“上海理應成為全球綠色航運的一個加注中心,中國一定能夠成為全球綠色燃料的主要產地和供應國。以往我們到中東去買油,將來很可能全世界各國向我們中國買綠色燃料。”
9月9日,在2024浦江創新論壇分論壇“未來能源專題論壇”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表示,目前全球的造船行業正在加速轉型脫離化石能源,船海動力能源變革為大勢所趨。&nb......
“我國流程工業大概排放了60%-70%的二氧化碳,是很大的一個量。”9月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在參加2024浦江創新論壇分論壇“未來能源專題論壇”時指出,“未來做減碳這樣的事......
1月12日,以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以下簡稱“戰略咨詢院”)、國際能源署、聯合國項目事務署為指導單位,以中國能源研究會分布式能源專業委員會、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低碳發展管理專業委員......
新華社阿布扎比1月16日電(記者李震)第十屆世界未來能源峰會16日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都阿布扎比開幕,大會決定將2017年“扎耶德未來能源獎”終身成就獎授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員李俊峰。李俊峰是......
人類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是能源,而聚變能則是科學家心目中追求的未來能源的理想目標。這是因為聚變產物與裂變產物相比,具有少得多的放射性,尤其是基本沒有長壽命的放射性核素,因此有安全、清潔能源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