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層析的機理劃分:吸附層析、分配層析、離子交換層析、凝膠過濾層析、親和層析等。吸附層析:利用吸附劑表面對不同組分吸附性能的差異,達到分離鑒定的目的。分配層析:利用不同組分在流動相和固定相之間的分配系數不同,使之分離。離子交換層析:利用不同組分對離子交換劑親和力的不同。凝膠層析:利用某些凝膠對于不同分子大小的組分阻滯作用的不同。......閱讀全文
按層析的機理劃分:吸附層析、分配層析、離子交換層析、凝膠過濾層析、親和層析等。吸附層析:利用吸附劑表面對不同組分吸附性能的差異,達到分離鑒定的目的。分配層析:利用不同組分在流動相和固定相之間的分配系數不同,使之分離。離子交換層析:利用不同組分對離子交換劑親和力的不同。凝膠層析:利用某些凝膠對于不同分
按操作形式劃分:柱層析、紙層析、薄層層析、高效液相層析等。柱層析:將固定相裝于柱內,使樣品沿一個方向移動而達到分離。紙層析:用濾紙做液體的載體,點樣后,用流動相展開,以達到分離鑒定的目的。薄層層析:將適當粒度的吸附劑鋪成薄層,以紙層析類似的方法進行物質的分離和鑒定。
按流動相與固定相的不同劃分:氣相層析、液相層析。這兩大類層析是以流動相不同來劃分的。如同時區分流動相和固定相,劃分為:氣固層析、氣液層析、液固層析和液液層析等。
紙層析以濾紙為支持物的分配層析。組成濾紙的纖維素是親水物質,能形成水相和展層溶劑的兩相系統,被分離物質在兩相中的分配保持平衡關系。紙層析用于分析簡單的混合物時可做單向層析。對于復雜的混合物,可做雙向層析。1944年A.J.P.馬丁第一次用紙層析分析氨基酸,得到很好的分離效果,開創了近代層析的發展和應
反相層析在吸附層析中,高極性物質在層析柱上吸附較牢,洗脫時發生拖尾現象和保留時間長的問題。如果在支持物上涂上一層高碳原子的疏水性強的烷烴類,洗脫液用極性強的溶劑,如甲醇和水的混合物。則被分離樣品中的極性強的物質不被吸附,最先洗下來,得到較好的分離效果。這種層析法與普通的吸附層析法相反,故稱為反相層析
同系層析在核酸分析中,將樣品經核酸酶部分裂解成不同長度的核苷酸片段,用同位素標記后,在DEAE纖維素薄層上分離,用含有未標記的相同的核苷酸片段作展層溶劑,這樣,未標記的核苷酸把標記過的核苷酸推進,使按分子量大小不同把標記核苷酸片段,按由小到大的次序排列,達到分離的目的。于是把這種層析法稱為同系層析。
氣相層析屬于分配層析或吸附層析,僅適用于分析分離揮發性和低揮發性物質。固定相是在惰性支持物(如磨細的耐火磚)上覆蓋一層高沸點液體,如硅油、高沸點石蠟和油脂、環氧類聚合物。外涂層約為支持物重量的20%。分析時操作溫度范圍,一般從室溫到200℃。特殊的層析柱能達到500℃。流動相常用氦、氬或氮為展層氣體
氣相層析屬于分配層析或吸附層析,僅適用于分析分離揮發性和低揮發性物質。固定相是在惰性支持物(如磨細的耐火磚)上覆蓋一層高沸點液體,如硅油、高沸點石蠟和油脂、環氧類聚合物。外涂層約為支持物重量的20%。分析時操作溫度范圍,一般從室溫到200℃。特殊的層析柱能達到500℃。流動相常用氦、氬或氮為展層氣體
薄層層析在玻璃片、金屬箔或塑料片上鋪上一層約1~2毫米的支持物,如纖維素、硅膠、離子交換劑、氧化鋁或聚酰胺等,根據需要做不同類型的層析。聚酰胺薄膜是一種特異的薄層,將尼龍溶解于濃甲酸中,涂在滌綸片基上,當甲酸揮發后,在滌綸片基上形成一層多孔的薄膜,其分辨力超過了用尼龍粉鋪成的薄層。薄層層析較紙層析優
高效液相層析(又名高壓液相色譜)70年代新發展的層析法。其特點是:用高壓輸液泵,壓強最高可達5000psi(相當于34個標準大氣壓)。用直徑約3~10微米的超細支持物裝填均勻的不銹鋼柱。常用的支持物是在玻璃小珠上涂一層1~2微米的二氧化硅,經硫酰氯反應生成Si—Cl,進一步連接疏水的烷基,如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