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12-14 10:18 原文鏈接: 蘇紀蘭院士:海洋資源更需科學開發


      蘇紀蘭院士


      “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在12月9日舉行的“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上,中科院院士、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名譽所長蘇紀蘭說,海洋資源更需科學開發和生態保護。

      按照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戰略,“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積極發展海洋油氣、海洋運輸、海洋漁業、濱海旅游等產業;培育壯大海洋生物醫藥、海水綜合利用、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推進海島保護利用,扶持邊遠海島發展。

      十八大報告也明確提出,要對“建設海洋強國”作出戰略部署,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事實上,近30年,中國經濟社會的迅速崛起,就是從沿海地區起步的。蘇紀蘭介紹,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把發展沿海經濟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作為振興經濟的重大舉措。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經濟高速發展的沿海經濟帶,成為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區域。

      統計顯示,中國沿海地區以13%的國土面積承載了41.72%的人口,創造了57%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實現90%以上的進出口貿易。

      然而,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近海環境日趨惡化,主要表現為近海富營養化加劇,海洋生態災害嚴重;圍填海失控,沿海海洋生態服務功能嚴重受損;漁業開發利用過度,資源種群再生能力下降;陸源入海污染嚴重,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流域大型水利工程過熱,河口生態環境負面效應凸顯等。

      “中國海洋生態與環境問題在類型、規模、結構、性質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生態、災害和資源四大問題共存。”蘇紀蘭直言。

      造成這些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蘇紀蘭認為,從管理方面看,我國缺少國家海洋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管理協調機制。此外,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政策交叉、執法力不夠等,都是制約我們合理應對海洋生態問題的因素。

      以圍填海為例,當前圍填海技術發達,因此工程規模大,施工時間短,生態環境無法調整適應,往往使沿海環境受到徹底破壞。

      蘇紀蘭說,2008年,我國因圍填海工程總共減少了約1.3萬平方公里的濕地,占濕地總面積的57%。濕地消失速度從2002年的每年2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每年134平方公里。

      而相比之下,在荷蘭鹿特丹港擴建工程中,僅20平方公里的圍填海工程,卻經歷了十多年的環評,并明確了生態補償措施。

      “在開發海洋的同時,必須重視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蘇紀蘭表示,國際社會在海洋生態環境管理方面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例如,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起,國際社會為防止陸地活動對海洋環境日益嚴重的影響,提出“從山頂到海洋”的海洋污染防治策略,強調將海洋綜合管理與流域管理銜接和統籌,對跨區域、跨國界海洋污染問題建立區域間協調機制。

      蘇紀蘭指出,隨著國家新一輪沿海發展戰略的實施,海洋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盡管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采取了多種應對措施,但與陸地生態保護相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仍然薄弱。

      “未來10到20年是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快速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蘇紀蘭認為,我國作為海洋大國,在經濟迅速增長、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進程加快而陸地資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立足陸海統籌,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是支撐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21世紀宏偉藍圖的必由之路。

    相關文章

    鉀資源僅占全球儲量2%!我國補“鉀”取得重要進展

    面對鉀資源匱乏、進口依存度高、供應鏈安全無法保障等難題,我國無機鹽行業近年來從礦產勘查、境外開發、技術升級、高效利用等方面積極行動,確保鉀資源供應。這是6月8日在青海省格爾木市舉行的2023世界鉀鹽鉀......

    向海洋要食物,“中國飯碗”會有多豐富?建設“藍色糧倉”

    今天是第十五個世界海洋日。在我們生活的這顆蔚藍色星球上,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在綿長的海岸線上,點綴著一個又一個港口城市,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以領跑全球的水產養殖......

    以色列科學家為珊瑚尋找最后的棲息地

    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不斷加劇,預計到2030年,全球接近60%的珊瑚將會死亡。在以色列南部、紅海亞喀巴灣之濱的城市埃拉特,當地......

    我國海洋衛星地面系統奠基人劉建強突發疾病去世

    記者從劉建強同志治喪委員會方面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劉建強同志在工作會議現場突發疾病,送醫搶救無效,于2023年5月25日3時42分在北京去世,享年59......

    海洋所發現弧后深海熱液系統存在堿性黑煙囪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地球物理快報》(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上在線發表題為DirectH2S,HS- andpHmeasurementsofh......

    超級海藻:以色列科學家大幅提高海藻的健康和藥用價值

    來自特拉維夫大學和以色列海洋和湖泊研究所(IOLR)的科學家們在提高海藻生產健康天然材料的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他們最近的研究集中在促進海藻中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生產,這些化合物對人類健康有益。其中包括......

    氣候變化正威脅著海蝴蝶的生命周期

    研究人員在調查南大洋翼足目動物的生命周期時,發現不同物種對海洋變化的敏感程度不同。大約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CO2)排放被世界上的海洋吸收。當這種吸收發生時,二氧化碳與海水相互作用,導致海洋的pH值下降......

    新發現揭示了游蕩在侏羅紀海洋中可怕的海洋捕食者

    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在侏羅紀海域游蕩的巨大的海洋捕食者的化石。據研究小組稱,這種生物可能已經成長為現存虎鯨大小的兩倍,并可能以當時在海洋中的幾乎所有其他生物為食。來自樸茨茅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英國牛津郡......

    海洋“黃昏區”的未來岌岌可危

    新的研究表明,由于氣候變化,海洋"黃昏區"的生命可能會急劇減少。處于200至1000米(650至3300英尺)深處的"黃昏區"得到的光線非常少,但卻是各種生物和......

    去年海洋經濟生產總值逾9.46萬億港口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自然資源部13日發布的《2022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經初步核算,2022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94628億元,比上年增長1.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8%。我國海岸長度約3.2萬公里,有1......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