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1-16 13:29 原文鏈接: 2018“未來能源大會”在京召開

      1月12日,以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以下簡稱“戰略咨詢院”)、國際能源署、聯合國項目事務署為指導單位,以中國能源研究會分布式能源專業委員會、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低碳發展管理專業委員會、中國能源網、全球太陽能理事會、亞洲光伏產業協會為主辦單位的首屆“未來能源大會”在京召開。

      戰略咨詢院院長潘教峰為大會致開幕辭。在致辭中,潘教峰首先強調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導下,為有效解決新時代面臨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第二,從歷史、現狀和未來進行觀察,總結了本次能源革命的發展趨勢呈現出的幾個特點:一次能源結構處于高碳向低碳轉變進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為未來世界能源結構低碳演變的重要方向、電力將成為終端能源消費的主體、能源技術創新在能源革命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三,歸納了未來能源技術的四個突破方向:傳統能源清潔化、以柔性消納為主要特點的智能電網、以“互聯網+”為支撐的能源產品與能源系統網絡化,以及分布式與集中供應相互融合的自由能源。最后,潘教峰指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低碳轉型的關鍵期,我們要在節能提效、減煤、發展非化石能源、穩油增氣、推進新型城鎮化等多個方面發力,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共贏。希望“未來能源大會”能夠逐漸形成權威品牌,凝聚政產學研各方面的共識,引領能源發展變革的方向,為我國能源變革重大問題的決策提供科學性、建設性的咨詢建議。

      中科院院士汪集旸、周孝信、詹文龍分別以地熱、未來電網和核能為主題作了大會報告。周孝信認為,新一代電力系統應該是骨干電網和局部電網和微電網的結合,主力電源與分布式電源要結合,這是一個主要的結構特征。他表示,未來20、30年,骨干電網和分布式發展應該是一個互為補充、優化的組合。汪集旸在演講中指出,地熱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未來能源,按照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48億噸標煤測算,屆時地熱占比將達到1.5%,比目前的0.5%,提高1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在非化石能源今后五年的3個百分點增幅中,地熱“三分天下有其一”,說明地熱在未來能源結構調整中的貢獻十分巨大。詹文龍表示,核電是核能最主要的和平利用方式,相比其他清潔能源,其性價比更有競爭力,同時,核電也是規模、穩定、可靠的電力來源。他認為,核電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除大會報告外,本次大會還包含高峰論壇和分論壇環節。來自中國政府部門、聯合國項目事務署、國際能源署(IEA)中國辦公室,以及學術界和業界精英200余人參加了本次大會。

      “未來能源大會”系列活動作為一個非政府、非盈利性、定期舉行的研究和交流平臺,旨在通過組織專業研究和會展活動,探討“傳統能源”向“未來能源”轉型融合的趨勢,促進能源行業協調、高效和可持續發展,推動建立智能化與開放共享的現代能源生態體系。大會將持續舉辦,有望發展成為由我國舉行的能源領域高端研討活動之一。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