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7-11 11:15 原文鏈接: 王德軒:一生小麥情

       中國十八億畝耕地里有一半以上是旱地,還需要像導師那樣,如同黃土高原上的小老漢樹,抗旱耐瘠,期望用一片片小的綠葉染綠黃土高原。

      愛小麥者愛一生

      往年,我的導師王德軒先生在收麥前一般會叫上他僅有的兩個碩士研究生——遠在石家莊的我和在蘭州的師兄柴守璽——兩位都是搞小麥抗旱育種的弟子,有機會到陜西楊凌去看他的麥子。因為楊凌和石家莊收麥的時間差不多,我也沒有經常去看老師的新品種,心里老是覺得愧疚。老師就把他育成的優良新品系寄給我們試種,讓我們共享他的育種經驗和材料。

      雖然沒有更多的機會看望老師,但對老師的惦念卻是永久的。常言道,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當在《科學時報》看到《一位耄耋老人的小麥育種夢想》里寫道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在陜西調研時看王德軒研究員超高產小麥育種等信息,我們倍感高興。

      正是他鍥而不舍的“老黃牛精神”感動了在科學院分管資源環境方面的丁仲禮副院長,在導師退休20年之后,還給他撥款立項,支持這位耄耋老人實現他的小麥育種夢想。我們作為老師的學生也非常感激這位不是搞生物的副院長,夢想等自己老年的時候能夠這么幸運。

      今年看麥子的時候,沒有接到老師的電話。我恰有機會到黃淮旱地看麥,途經陜西,就給導師打了個電話,問問他的麥子長得怎樣。結果電話是他的小兒子接的,只說老師不能領我去看小麥了,也沒有說明什么原因,但語氣有點沉重。我估計86歲高齡的導師可能身體遇到問題,因為春節期間,我在海南南繁加代小麥時,大年初一給老師打電話拜年,聽說他身體欠佳。

      到楊凌后,我直接就去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看導師,他已經消瘦很多,臥床不起有些時日了。但導師腦子很清晰,許多事情還能夠記得,語言表達也沒有問題,還給我講他的育種等情況,希望我們好好搞小麥育種。我向他匯報我和師兄柴守璽的育種進展情況,他聽到柴守璽育成了甘肅省第一個國審春小麥品種“西旱1號”后,感到由衷的欣慰。

      我抑制不住地悲傷,背著老師悄悄地趕快給師兄打電話說了導師的病況。過了幾天,師兄來電話說他到楊凌看望了導師。

      說到這里還有一個插曲,我在老師床前交談時,陜西省農業學校有個盧增蘭老師來電話說,要王德軒老師抓緊時間給他育成的大穗小麥噴磷酸二氫鉀,以提高小麥灌漿質量并獲得超高產。王老師告訴我,盧老師已經92歲了。一個92歲的老人和一個86歲老人的合作奮斗,真是無比感人。我也想到了我的未來,到退休了就種一塊小麥地,搞些育種,以實現自己的“黃粱美夢”。

      這還讓我想起了許多小麥育種界感人的故事。中國小麥育種界元老金善寶102歲去世,生前努力推廣他育成的四季可種的小麥品種;莊巧生院士也已年近百歲,《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他時,他原本沒打算去地里看麥子,結果實在沒有忍住,還是到地里看麥子去了;李振聲院士也已八十多歲,在電視上還看到他在鹽堿地搞小麥耐鹽育種,打造“渤海糧倉”。

      小麥育種界還有許多這樣退而不休的老人,在為中國小麥育種默默無聞地奉獻,為小麥而奮斗一生。小麥是他們的命根子!

      默默奉獻勞苦功高

      王德軒老師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農學家,既搞小麥育種又搞栽培,還搞間作套種立體農業,為我國旱地農業作出了很大貢獻。

      上世紀60年代他從蘇聯留學回來后,緊密結合我國農業生產實際,著有《小麥高產栽培技術》一書,1978年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來再版多次,深受歡迎。

      “文革”期間,他遠離派別斗爭,在陜北蹲點搞小麥育種,選出的“184”“西育7號”“榆田2號”“清澗33”“密穩早(耀果911)”“2037”等小麥品種推廣面積達70萬公頃。他還想辦法保護其他同志免受批斗和挨整,贏得了大家的感激和尊重。

      他是陜西省農學界將科研應用到生產實際的主要帶頭人之一,是“科技興陜”的模范樣板。1983~1988年陜西省農辦組織小麥豐產方,與寶雞、銅川等市累計簽訂15萬公頃豐產技術合同,平均增產9%,凈增小麥2520萬公斤。1989~1992年主持合搞千陽、銅川、耀縣的農業綜合技術承包,僅以1990~1991年算,累計增產糧食550萬公斤。

      他在陜西千陽縣西溝流域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和農業綜合開發,同時在寶雞等地開展多種經營,噸糧田、雙千田規范化栽培和旱地農業增產體系的研究與推廣,多種經營產值增加6.8倍;間作套種推廣15萬公頃,凈增3億元,獲省部級獎9項。

      因農業科技扶貧成就突出,1990年陜西省農村科技協調領導小組作出《表彰獎勵農村科技進步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他牽頭的耀縣、千陽縣農業承包集團及他本人均榮獲一等獎。1990年7月,王德軒作為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先進事跡報告團的成員在中南海受到李鵬總理的接見。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在那期間我也獲得了多項科技成果獎和先進工作者等獎勵。在此也非常感謝導師對自己的指導和幫扶。

      甘為人梯的楷模

      最讓我感激的是王德軒老師那種對學生甘為人梯的高尚品德。當我得知自己被錄取為碩士研究生時,在沒有正式入學時,我就從商洛師范專科學校離校,提前來到導師在陜西扶風縣絳帳鎮的基地下鄉蹲點學習,當時還住在農民家,老師把新被子給我蓋,他蓋舊被子,這讓我感激終生。

      老師早年留學蘇聯,對數理統計不是很熟悉,他積極引薦我向西北農業大學搞數學的袁志發教授請教。他艱苦樸素,吃苦耐勞,不計名利,其他老師告訴我,看見過我導師坐著拖拉機到試驗點。在我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受老師勤懇奮斗、以身作則的榜樣影響和鞭策,在老師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導師共同編著出版了《小麥抗旱生態育種》《遺傳傳遞力和遺傳變異力的概念與發展》,后來又出版了《小麥遺傳學》和《作物抗旱節水生理遺傳育種基礎》等專著。

      在導師的指引下,我也深愛小麥抗旱水分高效利用遺傳育種,工作30年未曾有改變的想法,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也未曾放棄,原因是在旱地能夠高產的小麥育種很有意義,中國十八億畝耕地里有一半以上是旱地,還需要像導師那樣,如同黃土高原上因長期抗旱缺水長不高的小老漢樹,抗旱耐瘠,深深地扎根在有土壤干層的黃土高原,期望用一片片小的綠葉染綠黃土高原。

      導師讓我在生產實踐中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學到的知識和技術,特別是在宏觀農業方面,為我后來出版《中國旱地和高水效農業研究與發展》《中國水資源和糧食安全及現代農業發展》等專著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我終生感激老師對我們的指導和給我提供了大量的鍛煉機會,讓我逐漸成長起來。

      王德軒老師是那種“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奉獻者。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網站刊登了他2006年撰寫的文章《如何做一個具有奉獻精神的科技工作者》,其中有這樣一段感人肺腑的哲言: “敬業求實不奢華,努力工作不驕傲:勤儉樸素,艱苦奮斗,扎實工作。堅決做到敬業、勤業、精業、樂業、愛業。盡力去學、去做,多動腦,干好本職工作,心里才安寧。既然實干事,就要干成干好,這樣使大家也滿意。每一個人干好每一件事,作出每一個貢獻,那怕是一小點好事,都是對中華民族的復興起到了星火燎原的作用。人人都很好地工作,組成一個和諧的社會,興旺發達的國家,是每一個人的歷史職責。提倡大公無私,團結友愛,為人民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讓我們共勉吧!

    相關文章

    農科講壇邀請谷曉峰講授農業生物制造創新發展與未來趨勢

    4月1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辦2025年第1期農科講壇,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調控與改良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院重大任務局副局長谷曉峰研究員以“我國農業生物制造創新發展與未來趨勢”為題作......

    科學家解析小麥串聯激酶免疫新機制

    3月28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志勇領銜的植物免疫團隊與合作者,揭示了串聯激酶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全新免疫機制,即一個非典型的NLR蛋白WTN1與串聯激酶WTK3協同識別病原菌的效應蛋......

    變廢為寶,新型碳基納米材料助力農業應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高翔團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楊琛團隊,在《通訊-材料》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團隊成功研發了一種以農業廢棄物生物質為原料合成的碳基納米材料——碳量子點(CDs),......

    農業、資源等行業,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一批重要國家標準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一批重要國家標準,涉及居家生活、育幼養老、農業生產、新興產業、資源利用等方面,將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居家生活方面,發布......

    中國科學家揭示辣椒演化奧秘,推動遺傳育種進入新時代

    別人家的沉甸甸的果實都朝下長,嬌艷的辣椒為什么“朝天”長?辣椒為什么走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進化道路?科學家認為,搞清楚辣椒演化中的秘密,有助于推動辣椒品種的遺傳改良。2月22日,《自然—植物》(Natu......

    小麥泛基因組研究揭示我國重大品種演替規律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挖掘與利用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外科研院校,在基因組水平全面展示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小麥育種歷史,揭示了不同層次的結構變異對小麥適應性和育種的影響,為全球種質資源的......

    科學家破解大豆發育“基因密碼”助力精準分子育種

    大豆是人類與家畜植物性蛋白質和油的重要來源。目前,利用分子設計育種策略加速大豆育種頗為重要,而揭示關鍵基因和大豆器官發育的調控網絡則對分子設計育種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田志喜研究團......

    農業農村部發布《全國農業科技創新重點領域(2024–2028年)》

    近日,農業農村部正式印發《全國農業科技創新重點領域(2024–2028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未來五年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方向和目標任務。《規劃》聚焦十大重點領域,旨在通過科技創新引領農業......

    協同治理:中國農業食物系統可持續轉型的關鍵路徑

    當代很多年輕人已經難以想象,整日饑寒交迫是什么樣的情景了。就在幾十年間,中國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使數億人擺脫了貧困和饑餓,同時也重塑了農業食物系統。然而,我國農業食物系統的快速變化也對公共健康、生態環境......

    8項農業行業標準正式獲批發布

    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873號》,公布了330項經專家審定通過的農業行業標準,將于5月1日起實施。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主持制修訂的8項農業行業標準正......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