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我們情緒好,愛護細菌這個寶。
血清素屬于快樂激素,血液中該激素水平下降會讓人感覺情緒低落。最新研究發現,如果腸道內某些細菌缺乏,或可導致腸道減少血清素的產生,或者說一些細菌是影響我們心情的重要因素。
血清素又稱5-羥色胺,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傳遞物質,其活性部分是吲哚胺。雖然大腦內血清素水平最高,但人體90%的血清素來自消化道,血清素調控人體多種生理功能,外周血清素水平改變與腸激惹綜合征、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松癥等許多疾病相關,腸道內血清素對大腦功能會產生重要影響。
4月9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在《細胞》雜志上發表論文,證實腸道某些細菌對于腸道血清素的產生貢獻巨大,這說明腸道細菌對人體功能的影響遠遠超過我們預期。
論文作者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和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Elaine Hsiao表示,大量研究表明,腸道細菌改變的小鼠等動物行為會發生改變。該實驗室對微生物與神經系統相互作用很感興趣,于是分析了正常腸道細菌如何影響神經遞質產生這一現象。
他們首先檢測了正常和無菌小鼠體內血液中血清素的水平。結果發現,無菌小鼠腸嗜鉻細胞產生血清素明顯減少(比普通動物少60%),給無菌動物移植正常腸道微生物能恢復動物嗜鉻細胞產生血清素的能力,這說明腸道微生物是腸道分泌血清素的重要前提。
雖然這項研究僅限于腸道血清素,Hsiao等現正在調查這一改變對于大腦發育的重要性。血清素是一種重要神經遞質和激素,參與多種生物學過程。本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可調節血清素水平,提出了利用它們來驅動生物學改變的有趣的前景。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賴仞團隊研究獲得了直徑約3納米的多肽修飾的金納米顆粒(Au_CR),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現出特異的抑菌作用,主要通過作用于細菌的細胞膜殺死細菌。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納米......
近日,NucleicAcidsResearch雜志發表了廣東省人民醫院檢驗科顧兵教授、劉曉曉副研究員一項題為“希瓦氏菌通過H-NS蛋白乙酰化降低氮代謝調控因子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研究文章。該研究以細菌......
德國圖賓根大學研究人員從人類鼻子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抗生素物質,可用來對抗病原體。這種名為epifadin的分子是由表皮葡萄球菌的特定菌株產生的。他們將epifadin歸為一類前所未知的新型抗菌化合物,它......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張承才團隊關于細菌中RNA代謝調控機制的研究取得了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藍藻中RNaseE受一個保守蛋白調控》(Aconservedproteininhibitorbri......
地球上沒有任何一種生物的生命是不受威脅——包括細菌。被稱為噬菌體的掠食性病毒是它們最可怕的敵人之一,它們滲透到細胞中進行復制并接管。細菌已經進化出了一系列對抗這些感染的策略,但它們是如何首先發現入侵者......
近期,兒童支原體肺炎廣受關注。患兒什么時候具有傳染性?是否需要輸液、“洗肺”?擔心醫院人多能否自行用藥?記者在11月12日世界肺炎日到來之際,采訪了相關醫學專家。“感染肺炎支原體后,在開始發燒前有幾天......
記者10月24日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王磊教授團隊首次揭示了引起細菌性腦膜炎的3種主要細菌如何利用同一機制穿越血腦屏障的分子機理,這對細菌性腦膜炎防治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
暴飲暴食癥(OD)患者通常表現出對可口食物的渴望。對暴飲暴食的控制減少通常會導致過度偏好高能量和美味的食物,以及在短時間內過度進食。這可能會嚴重影響身心健康。飲食和壓力是OD發展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在......
基因組工程可能是醫學的未來,但它依賴于數十億年前在原始細菌中取得的進化進步,而原始細菌是最初的基因編輯大師。科學家們對這些古老的基因編輯系統進行改造,推動它們完成更加復雜的基因編輯任務。然而,要發現新......
化膿性鏈球菌(Streptococcuspyogenes)是一種導致鏈球菌性咽喉炎和其他感染的細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化膿性鏈球菌制造的一種分子可能有助于解釋幾個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