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日前相繼公布的新晉外籍院士名單,引發社會關注。外籍院士是否只是個頭銜?他們是怎么被選上的?將對中國的科技發展發揮哪些作用? 一些新當選的外籍院士或他們的代表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就上述問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競爭激烈 當選榮幸之至 “競爭相當激烈,大概有600多名競爭對手,”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著名環境科學和工程教授邁克爾·霍夫曼29日在他工作的加州理工學院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是由中國清華大學教授提名,經過層層篩選而最終當選的,我感到非常榮幸。”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俄羅斯裔荷蘭與英國雙重國籍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接受記者郵件采訪時說,“過去幾十年,中國科學院已發展為一個有活力、相對年輕、聚集真正杰出科學家的俱樂部……與這個機構聯系在一起,對我來說是一種榮耀”。這位為設在曼徹斯特大學的英國國家石墨烯研究所工作的教授“期待為這個機構獲得進一步......閱讀全文
時值《中國科學報》創刊60周年之際,謹向報社全體新老報人致以熱烈的祝賀! 科學是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類的崇高事業。《中國科學報》作為我國最早的一份純科技類報紙,從1959年誕生以來,始終高舉科學旗幟,踐行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神圣使命。 從一支鋼筆、一沓稿紙到如今的
2010年6月7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 從“領導全國提高科學水平、培養新生力量的火車頭”,到建設“國家的科學技術思想庫”,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兩院院士群體所肩負的使命與職責均寄予厚望。切切囑
28日,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7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1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占91.8%。新當選院士中有3名女性。產生外籍院士16人,其中有兩名諾
“兩院”院士大會于6月23日召開 分別修改《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工程院章程》 中國兩年一度的“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定于本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在北京舉行。 “兩院”六月二十二日聯合舉行媒體吹風會稱,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將分別有五百三十六位
“兩院”院士大會于6月23日召開 分別修改《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工程院章程》 中國兩年一度的“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定于本月23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 “兩院”6月22日聯合舉行媒體吹風會稱,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將分別有536位院士和6位
從飛機噪音控制到削減風致災害,從智能材料到大數據存儲,從腫瘤治療到廁所革命……5月30日,在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全院學術報告會上,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6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與在場院士分享、交流了一系列工程科技領域的前沿學術成果。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安道琳 從低噪音飛機到噪音控制 提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右)為新當選院士王貽芳頒發證書。 12月7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今天分別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選和外籍院士選舉結果。此次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61名、外籍院士12名;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70名、外籍院士8名。 新當選的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平均年齡53.9歲,最小年齡
記者今天(1月2日)從中國工程院獲悉,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工作于1月1日正式啟動。中國工程院網站公布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違紀違規行為處理辦法》《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中院士行為規范》《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學部專業劃分標準(試行)》等10份相關文件。
近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于5月28日至6月1日在京召開。 中科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眼世界科技前沿發展趨勢,聚焦國家創新發展戰略需求,積極發揮創新第一動力、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規定,2019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工作已于1月1日啟動,2019年將增選71名中科院院士,其中支持新興和交叉學科6名,支持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特別名額5名。2019年中科院院士增選應重點關注的新興和交叉學科為物理生物學、化
6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在中國職工之家召開記者通氣會,“兩院”宣布: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將于2012年6月11日至15日在北京召開。 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的主要議程有:黨和國家領導人作重要講話;組織院士認真學習中央領導和國務院領導
從6月11日開幕的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了解到,目前我國已有72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77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學部由全體院士組成,成立于1955年6月1日,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院士大會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的最高組織形式,每兩年舉
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工作于年初正式啟動,通過中國科協組織學術團體提名和院士提名兩條途徑,共提名了533名有效候選人。6月4-10 日,召開了院士增選第一輪評審會議,選舉產生了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205位。第一輪評審會議結束后,按照有關規定,組織開展了候選人材料公示、審核把 關和投訴處理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6月6日聯合舉行新聞通報會宣布,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即將于本月7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包括“兩院”港臺地區院士在內共有1215名院士參會,另有23位“兩院”外籍院士應邀與會。 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期間,將頒發2010陳嘉庚科學獎
1位臺灣科學家當選;同步增選產生6名新外籍院士 中國工程院12月2日下午在北京對外宣布,該院2009年院士增選工作已經結束,共產生48名新院士。通過這次增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已達756人。 &nb
中國工程院2013年院士增選工作已順利結束。在中國工程院主席團領導下,各學部嚴格按照《中國工程院章程》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的規定,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通過科學、嚴謹的評審程序,選舉產生了51名新院士。 今年增選工作于2013年1月正式啟動。經
2017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近日啟動。剛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屠呦呦此次能否當選院士? 據了解,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為院士候選人,但均未當選。而今,她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技獎“雙料”得主,但已86歲高齡,是否有可能趕上院士“末班車”呢? 作為我國設立的科學技術、
上海交通大學的科學家們對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進行了基因組研究,為人們展示了與這種疾病有關的特征性基因組損傷、克隆構型和獨特的腫瘤克隆擴增模式。這項研究于五月二十一日提前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的網站上。 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的李曉(Xiao Li)、上海交
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IVA)于9月23日舉行大會,選舉產生了6名新院士,包括3名瑞典籍院士和3名外籍院士,3名外籍院士全部來自中國,分別是: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清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顧秉林和同濟大學教授吳志強。 瑞典皇家工程院成立于1919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工程科學院。
2019年10月24日,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組織的“高精度數字化激光干涉儀關鍵技術”項目鑒定會在上海理工大學成功舉行。本項目是由上海理工大學、蘇州慧利儀器有限責任公司和蘇州維納儀器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完成。 本次鑒定會的特點是高規格和國際化,首次由國內外院士和同行專家共同評審的一次國際性鑒定會。鑒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了解到,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將于6月9日~13日在北京召開。 今年院士大會的主題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
近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出爐。其中,中國科學院共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共選舉產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 兩院院士校友數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自發布2019年兩院院士名單后,很多讀者非常關心院士候選
會議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 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為期兩周。13天的談判進程相當復雜,進展非常艱難。經過馬拉松式的艱難談判,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當地時間12月19日下午在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
2019年,中國工程院開展了第14次院士增選和第13次外籍院士增選,共選舉產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在食品領域,江南大學副校長陳衛、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任發政、湖南農業大學茶學學科帶頭人劉仲華、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出爐。其中,中國科學院共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共選舉產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 5位中科院院士候選人通過特別推薦機制當選 據介紹,中國科學院專門制定《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特別推薦評審暫
曹院士有多牛!這里我們就不過多介紹了。 1964年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17歲就讀于第二軍醫大學海醫系本科,26歲時被授予博士學位,28歲破格晉升為當時我國最年輕的醫學教授。32歲晉升為博士生導師,33歲擔任全軍免疫與基因治療重點實驗室主任,41歲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此外,他還是當時
幾天之后,54歲的生物學家、無黨派人士、海歸陳竺即將出任中國衛生部部長,高強專任衛生部黨組書記。陳竺父親陳家倫,是中國內分泌界最牛的人之一,曾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分會主任委員,《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總編輯。陳竺妻子陳賽鵑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 據說,陳竺原是中專畢業的,大學沒讀就讀了碩士
清明時節雨紛紛,每當這個時候,人們會回憶起那些逝去的親朋好友。作為分析測試行業的一員,我們自然不能忘了那些生前為我國分析測試行業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專家、學者。借清明節之際,分析測試百科網帶您回憶那些已經遠離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回憶他們為我國科技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
為期5天的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6月11日在北京閉幕,大會期間選舉產生了中國工程院新一屆院長、副院長和主席團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工程專家周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長,計算機應用專家潘云鶴院士、家畜繁殖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專家旭日干院士當選連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煤化學工程專家謝克昌
深圳布局高水平創新平臺正在加速。昨日,為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已啟動建設的廣東省首批四家實驗室之一——鵬城實驗室(深圳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正式入駐萬科云城,同時啟動了首批五個科研項目建設。 當日,鵬城實驗室入駐新場地暨科研合作簽約儀式在萬科云城一期舉行,海內外院士、專家學者和科技主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