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喬波濤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杲團隊合作,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方面取得進展,在Au/TiO2體系中發現了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并通過建立熱力學平衡模型,闡釋了這一效應產生的原因。
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是多相催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負載金屬催化劑的穩定性和活性均有重要影響。過去幾十年間,鉑族金屬與可還原性載體之間的SMSI被廣泛研究,而Au因其本身較低的功函數和表面能,被認為不能與載體形成強相互作用。然而最近幾年,關于Au與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繼2012年臺灣大學牟中原研究組發現了Au與ZnO納米棒間存在氧化氣氛誘導的OMSI后,喬波濤與大連化物所研究員王軍虎合作,相繼發現并報道了Au與非氧化物載體羥基磷灰石之間由氧化氣氛誘導的OMSI,以及Au與TiO2之間的經典SMSI,并據此開發了兼具高活性與高穩定性的Au催化劑。這一系列進展改變了人們對于SMSI的認知,也引發了強相互作用機制的思考。作為在金屬—載體界面上發生的動態過程,SMSI與金屬表面特性密切相關,而金屬表面特性通常受金屬納米顆粒(NPs)尺寸的影響,因此SMSI的發生可能存在粒徑效應。
為驗證這一猜想,研究團隊可控合成了不同粒徑的Au/TiO2催化劑,研究了其SMSI現象。該團隊發現較大尺寸的Au/TiO2(~9nm及13nm)更易發生SMSI,在400°C下還原即能實現載體對Au NPs的完全包覆;而對較小尺寸的Au/TiO2(~7nm及3nm),完全發生SMSI的還原溫度分別為500°C和600°C。此外,他們還通過建立熱力學平衡模型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解釋和描述:在SMSI發生的溫度下,較大的NPs因具有更高的表面能而導致這一粒徑效應。利用這一粒徑效應,該團隊通過選擇性包覆粒徑分布不均勻的催化劑中較大的納米顆粒,顯著提高了Au/TiO2的加氫選擇性。該工作首次報道了SMSI中的粒徑效應,有助于對SMSI現象及其形成機理的理解,并且為催化劑性能調控提供了新途徑。
該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上。上述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能源化學轉化的本質與調控”、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3月30日,為期3天的2025第二屆中國(江西)國際有色金屬暨冶金工業展覽會,與同期舉辦的2025中國(江西)國際綠色礦業博覽會、2025中國(江西)國際鑄造壓鑄、鍛造、熱處理工業爐展覽會,在南昌綠地......
金屬材料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疲勞失效是威脅重大工程安全的隱形殺手。經過多年攻關,我國科學家日前破解了這一難題,成功讓金屬材料在保持高強度、高塑性的同時,還大幅提升了抗疲勞能力。這一成果北京時間4日凌......
金屬是重要的基礎材料,廣泛應用于建筑、能源、交通等領域。但當金屬受到非對稱的循環外力時,會產生塑性變形,塑性變形逐漸累積就會形成“棘輪損傷”。這種損傷會導致金屬突然斷裂,嚴重威脅工程安全。為了攻克這一......
在金屬材料的世界里,有一個“不可能三角”規律,即:金屬的強度、塑性、穩定性,這三者不可兼得,此消彼長。我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結構設計思路,成功讓金屬材料在保持強度和塑性的同時,大幅提......
●首日盛況 ●備受矚目的2025第二屆中國(江西)國際有色金屬暨冶金工業展覽會同期舉辦2025中國(江西)國際綠色礦業博覽會2025中國(江西)國際鑄造壓鑄、鍛造、熱處理工業爐展覽會在&nb......
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科學家領導的團隊首次發現一種含有锫(Berkelium)的有機金屬分子——“锫茂”(Berkelocene),為深入理解物質構成的基本原則開辟了新途徑。相關研究論文發表......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曾杰教授團隊通過構筑納米島結構催化劑,攻克了甲烷干重整反應中催化劑極易燒結失活的難題。相關研究成果3月10日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材料》。超細金屬納米顆粒因其超高的原......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微納光子學與材料國際實驗室楊建軍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效解決了金屬表面極端拒水性持久保持的關鍵難題。這一突破不僅為超疏水領域開辟了廣闊前景,還......
9日,記者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及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多學科材料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取得了新進展。據介紹,本次研究成功研發出一種可規模生產的奇異金屬,其兼具高分子材料的超高柔性......
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聯合北京工業大學教授王金淑團隊、香港大學教授黃明欣,首次提出向金屬“借位錯”的策略,實現了陶瓷的大變形拉伸塑性,陶瓷的拉伸形變量可達39.9%,強度約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