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鐮旁腦膜瘤占腦膜瘤總數的11%~13%,首選手術治療。因腫瘤位置深在,在安全的前提下全切大腦鐮旁腦膜瘤是具有挑戰性的。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顯微手術治療大腦鐮旁腦膜瘤22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2例中,男8例,女14例;年齡43~73歲,平均57.30歲;病程1 d至2年,平均4.97個月。 1.2 臨床表現 頭疼11例,其中1例伴頭暈,1例伴偏癱;癲癇2例;偏癱4例,其中1例臥床,伴肢體感覺減退。因其他原因檢查發現7例。 1.3 影像學表現 22 例術前均行MRI 平掃、增強、MRV檢查,T2WI呈等信號6例,稍高信號12例,呈混雜信號4例;均明顯強化,4例強化不均勻。腫瘤最大徑2.2~7.9 cm,平均3.83 cm;腫瘤直徑<3 cm 4例,3~5 cm 15例,>5 cm ......閱讀全文
大腦鐮旁腦膜瘤占腦膜瘤總數的11%~13%,首選手術治療。因腫瘤位置深在,在安全的前提下全切大腦鐮旁腦膜瘤是具有挑戰性的。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顯微手術治療大腦鐮旁腦膜瘤22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22例中,男8例,女14例;年齡43~73歲,平均57.
1.4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查?見圖2。(1)大體標本觀察:為魚肉狀破碎組織,體積6cm×7cm×6cm,質地呈中等硬度;(2)光學顯微鏡觀察:腫瘤分界不清,腫瘤細胞大小不等,細胞核圓形、橢圓形或長梭形,部分核內可見假包涵體,核分裂像多見,核仁不明顯,胞漿紅染,可見少量瘤巨細胞;部分瘤細胞密集排列,部分區
手術治療II度或III度食管旁疝較手術治療GERD少見。近幾十年手術方法變化相當大,在電視腹腔鏡治療食管旁疝的時代,關注的焦點是相同的:無癥狀患者手術的必要性;是否加作抗反流手術;是否把食管壁固定在腹壁上;切除疝囊的必要性。食管旁疝修補術是腹腔鏡手術極佳的手術適應癥。 手
1.病歷摘要?女,54歲;因“泌乳3年,視力下降伴視野缺損10月余”于2019年5月入院。既往有鼻部及面部整形手術病史,無其他特殊病史。神經外科查體:右眼視力0.5,顳下視野缺損,顳上及鼻下散在暗點;左眼眼前指數,無法檢查視野。眼底視盤清色無明顯異常,雙側視乳頭水腫。內分泌檢查無異常。?頭顱MRI平
??? 病因 ??? 腦膜瘤的病因迄今不完全清楚。臨床發現,顱腦外傷、病毒感染、放射照射、遺傳因素或者內源性因素如激素、生長因子等均可能是形成腦膜瘤的因素之一。腦膜瘤可見于顱內任何部位,但幕上較幕下多見,約為8∶1,好發部位依次為大腦凸面、矢狀竇旁、大腦鐮旁和顱底(包括蝶骨嵴、嗅溝、巖斜區、
由于LRPM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的意義尚不清楚,并且LRPM具有一定的侵襲性,因此需要密切關注和認識這種情況。LPRM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多見于年輕人。天壇醫院報告在腦膜瘤中發病率約0.51%,男女發病率大致相同。?本例是49歲男性患者。LPRM可發生在不同的位置,包括骨內硬膜外、大腦凸面、鐮旁、腦室
3.討論?腦膜瘤多位于大腦凸面或顱底,腦室內腦膜瘤相對少見,約占顱內腦膜瘤的0.5%~4.5%。腦室腦膜瘤起源于腦室脈絡叢蛛網膜顆粒帽狀上皮細胞,而腦室脈絡叢主要位于側腦室三角區,故腦室腦膜瘤主要發生于側腦室三角區,占腦室腦膜瘤的70%~80%。?側腦室三角區腦膜瘤多位于左側,女性好發;臨床表現以顱
??? 腦膜瘤缺乏特異性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其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 ??? 1.形態學,即腫瘤的外形、部位以及其占位效應。 ??? 2.腫瘤在CT的密度及MRI的信號強度,及其增強后的表現。 ??? 3.其他發現,如顱骨受累、鈣化,血管擴張受壓,確認供血動脈和引流靜脈。在顱底、鞍區和蝶骨
嗅溝腦膜瘤占顱內腦膜瘤8%~13%,嗅神經和底內側額葉往往因腫瘤推壓最先受損,隨腫瘤增長,腫瘤向下可侵入篩竇和鼻腔;向后可擴展至鞍前區,推壓或包裹大腦前動脈和視神經;腫瘤也常在早、中期即突破蛛網膜界面,導致瘤周顯著水腫,引起顱內壓顯著增高。我們采用額外側入路手術切除較大嗅溝腦膜瘤2例,取得較好的療效
該項研究對32 例小腦出血患者按照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對比分析,對照組選擇常規的開顱清除血腫術,研究組采取 CT 引導下立體定向血腫切除手術,比較血腫消失時間、血腫清除率、評價日常生活能力及并發癥情況,評價立體定向血腫切除術治療小腦出血的臨床療效。 兩組年齡、性別、血腫量、出血部位等比較差異未見統計