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凱豐與副研究員杜駿團隊在量子點—有機分子能量傳遞機制與應用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團隊采用低毒性的CuInSe2量子點結合并四苯分子,實現了該類雜化體系在近紅外波段的熱延遲發光。相關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并被選為VIP(Very Important Paper)文章。
研究團隊前期對量子點—有機分子的三線態能量轉移(TET)機制研究表明,通過提升量子點與分子間的波函數交疊,在較低能量轉移驅動力的條件下,仍可獲得較高的TET效率。根據化學熱力學平衡,在這種情況下,從分子三線態回到量子點激子態的吸熱反向傳能(rTET)速率也較快。當rTET速率遠大于三線態本身衰減速率時,大多數三線態都會重新回到量子點激子態輻射出延遲發光(TADPL),原理上類似于有機分子中的熱活化延遲熒光現象(TADF)。團隊前期也觀測到可見波段的TADPL,并揭示了其熵調控機制。
近紅外光在生物成像、光纖通訊、國防安全等諸多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基于量子點—有機分子雜化體系的近紅外TADPL迄今未見報道,其根本難點在于有機分子的能隙定則:能量越低的激發態,其非輻射衰減速率一般越快。這就要求rTET的速率足夠快,才能與之有效競爭。
針對該難題,團隊通過同時優化量子點和三線態受體分子的手段,采用低毒CuInSe2-并四苯的體系,觀測到近紅外波段(約900nm)的TADPL。研究發現,在室溫下TADPL壽命達到60微秒,相比于CuInSe2量子點激子態的壽命提升了3個數量級。得益于量子點本身高達40%的發光效率,TADPL的量子效率可達9%。這些參數可媲美可見光波段的TADPL體系。得益于CuInSe2量子點無重金屬的優勢,該體系相比傳統的鉛基近紅外量子點可能具有更好的應用前景。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17287
蒙吉·巴文迪(左)、路易斯·布魯斯(中)和阿列克謝·葉基莫夫(右)因“量子點的發現與合成”榮獲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一旦物質的大小達到百萬分之一毫米級別,就會產生挑戰人類直覺的奇怪現象——量子效應。假......
圖片來源:JONATHANNACKSTRAND/AFPVIAGETTYIMAGES10月4日,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蒙吉·G·巴文迪(MoungiG.Bawendi)、哥倫比亞......
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第7屆中國—南亞博覽會及中國與南亞經貿合作新聞發布會。商務部亞洲司司長王立平在答記者問時說,中國與南亞國家經濟總量占全球五分之一,這里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也是世界經濟......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維慎、副研究員班宇杰團隊與中山大學陳小明院士團隊合作,提出了“熱驅動分子守門員”分離新概念,表明了金屬-有機框架膜的氫氣/二氧化碳分離選擇性可由溫度動態、可逆......
PbS膠體量子點(CQDs)由于具有帶隙寬、可調諧及溶液可加工性強等優點,廣泛應用于氣體傳感、太陽能電池、紅外成像、光電探測及片上光源的集成光子器件中。然而,PbSCQDs普遍存在發射效率低和輻射方向......
PbS膠體量子點(CQDs)由于具有帶隙寬、可調諧及溶液可加工性強等優點,廣泛應用于氣體傳感、太陽能電池、紅外成像、光電探測及片上光源的集成光子器件中。然而,PbSCQDs普遍存在發射效率低和輻射方向......
據最新一期《自然·通訊》雜志報道,包括日本RIKEN新興物質科學中心研究人員在內的團隊成功創造了一種由硫化鉛半導體膠體量子點組成的“超晶格”,研究人員在這種晶格中實現了類似金屬的導電性,導電性比目前的......
人們的骨骼再生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并因骨質疏松癥等疾病而進一步下降。為了幫助改善人口老齡化,研究人員正在尋找能夠改善骨骼再生的新療法。現在,來自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生物技術中心(BIOTEC)和醫學......
NatureStructural&Molecular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竺淑佳研究組撰寫的題為Distinctstructureandgatingme......
據西班牙腫瘤醫學學會(SEOM)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西班牙將會有3萬多例新發肺癌病例,這或許就使肺癌成為西班牙人群第二大常見的癌癥類型,除了其較高的發病率外,這類癌癥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是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