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35年科技跨越

      開欄的話 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35年的歷程是一部厚重的史詩,那么科技事業的發展則是其中蕩氣回腸的一章。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中華民族走上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而不久前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總動員,必將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本報今天特推出“35年科技跨越”欄目,旨在全面回顧總結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科技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勵和鼓舞人們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從“科技是生產力”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從“自主創新”到“創新驅動發展”,回顧35年中國科技事業發展軌跡和科技體制改革歷程,不難發現:科技創新,對中國而言不僅是時代的選擇,更是歷史的傳承。

      改革永不停步,創新未有窮期,在一次次戰略部署和改革探索中,一條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正在鋪就!

      擁抱春天,科技,從“生產力”到“第一生產力”

      1978年,這是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史上撥亂反正、恢復重建的“拐點”。

      這年3月,5000余名科技代表來到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科學大會,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會上,鄧小平發出“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的號召,明確提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等著名論斷,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大會澄清了長期以來束縛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理論是非問題,打開了“文革”以來長期禁錮知識分子的桎梏。在這次大會上還討論通過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

      在閉幕式上,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發表了題為《科學的春天》的書面講話:“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擁抱這春天吧!”

      這不單是郭沫若的詩情畫意,而是整整一代知識分子的解放心聲。科學技術,這一關系到我們民族命運和生存的嚴肅命題,從來沒有得到如此完整、系統的闡述。

      同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大力加強實現現代化所必須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從而進一步為科技教育事業大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迅速,但與此同時,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兩張皮”現象日益凸顯,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往往被鎖進抽屜,不能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不僅抑制了科技人員智慧和創造才能發揮,也影響了科技事業自身發展。上世紀80年代,為破除計劃經濟體制的樊籠,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需要,黨中央制定了“面向,依靠”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針,即“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從宏觀上制定了科學技術必須為振興經濟服務、促進科技成果的商品化、開拓技術市場等方針和政策,從而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

      科技體制改革開始全面啟動:改革撥款制度,打破“大鍋飯”的局面,開放技術市場,改革科研人員管理制度……在一系列具體措施的引導下,科技界以空前的熱情投入到經濟建設主戰場,以多種形式進入市場經濟。

      與此同時,新時期中國的科技計劃體系也逐漸形成。1982年,國家第一個科技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實施。1986年,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和陳芳允 4位科學家向中央提出 “關于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鄧小平親自批準實施“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選擇了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自動化技術、航天技術、激光技術、新能源、新材料7個領域作為重點,并組織優秀科技隊伍,跟蹤世界高技術的發展。

      科學技術已成為現代生產力諸要素中的第一要素。鄧小平敏銳地觀察到了這一點。1988年,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也是這一年,國務院批準實施以高新技術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為宗旨的“火炬計劃”,并批準建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這是一個被稱為“春天”的時代,國外先進科技成果被大量引進,在中國落地、開花、結果,中國全面接觸并逐步掌握世界先進科技,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代際差距。

      科教興國,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20世紀90年代,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風起云涌。面對國際經濟、科技競爭的嚴峻挑戰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國情,加速國民經濟增長從外延型向效益型的戰略轉變已迫在眉睫。面對新形勢,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頒布的《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通過新華社電文向全世界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中國要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要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

      20天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江澤民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首次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 “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

      在中共十五大上,江澤民再次提出把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跨世紀的國家發展戰略。

      在這個時期,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主要政策走向是按照“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要求,分流科技人才,調整科研機構。“穩住一頭”就是穩定支持基礎性研究、高技術研究和重大戰略研究;“放開一片”就是放開各類開發型科研機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活動。推動應用開發類科研院所企業化轉制,對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實行分類改革,以優化科技力量布局,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1998年2月,江澤民批準中國科學院率先進行建設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試點工程,從新世紀中國發展的戰略需要和世界科學前沿的遠景出發,明確新的科技目標,調整現有的運行機制,力爭取得更多更大的科技創新成就,真正搞出中國自己的創新體系。

      199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又召開全國技術創新大會。“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被確立為中國科技跨世紀的戰略目標。

      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背景下,科技已經與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融為一體。伴隨著科教興國的時代洪流,中國的院士制度開始實行,中國工程院建立,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穩步推進,中國的科技創新體系日益完備,《科技進步法》和《教育法》相繼實施……

      自主創新,勾勒建設創新型國家宏偉藍圖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民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也暴露出隱憂。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我國在全球化的產業價值鏈上處于低端:一臺PC計算機只能 “賺一捆大蔥錢”;憑消耗原材料和能源大量制造出口產品,使我國經濟增長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使我國關鍵技術和設備大部分依賴進口……

      在復雜的時代背景和激烈的科技競爭下,中國如何部署自己的科技戰略?

      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制定國家科學和技術長遠發展規劃。2003年3月22日,新一屆國務院組成后舉行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宣布并著手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

      2006年1月9日,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感受到又一個科學的春天———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胡錦濤作了《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的重要講話。他指出,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策,是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推動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1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隨之頒布。這份凝聚了2000多名中國專家心血的中國科技發展新藍圖,明確提出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指導方針,對我國未來15年科學和技術發展做出了全面規劃與部署。

      未來我國科技發展的宏偉藍圖清晰明確:全面實施規劃綱要,經過15年努力,到2020年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實施重大專項,形成穩定增長機制,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長期科技規劃繪就的美好藍圖,更需要財政、稅收、金融等一系列政策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保駕護航。2006年國務院發布《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確保規劃落實到位。

      至此,“自主創新”作為科學發展的實踐載體,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成為國家意志,更成為一個時代的主題。

      黨的十七大又明確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

      創新驅動,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邁進

      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和中長期規劃的實施,科技對社會經濟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顯著,但同時科技體制機制還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同時,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強烈的憂患意識使中國“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怠”。

      在新的歷史關頭,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開。執政黨鮮明地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十八大后,習近平在多次考察、調研和重要會議中,結合其所見、所聞、所思,不斷闡述、部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他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的根本舉措。他還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全面要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科技創新活力,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最為緊迫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關鍵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其實,此前我國就已為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布局謀篇。2012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發布《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隨后,國務院還專門成立了包括26個部門和單位的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

      如何破除制約科研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層次障礙,充分釋放改革的紅利?圍繞這一命題,一方面,國家加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同時,一些新政策、新舉措正在有序、穩步推進,如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改革科技管理體制,加強協同創新、提高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改革完善獎勵、人才評價機制,健全創新環境和政策等方面均有相關政策出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意見》,明確提出以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為重要抓手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的12項重點任務及相應的政策措施。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進行系統部署。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整合科技規劃和資源、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等。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部署,既體現了與以往改革思路的繼承發展,對實踐中先行先試的經驗予以肯定,又結合經濟領域改革的大方向,突出了今后一個時期改革的重點領域和環節,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了重要的制度設計。

    相關文章

    對外經貿校長趙忠秀:畢業生是學校最好的代言

    6月20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舉行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歡送圓滿完成學業的5401名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趙忠秀與學子們共同見證人生中的榮耀時刻。“無論你們正在或將要做什......

    中專生姜萍身上有什么創新者特質

    盧曉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近日,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漣水中專)服裝設計專業17歲學生姜萍,在2024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決賽入圍名單中居第12位。在這份名單中,襯托姜萍和漣水中專的是北京......

    上理工黨委書記:充分激發理工科大學的創新活力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以創新為特點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理工科大學是創新的重要策源地,要充分激發理工科大學的創造活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承擔起......

    市場監管總局首次發布質量認證活躍度指數中國經濟表現如何?

    記者今天(6月7日)了解到,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認監委)公布了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行業的最新統計數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認證機構共計1242家,同比增長超過10%;有效認證證書共計約376......

    1項杰出貢獻獎,2022湖南省科學技術獎公示

    第七屆湖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已對2022年度省科學技術獎進行了綜合評審。根據有關規定,現將2022年度通過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綜合評審、擬授獎的1項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98項省自然科學獎、21項省......

    第十三屆中部博覽會中部投資促進推介會長沙舉行

    6月1日,第十三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中部投資促進推介會在長沙舉行。推介會現場。王昊昊攝今年是中部崛起戰略實施20周年。本屆中部博覽會以“開放創新、中部崛起”為主題,吸引參展企業1000余家,參會客......

    中部六省省長對話謀發展科技創新等是高頻詞

    6月1日,第十三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的重大活動之一中部投資促進推介會在長沙舉行。推介會上創新設置了“省長對話”環節,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省長共同接受訪談,圍繞如何落實中部地區崛起......

    融合創新與市場智慧鑒知技術走向全球化舞臺

    2024年5月29-31日,第五屆中國實驗室發展大會(CLC2024)與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展覽會(CISILE2024)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召開。此次展會上,北京鑒知技術有......

    湖南省群團組織聯合創新創業學院啟動

    5月30日在長沙舉行的2024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湖南主場活動上,湖南省群團組織聯合創新創業學院正式啟動。啟動儀式。主辦方供圖為引領科技工作者在更高領域創新、更廣領域創業,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

    《科學儀器企業創新實力研究報告(2023)》成果正式發布

    創新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國內科學儀器上市公司創新能力如何?2023年,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聯合中國科學院情報研究所開展“科學儀器公司創新實力研究”,以年收入超億元的上市科學儀器公司為研究對象,主要從以下4......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