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1-10 14:55 原文鏈接: 2022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發布

    2022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是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領軍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攜手中國科學報社旗下科學傳播旗艦品牌科學網推出的年度榜單。

    剛剛過去的2022年,面對疫情形勢不斷演變以及我們國家技術存在著被人“卡脖子”的難題,中國光學領域科研群體以昂揚的斗志排除萬難,取得了很多非常了不起的創新與突破。

    每年的“Light10”評選,旨在尋找中國光學領域的那些高“光”時刻,那些讓我們感動、自豪、永遠銘記的時刻。正如楊叔子院士曾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科學技術,就是落后,一打就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人文精神,就會異化,不打自垮。”“Light10”評選是為了吸引社會大眾關注中國光學領域在過去一年的科學成果,吸引更多青少年了解、熱愛、投身光學科研事業。

    “Light10”自2019年起,已連續舉辦4年,2022年的評選,未到半程,不到3天時間內就有超過10萬人參與(文章閱讀人數突破10萬+),引起了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社會影響力在不斷提升。

    通過本次活動,我們看到大量“中國光學”微信公眾號用戶的留言反饋,有人是對候選事件發表觀點,有人是對活動流程優化提出合理化建議,還有更多的人對本次活動給予鼓勵與支持。作為活動組織者,我們既感激又感動,為了給我們的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未來,在后續舉辦的評選活動,我們將根據大家的意見,不斷迭代并優化活動設計,將光學科普進行到底!

    最后,無論是否入選“Light10”的20個候選名單,無論是否入選“Light10”,2022年中國科學家們的每一個發現、每一項研究、每一組發明都是多年辛勤耕耘的成果,都代表了在科學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而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國。沒有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所以我們永遠支持科學團隊的發明創造,不停超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我們祖國的科技發展做更大貢獻,從而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中文名《光:科學與應用》,簡稱Light)()于2012年3月創刊,是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與中國光學學會共同主辦、與Springer Nature合作出版的中國第一本完全同行評議、完全開放獲取的英文國際光學期刊,Light的最新影響因子為20.257,在120種光學期刊中排名前三,連續八年穩居世界光學期刊榜前三。

    |科學網|

    科學網()以“構建全球華人科學社區”為核心使命的科學網于2007年1月正式上線運行,由中國科學報社運營。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學社區,科學網致力于全方位服務華人科學與高等教育界,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促進科技創新和學術交流。

    活 動 說 明

    主辦方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報社

    承辦方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科學網

    媒體支持

    環球科學、科研圈、研之成理、兩江科技評論......

    期刊支持

    eLight、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光學 精密工程》、《中國光學》、《發光學報》、《液晶與顯示》

    評選流程

    本次評選共經過三輪,分別是:

    第一輪:中科院長春光機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根據科學網大數據,用AI技術選出25個候選事件;

    第二輪:根據新聞性、重要性、歷史性、先進性與影響性5個維度,由光學領域專家(Light的作者、審稿人及編委)復選,投票選出20個候選事件;

    第三輪(終輪):由社會大眾投票海選,最終選出2022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

    特別提示

    1. 主辦單位不以任何名義收取任何費用,本次評選活動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公益、科普的原則,嚴厲禁止以任何形式進行刷票等作弊行為,一經發現,將直接取消該參與者獲獎資格,而不通知對方;我們將對擾亂活動及投票秩序的行為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2. 本次評選的所有內容和圖片均由該候選事件所屬的團隊或個人提供,文中以藝術效果圖作為配圖的,不代表實際含義。

    關于留言點贊活動

    按最終的留言點贊數排名(截止時間:2023年1月5日12:00),一等獎 10個(第1-10名,每人1份),一等獎獎品是華為 MatePad 11(6+128G/WIFI);二等獎 10個(第11-20名,每人1份),二等獎獎品是HUAWEI WATCH GT 3(GT3 46mm 時尚款(咖色真皮表帶));三等獎 10個(第21-30名,每人1份),三等獎獎品是華為 HUAWEI FreeBuds 4E(降噪耳機);另外,凡留言被選中“上墻”,可獲可獲紀念品“Light盲盒”1份(Light盲盒內會隨機裝3-4種Light系列文創禮品,每種禮品1份。Light系列文創禮品目前有10種:1、雨傘 2、相框擺臺 3、咖啡杯 4、記事本5、十周年紀念幣 6、老虎毛絨玩具 7、短袖T恤 8、長袖Polo衫 9、“Light人物”專著《光·覺》 10、2023年日歷)。所有獲獎人請于本消息發布起48小時之內添加助手圓圓的微信(下方二維碼),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核實個人準確信息,獲獎人在完成兌獎的相關手續后,主辦方會根據獲獎人所提供的收件信息逐一郵寄兌獎。未在規定時間內與工作人員聯系或不能提供主辦方所要求的完整的信息資料的獲獎人,視為棄獎,名額輪空,后面依次補位。本活動所有獎品由上海復享光學股份有限公司獨家贊助。

    關于頒獎典禮

    最終選出的“2022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有具體承擔主體的,都將獲得由主辦方聯合頒發的證書,主辦方也將在2023年“Light Conference Week系列學術活動”舉辦頒獎典禮。請相關單位或團體在2023年1月31日前與主辦方取得聯系,商議后續頒獎事宜。聯系郵箱:zhaoyang789@ciomp.ac.cn。

     

    2022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

    Light10

    入 圍 名 單

    說明:排名不分先后,按原報道發布日期排序

    1.突破半導體激光技術瓶頸!拓撲腔面發射激光器問世

    中科院物理所陸凌團隊將此前原創的“狄拉克渦旋”拓撲光腔,成功應用于面發射半導體激光芯片中,從原理上突破眼下半導體激光的技術瓶頸,同時多數量級地提高其出射功率和光束質量。研制出的拓撲腔面發射激光器,將有可能運用在手機的人臉識別、自動駕駛的激光雷達以及虛擬現實的三維感知等領域,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Nature Photonics (見TCSEL.com)。

    2.超高分辨率量子點發光二極管打開“元宇宙”通路

    開發可在微小空間輸出海量信息的極高分辨率近眼顯示器,是進入“元宇宙”的重要途徑。量子點材料因具有高色純度、高發光效率等優異特性,在發光顯示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近眼顯示中,消除“紗窗效應”要求顯示設備達到萬級PPI(每英寸所擁有的像素數目),因此,如何實現量子點發光二極管的極高分辨像素化,是一個核心關鍵問題。福州大學李福山教授團隊聯合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團隊,巧妙將異相界面量子點自組裝技術和轉移印刷技術相結合,實現亞微米尺度無缺陷圖案化的同時有效阻隔了漏電流,首次實現了兼具高發光效率和超高分辨率(最高25400PPI)的量子點發光二極管,打開了一條通向“元宇宙”的全新道路。相關成果發表于Nature Photonics。

    3.量子直接通信距離首次達到100公里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教授龍桂魯團隊和清華大學教授陸建華團隊合作,設計和實現了一種相位量子態與時間戳量子態混合編碼的量子直接通信新系統,通信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當前世界最長的量子直接通信距離。這樣的指標可以在無中繼條件下實現城市之間的點對點量子直接通信,同時可以支撐基于安全經典中繼的廣域量子網絡一些應用。相關成果發表在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

    4.歷久彌新,46階非線性熒光賦能共聚焦62nm分辨率

    已普及數十年的共聚焦顯微鏡有光路簡單、可見即可得的優點,應用廣,但分辨率受限通常在200nm以上。為此,華南師范大學詹求強教授課題組提出了遷移光子雪崩機理,攻克了光子雪崩效應難以在納米尺度觀測的長期難題,在常溫納米探針中實現了國際報道最高的46階非線性響應熒光,基于此僅利用單束、300uW、連續激光實現了62nm (&lambda;/14)分辨率,是傳統共聚焦分辨率的4倍左右,并實現了亞細胞結構的觀測。該成果通過純物理法打破共聚焦技術瓶頸,為生物醫學超分辨成像提供了簡便方法。此外,在需要突破衍射極限的光傳感、光存儲、光刻等前沿領域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相關成果發表于Nature Nanotechnology。

    5.新型硅基光電子片上集成系統問世

    北京大學教授王興軍課題組和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教授John E. Bowers課題組在世界上首次報道了由集成微腔光梳驅動的新型硅基光電子片上集成系統,研究團隊歷時3年協同攻關,終于攻克了這一世界性難題。這個工作是集成光梳和硅光的完美結合,是世界學術界和產業界關注的焦點,它打通了光頻梳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從而可以真正讓這項技術走向大規模應用。同時,它也解決了硅光多路并行光源的世界性難題,使硅光有了自己大腦。相關成果發表于Nature。

    6.破解鈣鈦礦LED穩定性難題,超長壽命的鈣鈦礦LED誕生

    浙江大學狄大衛教授與趙保丹研究員團隊為鈣鈦礦LED穩定性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他們在器件發光層中引入雙極性分子穩定劑,抑制了電場下的離子遷移,獲得了壽命遠超預想的鈣鈦礦LED。在等同于高亮度OLED的光功率下,這些近紅外鈣鈦礦LED的工作壽命為32675小時(3.7 年),首次達到滿足實際應用的水平。在更低的輻亮度下,其壽命預期甚至有望達到270年。這些創紀錄的器件在5 mA/cm&sup2;的恒定電流下持續工作5個月(3600小時),輻亮度仍無明顯下降。相關成果發表于Nature Photonics。

    7.我國科學家實現納米尺度光操控

    納米尺度的光電融合是未來高性能信息器件的必然趨勢,如何在原子尺度對光波精準操控是其中最關鍵的科學問題。為此,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課題組與合作者構建了高質量的石墨烯/&alpha;相氧化鉬異質結,實現了極化激元等頻色散輪廓的拓撲轉變,打破了聲子極化激元傳輸受材料晶向限制的瓶頸。進一步利用寬度僅有1.5&mu;m二氧化硅平面透鏡,實現了極化激元的納米聚焦和無衍射渠化傳輸。該研究大幅提高了光子的精確操控水平,為設計亞波長納米光學器件和進一步實現片上光電互聯功能提供了重要基礎。相關成果發表于Nature Nanotechnology,同期配發了新聞和評述文章予以高亮報道。

    8.永不堵塞的“光子高速公路”:無反射拓撲波導

    在傳統光學器件中,光遇到缺陷、無序、尖銳拐角等障礙時會產生背向反射,嚴重降低光學器件的傳輸性能。從根本物理原理上來說,原因在于傳統光學器件同時存在兩種沿相反方向傳輸的波導模式。為了克服這一限制,南方科技大學高振副教授,浙江大學楊怡豪研究員,電子科技大學周佩珩教授,南洋理工大學張柏樂教授、Chong Yidong教授、劉癸庚博士等研究人員首次提出并實現了一種三維光學拓撲陳絕緣體,成功觀測到三維空間中完全無反射的魯棒、單向光傳輸,即使遇到障礙物也能輕松繞過而不會產生任何背向反射。該工作構建了一種永不堵塞的“光子高速公路”,能夠大幅提升光子在三維空間中傳輸效率和魯棒性,未來有望應用于三維拓撲光學集成電路、拓撲波導、拓撲激光等諸多領域。與此同時,在該三維光學陳絕緣體中也發現了拓撲陳矢量和動量空間中的霍普夫紐結等新穎物理現象,對基礎拓撲物理學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Nature。

    9.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納米晶體激光3D打印,助力下一代三維光量子芯片

    化學合成的納米粒子種類豐富、性能優異,但如何進一步將其器件化、集成化和芯片化?技術工藝長期缺失。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孫洪波教授、林琳涵副教授團隊提出全新原理的光激發誘導化學鍵合技術,利用光生高能載流子調控納米顆粒的表面化學活性,實現了納米粒子的三維超精密激光裝配,極限分辨率達到77 nm。該技術賦予3D納米打印更多的神奇特性,為制備前所未有性能的光芯片與量子信息器件奠定了基礎。相關成果發表于Science,獲Physics Today、《光明日報》等國內外媒體的廣泛報道。芝加哥大學Talapin教授評價:這項工作使得利用3D打印機一鍵生成多種功能器件的夢想有望變成現實。

    10.國內首款全自主計算光刻EDA軟件研發成功

    “OPC是芯片設計工具EDA工業軟件的一種,沒有這種軟件,即使有光刻機,也造不出芯片。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應用,我們團隊堅持最底層的代碼一行行敲、最基礎的公式一個個算,整整走了十年。十年磨一劍,就是要解決芯片從設計到制造的卡脖子問題。”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劉世元教授團隊成功研發我國首款完全自主可控的OPC算法軟件,并已在宇微光學軟件有限公司實現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填補了國內空白。

    相關文章

    慕尼黑上海光博會預登記擴邀/組團盛啟,邀您共襄光電盛宴!

    親愛的光電界同仁們,作為亞洲激光、光學、光電行業的年度盛會,慕尼黑上海光博會將于2025年3月11-13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3號入口廳N1-N5,E7-E4館盛大召開。2025年正值慕尼黑上海光博......

    半導體所等提出免于退極化效應的光學聲子軟化新理論

    通過晶體管持續小型化以提升集成度的摩爾定律已接近物理極限,但主要問題在于晶體管功耗難以等比例降低。有研究提出,進一步降低功耗有兩種途徑。一是尋找擁有比二氧化鉿(HfO2)更高介電常數和更大帶隙的新型高......

    20點直播|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教授講述工程化超表面

    直播時間:2024年10月11日(周五)20:00-21:3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088295842611......

    超表面元件加神經網絡創建多維“視野”相機

    科技日報北京9月10日電(記者張夢然)受動物界視覺超能力的啟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學院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超薄光學元件——超表面。它可連接到傳統相機上,并通過微小的天線狀納米結構,對快照或視頻中......

    他把編輯“罵”了一頓后,論文無修改通過還登上封面

    “沒錯,我把他‘罵’了一頓!”潘安往上推了推眼鏡,用特有的快語速帶著些許調侃說出了這句讓人驚掉下巴的話。潘安說的“罵”,當然不是破口大罵,而是和期刊編輯辯論,據理力爭。潘安不愿意看到年輕人的付出就這樣......

    英特爾推出光學計算互連芯粒,提高帶寬降低功耗

    ·英特爾OCI芯粒可在最長100米的光纖上單向支持64個32Gbps通道,有助于實現可擴展的CPU和GPU集群連接。不過,由于傳輸延遲,實際應用中距離或僅限幾十米。該芯粒尚處于技術原型階段。英特爾OC......

    19日直播|全國光學與光學工程博士生學術聯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6/524717.shtm直播時間:2024年6月19日(周三)9:00-17:20直播平臺:上半場:(科學網......

    31歲博后回國即領銜實驗室,今實現零的突破

    2020年底,31歲的李煒結束了在美國近10年的求學和工作,加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并出任微納光子學與材料國際實驗室主任。該實驗室是吉林省3家國際科技合作重點......

    光學光電子板塊持續拉升,雷曼光電、五方光電等多股漲停

    截至發稿,光學光電子板塊持續拉升,雷曼光電、五方光電、沃格光電、亞世光電漲停,茂萊光學、瑞豐光電等跟漲。......

    我國學者在微納光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12日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獲悉,該校科研團隊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科研團隊合作,在微納光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實現超表面能以亞波長橫向尺寸生成高質量渦旋光,有望成為世界上最小的渦旋光生成器件。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